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的路,“宽起来无边,窄起来惊心”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kto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9月,天津有一场冯骥才国际研讨会。得知此事,我写了一段话,向他表示敬意:
  冯骥才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非虚构作品,都与历史密切相关。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场景,在他作品中得到了富有深度的呈现。除了文学创作,他还把视野拓展到文化保护领域。中国古建筑的保护、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农村村落的留存,在他一次次奔走呼吁之间得到关注。一个作家,在文学和文化保护两个领域大展身手,可谓少见。在这两个领域,他都有极重要的位置。
  前几天,我在家翻到了一本书——《冯骥才选集》,这是冯骥才送我的第一套书,闭目一想,我俩认识30多年了。和他熟悉后,我不再叫他冯先生,而是叫大冯——这也是很多朋友对他的称谓。大冯个子高,有1.9米,我个子矮,站在他旁边只能仰视,如果合影,看上去悬殊更大。
  大冯祖籍浙江,生于天津,兴趣广泛,多才多艺。青年时代,他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师从于恵孝同画师,研习宋元绘画,多次临摹《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大工程”。他喜欢运动,还进过天津市篮球队。除此之外,音乐、民间的老物件也是他的心头好。当然,对他来说,最大的诱惑是文学。1966年,“文革”爆发,他提笔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我读过他的《命运的驱使》一书,得知他在极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写作,非常佩服:
  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地写了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纸东藏西掖。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运动一来,我就把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做为掩蔽,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一度,我把这些稿子卷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这车白天就放在单位,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找“敌情线索”。我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掏出来。不安整天折磨着我。终于,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火点着烧了。心里立刻平静下来,随之而来的却是茫然和沮丧。以后,我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扔进厕所里冲掉。冬天我守着炉子写,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感动时再重读几遍,最后也只能恋恋不舍地投进火炉里。当辗转的火舌把一张张浸着心血的纸舔成薄薄的余灰时,我的心仿佛被灼热的火舌刺穿了。
  我初读冯骥才的作品,是在复旦大学读书时。
  1978年夏天,我的同学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了《伤痕》一文,引起轰动。《伤痕》之后,一系列反映“文革”带给民族伤痛的文学作品如井喷般迸发。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铺花的歧路》讲述的是一位女红卫兵白慧与青年常鸣的爱情故事。“文革”期间,一位女教师被一群红卫兵殴打致死,白慧就是当时打人的红卫兵之一。未成想,她后来下乡期间结识的男朋友常鸣就是那位被打教师的儿子。内疚、悔恨、悲痛,一直折磨着白慧。故事的最后,常鸣谅解了白慧,两人在海边沙滩上拥抱了。《铺花的歧路》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冯骥才一下子站到文学的“风口浪尖”上。
  此后几年,他又创作了《雕花烟斗》《走进暴风雨》等好几部小说。渐渐地,他对作家这个职业有了颇为清晰的认识。1984年,他在《我心中的文学》一文中,提到了一个作家应具备的素质:
  一个作家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想象力、发现力、感受力、洞察力、捕捉力、判断力;活跃的形象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思维; 尽可能庞杂的生活知识和尽可能全面的艺术素养;要巧、要拙、要灵、要韧,要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要对千形万态事物所独具的细节异常敏感,要对形形色色人的音容笑貌、举止动念,抓得又牢又准;还要对这一切,最磅礴和最细微的,有形和无形的,运动和静止的,清晰繁杂和朦胧一团的,都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作家内心是个小舞台,社会舞台的小模型,生活的一切在这里重演,而且它还要不断地变幻人物、场景、气氛和情趣。作家的能力最高表现为一个个富有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人物。
  这是一位入行不久的作家的感悟。以后的创作中,他一直期盼进入这个境界,实际上他也渐入佳境,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创作了《怪世奇谈》《三寸金莲》《珍珠鸟》等作品。2000年,他开始担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和天津市作协主席。
  但不知不觉间,我发现冯骥才“走偏”了。他第一次“走偏”,大概是在1994年。当时,天津正在搞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破败不堪的老城,在这股洪流中快速消失,这势必会对一些文化遗存造成毁灭性破坏。冯骥才忧心如焚,茶饭不思。他很快组织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包括规划师、建筑师、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摄影家,用了一年的时间,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地毯式的拉网考察,拍了3万多张照片以及影像资料,从中选了2000多张,出了4本大画册。
  我本来以为这只是冯骥才文学之路上一个插曲,没成想,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2004年,他在《收获》杂志开设田野调查专栏。那时,他已年过六旬,却一次次到民间寻访,走进田野之间,在工匠传人那里寻找传统的源头。后来,专栏文章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为《民间灵气》。
  退休后,我应邀到一家出版社工作,准备出新书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冯。得知他关于文化保护的演讲没有出版过,我便提议将他15年间的演讲整理出版。装帧设计时,我建议把他1975年写的《路》这首诗放在封底上。在我看来,没有哪首诗更能体现他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愛,体现他对保护传统文化的强烈使命感。
  人们自己走自己的路,谁也不管谁,
  我却选定这样一条路——
  一条时而欢欣、时而痛苦的路,
  一条充满荆棘、布满沟堑的路。
  一条宽起来无边、窄起来惊心的路,
  一条爬上去艰难、滑下去危险的路。
  一条没有尽头、没有归宿的路,
  一条没有路标、无处询问的路,
  一条时时中断的路,
  一条看不见的路……
  但我决意走这条路,
  因为它是一条真实的路。
  冯骥才为这本演讲集撰写自序,题为《说出来的思想》。他坦陈为何投身于文化遗产的抢救:
  自上个世纪末,我心甘情愿放下写小说的笔,投身于文化遗产的抢救,演讲于是成了我重要的思想行为方式。从最初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到启动、推动这个项目,从非遗到古村落,从学界到社会,从对文化现实与困境不断深化的认知到每一项重大遗产的普查,全来自思考以及这些思考的传布。
  我说过要做“行动的知识分子”。文化遗产的抢救,不仅需要我说我讲,更需要我用行动告诉人们,我们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这样,我的演讲既有形而上的“思想”,也有与田野工作紧密相关的理论性的思考,近20年来,它像一条线一直贯穿我为之奋斗的事业。我的演讲,包含着我每一步思想的足迹,也见证我们这一代文化界知识分子为民族文化而战的思想历程。
  2002年清明时节,冯骥才回故乡宁波慈溪,接收冯家祖居。我带上吉林卫视“回家”栏目组,陪他走进宁波,记录他的故乡之行。面对镜头,他说了一段谈及历史与生命的话,让我感触很深:
  作家对生命特别重视,对源头特别重视,尤其对于生命的来源,总是要寻找遥远的联系,好像要触摸生命的源头。我觉得生命有时候会有漂泊感,但是故园、故土、故人给你一种安慰,这跟植物一样。一到春天,所有树枝往上长,越长越好,表现一种生命力;可是到秋天的时候,它要回到土地,要寻找土地。
  我觉得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他的生命一定是三段的:一段是现代时的,一段是属于未来的,一段是自己的历史。我觉得历史也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历史是一种精神,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情感,我们生命的本身,实际都存在于已经失去的一段历史里面。
其他文献
两年前的春天,我去安徽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安瓜片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曾胜春,给我讲了一段明太祖朱元璋与茶叶的故事。  元朝末年,蒙古人的统治岌岌可危,各路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朱元璋率领着郭子兴遗部,被小明王韩林儿册封为左副元帅,在安徽亳(音同博)州一带活動。在一次与陈友谅势力争夺地盘时,朱元璋受到围攻,南下逃命,被敌兵追到了六安金寨村。金寨是丘陵地形,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上,朱元璋策马扬鞭,没想到马儿疲惫
2018年11月21日,滞留在墨西哥提华纳的中美洲移民,在当地市政府提供的临时避难所休息,其中有200多名中美洲移民获得了在提華纳工作的机会。而更多移民正面临着两难抉择 :或北上赴美国、加拿大寻求庇护,或以难民身份留在墨西哥。但大多数人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个别得到临时工作机会的难民,仍不忘狂欢一把,跳起舞来。
我最近两年都留着“黑长直”,并不是文艺范儿,只是我们那儿的理发店,一言难尽。  小区方圆500米内有两家理发店。一家是夫妻店,小小的门脸,永远挤满了人;另一家装修堂皇,但生意冷清,衬得那堂皇,也像涂脂抹粉的强颜欢笑。以我有限的生活经验,当然知道第一家更值得信赖,但实在不想排队,于是挺身走进后面那家。  洗头的过程很漫长——也许并没那么漫长,只是洗头小妹离我太近了点,絮絮然隔着流水声问我住哪里,孩子
张首晟解词人 蔡蔡  美国当地时间12月1日,著名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在斯坦福大学逝世,终年55岁。据张首晟家人声明,他长期受抑郁症困扰,从而导致发生意外过世。张首晟对拓扑绝缘体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开创性研究,让他包揽了物理界几乎所有重量级奖项。恩师杨振宁曾评价:“对他来说,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网友热议  ①但愿天堂里的张教授,还是那个躲在阁楼仰望星空的少年。  ②很多天才都受抑郁症困扰,希
他们照见现代人的爱情渴望  聚少离多、外部诱惑、信任危机、话题沟通等婚姻难题,周邓当年全都面对过,而且更多更难  本刊记者 许陈静 田亮  天津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简称周邓馆),一向人气很高。2月14日情人节这天,馆里的游客比平日更多。在那座原样仿建的中南海西花厅里,人头攒动,又格外安静。周邓二人半个多世纪婚恋岁月里的书信展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外面,鲜花、巧克力和玩偶,装点出情人节独有的热切、激情
2012年10月23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登高望远。  人物简介:王蒙,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1953年开始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引起极大反响。赴新疆,曾在伊犁地区农村劳动多年,并曾任自治区文联编辑、维吾尔语翻译。1979年调回北京。  2015年年底的一天,寓所的客厅里,81岁的王蒙先生一如既往地爽朗、健谈。他背对着窗户,清
解詞人 熊志  9月20日,北京交通大学校外学生公寓门前出现了15名身着统一白衬衣、格子短裙的“校花”,列队站在“共享校花停放点”上,参与者只需要掃描现场二维码,就能“与校花谈5分钟恋爱”。北京交通大学很快辟谣,“共享校花”被证明是某APP的营销。
古代的随身寺庙 现代的上亿拍品  用金线与五彩丝线绣成,传承600年,至今色彩鲜艳——2014年,这幅《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以3.1亿港元的拍卖价落槌,刷新当时中国艺术品国际拍卖最高纪录,震惊了整个收藏界。唐卡,这种来自雪域高原的神秘艺术品,也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不久前,这幅“天价”唐卡的藏家刘益谦在上海龙美术馆里举办“永乐大帝的世界:御制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普通大众得以一饱眼福
在丝绸之路这条古老而漫长的商路上,曾留下很多中国历史人物的印记。其中,汉武帝和明成祖作为当时的最高决策者,分别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意外的起点,长期的经营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他年仅16岁的儿子刘彻继承皇位。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当时距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60多年,其间几位皇帝都信奉黄老之学,政治上“无为而治”,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经济从战乱凋敝中
今年9月,刘楠出版了一本书《创造你想要的世界》。在书里,她回顾了自己从求学到创业的整个经历:北大硕士—外企员工—全职妈妈—母婴电商平台蜜芽创始人。  “一旦走上了创业之路,你会发现‘随时完蛋’‘快要成功了’这两种压力会推着你不得不投入百分之百的心力和热情,而这些宝贵的热情早晚会随着生命的衰老消失掉。如果年轻时有好的想法,何不去尝试创业呢?它就如梦想这种蛊惑人心的病毒一样,万一成功了呢?”刘楠在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