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ang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规定学生必须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外,特别突出强调素质教育,这就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了更进一步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在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程中就提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教学,自然在化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这就得靠实验保证完成,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1.认真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
  教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对这些演示实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在教学中穿插演示实验,并且要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教材中原有的实验,使实验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2.引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新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了学生小实验,这部分就要求学生在课外,或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完成,如:“喷雾显字”、“清水变葡萄酒”、“魔棒点灯”、“晴雨花”等,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创造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指导,这样才能使小实验顺利完成,对化学教学起推动作用。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实验,如讲了石墨可作润滑剂的性质时,可用铅笔芯的粉末加入锁孔,打开因长期未用而难以打开的铁锁;讲到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一系列变化时,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云浮龙宫、阳春龙洞等巧夺天工、千奇百怪、令人叹为观止的钟乳、石笋、石柱,分析它们实际上是下面两个反应的结果:CaCO■ CO■ H■O=Ca(HCO■)■、Ca(HCO■)■=CaCO■↓ CO■↑ H■O;在讲到木炭的吸附作用后,动员同学们回到家中自制一个简易的冰箱的“除臭宝”,等等,引导同学们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使学生对化学学习有了极浓厚的兴趣,更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3.组建化学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实验
  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对身边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比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为什么河水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有什么办法能让河水变回原来的样子?”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合作探究,制订出关于水净化的一系列的实验方案,并且组织实验,得出合理结论。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创造力
  新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实验习惯,主要包括: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等。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要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时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使学生在真正的操作中有原则可循,从而使实验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身作则,在演示实验中力求做到完美,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以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加以具体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
  三、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就实验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但是分组实验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一个实验能否真正成功,单靠一个学生的能力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自行组合小组,由组长分配任务,比如说一号学生负责实验器材,二号学生负责动手操作,三号学生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并且分析数据,然后全组学生进行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合作显得非常重要,多次的交流合作,能使这个小组的合作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使整个小组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发挥。
  总之,正确演示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都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实验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当实验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升华。
其他文献
摘 要: 导学案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许多学校得到实施,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应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从导学案的编写和导学案的使用两方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导学案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是教师以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大纲为指导,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目标进行集体研究、个
摘 要: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总结和思索得来的。  关键词: 苏科版 初中物理实验 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中考物理科要考核的五大能力之一,初中物理实验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等。  一、当前实验教学的常见形式  苏科版物理实验虽然以“活动”的形式
本课题研究了番荔枝科紫玉盘属植物紫玉盘(Uvaria microcarpa Champ.ex Benth.)茎枝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现代色谱手段对紫玉盘茎枝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与纯化,并应用化学反应和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该植物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0个化合物,鉴定了34个化合物,其中1个新化合物,2个为首次从番荔枝科植物中分得,15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3-羟基丙酸(3-HP)作为重要的平台化合物,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Klebsiella pneumoniae因其较高的甘油耐受性、较强的甘油代谢能力、发酵周期短等特点成为利用甘油生物法生产3-
摘 要: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以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目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增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影响因素 教学策略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位老师的终极目标。化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化学学科中
高考对电化学知识的考察难度适中基本趋于稳定,有时甚至出现较简单的题,但很多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不够,觉得很乱,无从下手。本文对学生必须熟记的一些电化学知识做总结,希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基本情况  (1)构成:两极、一液(电解质溶液)、一回路(闭合回路)、一反应(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转化形式:化学能转化为电能。(3)电极与电极反应:较活泼的一极是负极
在作业、考试中,对于学生来说,被他们误识、误解的错题往往是一些知识的“漏点”或解题思路方法的“弱点”等,这些问题比较深刻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学中的不足,也是检验我们教学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反馈信息。  评讲错题时,有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一讲到底;有些教师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因而达不到实际想要的结果,就像烧开水,每次加热到90℃就停止,不管
高中化学知识的体系中,有一部分属于晶体的结构与性质,在这部分的教育教学中,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因为这不仅是传授基本的化学知识,而且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密切相关。对于空间想象力,是指学生对于抽象的立体空间的认识、分析、理解、应用、掌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从基本的图形和结构的视觉认识开始,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建立基本的某些分子的晶体结构空间概念,再以这些简单的模型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基本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