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小火车”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llstud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意外、一次失误、一个细节都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契机。下面选编的四篇文章讲的就是教师的成长故事,相信对大家有所启发。
  围绕主题活动“长大了”,我设计了一个集体教学活动——“神奇的小火车”,目标是通过故事激发幼儿关注周围事物变化的兴趣。为此,我根据故事情节精心设计、制作了一列小火车,其特别之处就在于能根据故事人物、情节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它不仅外观可爱别致,而且内部设置了机关:把火车的窗口镂空,每个窗口画上不同的图画,然后用卡纸遮掩起来;火车背面有一个隐蔽的口袋,藏着后面出现的图画。这一教具操作起来很神秘,体现了“神奇”的特点。我设想这列小火车一定会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不禁陶醉在自己的设计中。
  
  意外
  
  活动开始了,我先将小火车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惊叹不已:“哇!好漂亮的火车呀!”“我真喜欢这列小火车。”听到孩子们的赞美声,我想激发孩子兴趣的目标已达到了。随后,我把孩子们引入故事情节中:“这是列神奇的小火车,它现在靠站了,乘客小桃核准备坐上这列小火车。”我一边说一边将小桃核插入火车的一个窗口,演示了小桃核坐火车的全过程。
  接着,我说:“神奇小火车带着小桃核开了一圈后慢慢停了下来。车窗一打开,小桃核不见了,变成了一个桃子。”说完,我拉开第一扇车窗,果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粉红色、水灵灵的大桃子。于是我带着好奇的口吻向孩子提问:“一个小桃核一转眼变成了一个桃子,你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我原先设想孩子们会回答:“因为小桃核长大了,变成了桃子。”不料彬彬回答道:“这是假的,小桃核不会变成桃子,这是老师画上去的桃子。”他的话立即得到其他孩子的认同:“对的,是老师把小桃核藏到火车后面去了,这是骗我们的,其实小桃核根本变不成桃子的。”
  孩子们的回答完全击溃了我的完美构思。为了活动能顺利开展下去,我又重复了一遍:“请你们仔细想一想,上车前是个小桃核,下车后为什么变成了桃子呢?”但孩子们依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摆弄和寻找小火车的“机关”上了。有几个孩子还不停地追问:“老师,是不是你把小桃核藏在火车后面了?”面对孩子们的追问,我想,如果我不回应,孩子们肯定不罢休。于是,我决定“坚持到底”:“小桃核的确变成了大桃子,它没有藏到火车后面。你们不相信的话,我们就来看看火车的反面。”
  看到火车后面果然一无所有,有的孩子不作声了,默认了小桃核变桃子的事实。但彬彬穷追不舍:“小桃核是不是被老师藏到了火车的夹层中?”其实,他的推断是正确的,我确实把小桃核放在了火车背部的口袋里,也可称作夹层。可我不敢答理彬彬的质疑,担心把真相告诉幼儿会减弱神秘性。
  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个声音:“我知道了,小桃核因为乘上小火车后长大了,所以变成了桃子。”原来是衡衡,我满心欢喜:“你说得很有道理!”接着,我引导孩子思考小桃核变化的原因,教学活动总算开展了下去。
  
  反思
  
  为什么我绞尽脑汁制作出来的小火车没有收到预想中的良好效果呢?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为什么没有随着小火车行驶过程中乘客发生的变化而展开呢?事后我进行了自我剖析与反思。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设置情境,确定教学方法,并主观地偏向于对活动的理想化、完美化构思,而忽略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当孩子看到“小核桃”坐上火车一转眼就变成“桃子”时,他们感到太不可思议了。“小桃核”刹那间的变化不符合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脱离了现实,自然无法让孩子接受。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方法太抽象、太虚拟,不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如果采用图示的方法将小桃核的生长变化过程逐一表示出来或采用多媒体手段,动态地演示小桃核的生长过程,就会更直观、更生动,也会更科学。
  面对孩子们不与我呼应的意外,我感到非常棘手。追根究底,我仍将关注点落在教具等辅助物品上,而没有真正把尊重孩子的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幼儿发展为本,才能使教学活动变得有意义。
其他文献
许钧:李芒先生,您是我国著名的日本文学翻译家,199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开翻译研讨会,曾有机会向先生当面讨教.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母题源远流长,大凡不外乎明暗两种,明的是当面锣当面鼓;暗的是玩弄阴谋诡计.
目标:  1.在触觉板、沙池中行走,锻炼平衡觉和触觉。  2.体验光脚走触觉板以及用脚在沙池中寻找物体的乐趣。    准备:  1.场地上画一大圆圈当作池塘,触觉板,由触觉板拼搭而成的各种“小桥”图片,四种颜色的海洋球,与海洋球颜色相匹配的筐。  2.鸭妈妈头饰一个,小鸭子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3.音乐磁带,录音机。    过程:  一、激趣  1.宝宝们,今天天气真好!跟妈妈一起出去晒晒太阳吧
目标:  1.学习演唱歌曲,尝试用强弱变化的歌声表现歌曲中“转”的上扬和“摇”的下落。  2.能创造性地表现秋天的树叶飞舞、旋转、飘落等姿态,充分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准备:  1.观察树叶在秋风中飘舞的形态。  2.录音机,律动音乐磁带,歌曲《秋叶》磁带,歌曲图谱,树叶。    过程:  一、热身律动  1.播放一段轻音乐《大地为你歌唱》,在清脆的鸟叫声中,教师导入:一天,一群美丽的小鸟飞
期刊
2005年10月,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江苏南京举行,电视节目中精彩的体育赛事吸引着热爱运动的大班幼儿,其中龙岩籍奥运会举重冠军石志勇为孩子们所熟悉。其间福建蹦床团体冠军何文娜以校友身份来园访问,更让孩子们平添了几分惊喜。我们及时捕捉到孩子们当时的兴趣点,经过与孩子们的互动,预设并开展了主题活动“我们爱运动”。该主题活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有关运动项目,第二阶段——了解运动的安全常识,第三阶段
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实施,我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发生了转变,先前制定的“班级环境创设标准”“幼儿个别化学习操作标准”已与当前的教育实践不相适应。因此,我们总结、梳理了新的标准(附后)。然而,新标准推出后,教师们议论纷纷,各有各的想法。  一部分从外园调入的教师看了新标准后说:“环境创设、个别化学习材料的投放,又是‘开放性’和‘整合性’,还要提供情境性材料,既要使学习内容、组织形式与幼儿的学习方式相
我把这个教学案例中提到的幼儿抛出的“球”称为教学中的“非预期性事件”,把教师是否“接球”称为对“非预期性事件”的应对,并作以下阐述。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预设了什么?    过去,在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时,教师的基本思路往往是:我们想让幼儿得到什么,那就是教学目标;通过什么让幼儿得到,那就是教学内容;怎样让幼儿得到,那就是教学方法。这是一种从“教”单边出发的预设行为,预设的是一种确定性的行为。传统的
2000年,我园参加了上海二期课改基地园的实验,玩具成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关注点。在征求课程改革深化发展意见时,我收到了教师的建议:“目前幼儿园的玩具不能适应课程实施的发展需要,希望园长能改变管理策略。”于是,我对幼儿园的教玩具管理作了调查分析,发现教师说的很有道理,由于仓库里的玩具量少且封闭储存,教师无法直接选择,这无疑给教师实施课程带来了不便。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呢?我想到了生活中的超市,能不能让幼
为总结戏剧创作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推动湖南戏剧评论、创作和演出的繁荣发展,提升湖南戏剧的理论水准和学术含量,扩大其在业内外的影响,《艺海》杂志特长期开辟戏剧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