浅论数学课堂中拓展延伸的技巧和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wenpi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广泛运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北师大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方面都对以上思想做了编排,例如:你知道吗,数学故事,数学万花筒,等等。尤其是“你知道吗”,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巧妙运用,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你知道吗 知识拓展 德育渗透 兴趣吸引 数学课堂
  一
  1.通过“你知道吗”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学历史,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从一种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数学不但是知识,还是人类的文明,因为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现、逐渐应用,并且逐渐完善,从而形成了知识体系的。数学的内容、方法和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共同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让学生知道关于数学在历史上、文化上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实例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本在“你知道吗?”这一部分在许多地方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数学趣闻和数学史料,如《从结绳计数说起》①这一个内容,教材通过介绍古人用石子、结绳计数,古埃及象形数字,玛雅数字,中国算筹数码,阿拉伯数字的产生。虽然是阅读材料,但是实质上仍然属于知道的范畴。此外还有一年为什么是365天,为什么有平年、闰年之分②,哥德巴赫猜想(偶数形式:任何不小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③),等等。通过对这些数学历史材料的阅读,学生必然对数学知识的产生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有明确的认识,能够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也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阅读资料,分析理解的能力。对于任何人而言,历史上的故事是真实的,因而更为可信,更容易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这一部分时,要注意要让学生独立阅读材料,并说说自己的阅读理解,主要是让学生从材料中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像数学家那样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通过教学“你知道吗”,教师将这一范围的内容当作进行德育教育的阵地,在让学生了解数学历史的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进行渗透为辅。如:在教学四年级的“你知道吗”时④,告诉学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向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教学三年级“你知道吗”时,我出示“神舟一号”成功升空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一号”发射时间是几时?结束时,再出示示“神舟一号”成功返回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一号”返回的时间是几时?并让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通过联系生活中出现的振奋人心的大事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仅要向学生进行时间与数学之间联系的教育,更要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1500年前的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有关事迹,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的人,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通过“你知道吗”的教学,让课堂知识获得更为深刻的拓展。在教师讲完新授课的内容以后,“你知道吗”常常安排一个与所讲内容相关的知识,有的是对课堂的引申讲解。例如数字的三位分节法,尤其是在图形的变换中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得到的美丽图案⑤,在数学知识中用美的力量唤醒学生的审美感受,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欣赏美、升华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旋转得到的图案,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平移等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素质,发展了审美能力。有的是应用课堂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生活中的价值意义。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补充,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此外“你知道吗”中的内容都具有较大的可挖掘潜力,教师可以通过对此内容的教学从不同的方面入手而取得不同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⑥时,学生觉得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那么是谁发明了“数对”呢?引出:笛卡尔是著名的法国数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有一天,笛卡尔因为生病卧床休息,但他的大脑一直没有休息,还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通过什么办法,才能把“点”和“数”联系起来呢?突然,他看见屋角上的一只蜘蛛在上边左右拉丝。他想,可以把蜘蛛看做一个点,蜘蛛的每个位置就能用一组数确定下来。于是在蜘蛛的启示下,笛卡尔用一对有顺序的数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建了直角坐标系,从此有了“数对”。他本人也受到了人们永远的尊敬。
  二
  在教学“你知道吗”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不能拓展无度,无意义。教师在教学“你知道吗”时费尽心思挖掘与本节课沾得上边的许多课外资源,提出一系列较为复杂的问题与话题。这样的课堂,有时学生确实也会因为老师讲课知识广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兴致盎然,但更多的是满腔的疑问。大多学生面对老师的超出范围的“知道”不知所云,渐渐对老师讲授的数学知识产生厌倦,产生一种错误的意识——数学很复杂,我们学的东西太少。再加上老师不会引导,就会使学生过早地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另外这样毫无意义地讲学生压根就不知道的,也没意义的知识,会耗费许多课堂上的宝贵时间。
  2.教师不能不做时间安排,没有时间限制。如果单独将“你知道吗”进行讲解,容易割裂课堂教学的连贯性,所以教师要妥善安排,我的一贯做法是将“你知道吗”的讲解放在课的两头,即刚上课5分钟和课结束前5分钟。刚上课的5分钟里将一部分的“你知道吗”变形为新授课前的情境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的设置,有利于形成应用知识的生动场景。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学好数学。而属于这种类型的“你知道吗”就刚好具有这种条件。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些“你知道吗”转化成一道情境问题,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新知时⑦,就可以先创设一个欣赏情境,让学生欣赏课件展示的“你知道吗”,让学生欣赏一下这些图形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思考问题:“你能发现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吗?”(可能学生无法说出来)这样教师便可以及时地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是非常乐于接受的。而后5分钟则可以变形设置为知识练习巩固,或者开展一些小活动,在愉快的笑声里结束新课。例如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13页教材。可以设计成一道填空题让学生练习钟表时间与角度的关系。上午5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摇 ?摇)角……这样既教学了“你知道吗”,又有效地巩固了有关角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而言之,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巧妙地展示出“你知道吗”中的拓展,可以提升教师的数学教学水平,表明展示的无限性和无间断性,更会开辟数学知识教育和数学德育的新天地,必将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不能把“你知道吗”仅当做数学知识向学生介绍,放任学生自己学习,而应当成一个值得我们精心刻画的细节,让学生从中变得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注释:
  ①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13页教材.
  ②北师大小学三年级上册71页教材.
  ③北师大小学五年级上册13页教材.
  ④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90页教材.
  ⑤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55,56,58页教材.
  ⑥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81页教材.
  ⑦北师大小学三年级下册13页教材.
其他文献
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想、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创新意识表现为:对新颖的信息、情景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一、为什么要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创新能力 
最近,一档名为《令人心动的offer》的职场类综艺节目正在热播。首期节目中,Papi酱谈起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那份工作具体说是实习,是朋友介绍的,听起来很不错——全球四大公关公司之一,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然而,Papi酱只干了3个小时,就提出了辞职。原因是:她报到后被分配的第一个活儿,是在互联网上查出全球十大石油公司的中英文介绍。她边干边想:“我不喜欢这个!”于是,果断撤退。  网友的反应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线性代数中的几个口诀,引入了数学教学中的实例,强调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性。  关键词: 线性代数 口诀 实例引入 学生自主性  线性代数是工、管、理、经等各个专业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通过线性代数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严密性方面受到较为严格的训练和熏陶。因此对于线性代数的教学显得格外重要。笔者结合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实践,就课堂教学中口诀,实例引入,认及
在现代信息数字化时代,数学已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和重视,在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中,要求“用料最省”、“体积最大”、“效率最高”、“容量最大”、“花钱最少”等问题时,往往可以归纳为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就常用的几种方法例析如下.  一、观察法  对于简单的函数,可由已知解析式将其适当变形后,直接求出它的最值.  解:定义域为x≠-1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实践中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要面向大多数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树立学生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必须重点对学生进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思想观念上要有重大的转变,施行开放式的教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随着创新教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