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苏派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办学;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17-02
2017年12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教育要以产业需要为导向,职业教育要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探索差别化的发展路径。在“适合的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江苏职业教育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浓郁的教育情怀,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职业教育特色,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深厚的历史底蕴是苏派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扎实基础。江苏教育源远流长,拥有具有独创性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积淀。100年前,黄炎培先生在江苏建立的中华职业学校,积极践行“使人人有业、使人人乐业”的大职教观。其后,张謇、刘国均的实业教育实践、生利教育实践,开创了具有很强专业性与实践性特征的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职业教育锐意创新,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构建起了以8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7所国家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为骨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服务江苏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创新经验,显示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实践底蕴。
强烈的创新精神是苏派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绵绵动力。“适合的教育”必须适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合教育“四个服务”的要求,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对职业教育自身的调整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江苏职业院校始终将创新视为其调整和适应能力的根本来源。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结合学校历史变迁及地域文化特色,按照“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建设为突破、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适时、适合、适中”“三适”校本化建设路径。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紧随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需要,积极调整办学方向,立足地方,精准发力,产教融合,按需服务,逐步实现从规模办学的“职教航母”向创新发展、特色鲜明的“名优土特产品”转型。而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则通过“融”文化治校积极探索职校的发展和创新之路。可以说,向创新要发展,向创新要质量,业已融入江苏职业学校的血液中,成为苏派职业院校的自觉行为。
浓郁的教育情怀是苏派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转变业已表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已经从“工具理性”向“工具理性”与“人本理性”有机融合过渡。“以学生为中心”,使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在一批有情怀、有担当的职业学校校长的领导下,江苏职业教育将“适合的教育”理念融入生动的职教实践中,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追求职业教育人文关怀的回归。
苏派职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缩影,是在立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继承江苏人文底蕴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一个教育流派的成型,离不开扎根于本地文化的教育理念,更离不开生机勃勃的鲜活实践。特别是面对以互联网 、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为主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挑战,苏派职业教育任重道远,对职业院校的办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职业院校要锐意创新,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中国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勾勒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蓝图,为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指明了基本方向。回顾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从顶岗实习、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到集团化办学、股份制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推动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但还未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的局面。为此,职业院校应紧抓历史机遇,选择代表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变化趋势的企业,以五个对接为标准,不断完善董事会、理事会制度,切实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确保企业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主体地位的发挥,积极构建“双主体”育人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
二是职业院校要加强治理机制建设,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治理强调的是建立多方利益相关者有效协商的机制。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企业的有效参与是缩小学校学习环境与真实工作环境之间差距的根本途径,需要完善的治理机制作为保障。完善的治理机制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完善的治理组织体系,使各利益相关者有合适的通道参与到职业学校办学过程中;二是完善的治理机制和治理能力,使各利益相关者在充分协调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实现利益共赢。伴随着管办评的分离,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下放,国家鼓励职业学校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探索,对职业学校的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诊断评估是完善和优化职业学校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有效載体。职业院校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学诊断评估为突破口,创新教学模式,建立质量标准,通过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预警,构建内外有机协同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三是职业院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新机制。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已蔚然成势,欧美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工业4.0战略、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工业2025战略等产业发展战略。以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操作的扁平化、产品的标准化和工艺的模块化。操作的扁平化体现为越来越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带来的产品多样化发展,要求注重人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产品的标准化体现在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工业融合,构建各种资源网络化应用的社会,需要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工艺的模块化使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与自主设计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要求学习者具备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关系到教学层面的变革,还涉及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体系、评价体系等全方位、系统性的整体变革。需要职业学校积极推进人本理性价值取向,积极构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系统性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17-02
2017年12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教育要以产业需要为导向,职业教育要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探索差别化的发展路径。在“适合的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江苏职业教育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浓郁的教育情怀,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职业教育特色,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深厚的历史底蕴是苏派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扎实基础。江苏教育源远流长,拥有具有独创性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积淀。100年前,黄炎培先生在江苏建立的中华职业学校,积极践行“使人人有业、使人人乐业”的大职教观。其后,张謇、刘国均的实业教育实践、生利教育实践,开创了具有很强专业性与实践性特征的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职业教育锐意创新,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构建起了以8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7所国家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为骨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服务江苏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创新经验,显示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实践底蕴。
强烈的创新精神是苏派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绵绵动力。“适合的教育”必须适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合教育“四个服务”的要求,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对职业教育自身的调整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江苏职业院校始终将创新视为其调整和适应能力的根本来源。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结合学校历史变迁及地域文化特色,按照“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建设为突破、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适时、适合、适中”“三适”校本化建设路径。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紧随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需要,积极调整办学方向,立足地方,精准发力,产教融合,按需服务,逐步实现从规模办学的“职教航母”向创新发展、特色鲜明的“名优土特产品”转型。而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则通过“融”文化治校积极探索职校的发展和创新之路。可以说,向创新要发展,向创新要质量,业已融入江苏职业学校的血液中,成为苏派职业院校的自觉行为。
浓郁的教育情怀是苏派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转变业已表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已经从“工具理性”向“工具理性”与“人本理性”有机融合过渡。“以学生为中心”,使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在一批有情怀、有担当的职业学校校长的领导下,江苏职业教育将“适合的教育”理念融入生动的职教实践中,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追求职业教育人文关怀的回归。
苏派职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缩影,是在立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继承江苏人文底蕴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一个教育流派的成型,离不开扎根于本地文化的教育理念,更离不开生机勃勃的鲜活实践。特别是面对以互联网 、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为主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挑战,苏派职业教育任重道远,对职业院校的办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职业院校要锐意创新,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中国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勾勒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蓝图,为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指明了基本方向。回顾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从顶岗实习、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到集团化办学、股份制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推动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但还未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的局面。为此,职业院校应紧抓历史机遇,选择代表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变化趋势的企业,以五个对接为标准,不断完善董事会、理事会制度,切实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确保企业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主体地位的发挥,积极构建“双主体”育人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
二是职业院校要加强治理机制建设,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治理强调的是建立多方利益相关者有效协商的机制。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企业的有效参与是缩小学校学习环境与真实工作环境之间差距的根本途径,需要完善的治理机制作为保障。完善的治理机制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完善的治理组织体系,使各利益相关者有合适的通道参与到职业学校办学过程中;二是完善的治理机制和治理能力,使各利益相关者在充分协调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实现利益共赢。伴随着管办评的分离,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下放,国家鼓励职业学校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探索,对职业学校的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诊断评估是完善和优化职业学校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有效載体。职业院校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学诊断评估为突破口,创新教学模式,建立质量标准,通过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预警,构建内外有机协同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三是职业院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新机制。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已蔚然成势,欧美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工业4.0战略、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工业2025战略等产业发展战略。以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操作的扁平化、产品的标准化和工艺的模块化。操作的扁平化体现为越来越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带来的产品多样化发展,要求注重人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产品的标准化体现在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工业融合,构建各种资源网络化应用的社会,需要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工艺的模块化使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与自主设计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要求学习者具备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关系到教学层面的变革,还涉及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体系、评价体系等全方位、系统性的整体变革。需要职业学校积极推进人本理性价值取向,积极构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系统性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