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故乡(节选)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up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这风中的故乡破败不堪。
  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我回到了亲人居住的村庄。
  就像一个外人,我的到来是如此突兀和陌生。我的穿着打扮,我的白净的脸面和生涩的方言,与这粗砺本真的生活显得格格不入。乡亲们将我上下打量着,询问外界的消息和我这么多年来漂泊在都市的生活细节。他们像天生的记者,唯恐漏掉一个细节。我的言辞拙于表达。而我本身浪迹风尘的生活破碎难言。在远离亲人的日子里,一个人学会了与孤独为伴,习惯了在农业的节气里遥望远方,祈求瑞雪、雨水和阳光。我明白瑞雪、雨水与阳光对于成长的意义。在农村,成长就意味着恩赐、捐献、牺牲与感念,同时伴随着眼泪、汗水、乳汁般的喂养和饲育。在贯穿了整个村庄的那条小街上,我漫步而行,寻找时光逝去的痕迹。什么都没有留下。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场雨水,时光的痕迹被清洗殆尽。村里的许多老人相继死去,我儿时的伙伴都已经长大成人,大都因贫穷和无知变得麻木不仁。我试图和他们一起回忆从前的片段。试图在黄昏的电线杆下拾取温暖的友谊。但我失望了。
  这十月的故乡开始慢慢变得与我无关。
  我曾经怀着刻骨的仇恨在这里度过了我贫寒的少年时代。而在日后的岁月里,我竟然还一再地想起,那秋天的玉米地,那饮马长川的秦祁河。而我本能地将六月里艰辛的劳作和家庭的不幸忘得一干二净。我经常在异乡的星空下,思念西部高原上无名的故乡,有时候甚至眼含着热泪。但此刻,我在离别经年之后,回到故乡,心情却是沉重的。我再也不忍目睹苦难的继续存在,我甚至暗下决心,再也不回故乡了。就当我是一个被故乡自幼抛弃的婴孩。就当我是断源的泉水。我会抽刀断水。
  但我更愿写下故乡给我的一切,包括贫穷、痛苦和磨难。
  二
  父亲从地里归来。正是地里的党参需要收获的季节。党参是一种被子植物。它最重要的部分埋在结实的地层下。我的父亲得手握铁锸,掘开板结的地层,把这地下的植物挖出,让它白色肥胖的根裸露在阳光下。而我的母亲,就用双手翻开湿润的泥土,把它们一一拣出来。父亲的手因而变得粗糙,皲裂,他不得不用胶布把伤口缠裹起来。他隐藏了疼痛。他的疼痛在胶布下面喊叫,他充耳不闻。
  在我的记忆中,当漫长而寒冷的秋天到来的时候,我和父亲要整天在高坡上的田地中,挖党参。秋深了,西北高原上的阳光越来越阴冷,空气也变得越来越干燥。突然会有一场沉重的霜雪,袭击了村庄。但我们却不得不站在寒冷的风中挖党参。土地已经开始结冻,父亲每一锸下去,都要费很大力气。我和母亲还有年幼的妹妹就站在潮湿的泥土中,一根一根拣拾着党参,脚被冻得麻木了,经常需要父亲停下活计,用他的那双大手为我们揉脚,让血气重新贯通和流动。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课本里一个名叫马克思的德国人激烈地赞美着劳动,说什么劳动把人类的手从动物的爬行中解放出来。而我对劳动充满了仇恨。从小就充满了仇恨。在我眼里,我亲睹了残酷的劳动是怎样把一双艺术家的手毁掉于勤劳节俭的生活。父亲的那双手,曾经拉动着一把二胡的琴弦,在春天的夜晚,从他的手指间把音乐诞生,就像马厩里诞生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月色的树影下,我们家居边的果园里,音乐如一眼山中的清泉,汩汩流淌着。乡村的夜晚因而灵动飘逸,为我少年时代的心灵贯注了最初的艺术启蒙,并且培养了贵族般的艺术想象力。但确实是劳动毁掉了父亲的那双手。我亲睹了繁重的劳动是怎样日复一日地复加于父亲的生活。仿佛是一场悄然而行的蚕食,仿佛时间和雨水对一座古老辉煌的建筑进行的侵蚀。父亲的手逐渐从艺术中退隐,逐渐被生活浓重的阴影所吞没。他把手投于土地,握住了农具,捐弃了乐器。他曾经纤细的手指逐渐骨节粗大。
  我故乡的雨水日渐稀薄。土地也变得愈益贫瘠。仰靠天空的生活出现了危机。“天空总是欠着大地的恩情。”我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考上了大学,两个妹妹开始上高中。父亲像一个战士,疯狂地扑向土地。他要用一双手从土地的心脏里取出温饱和我们的学费。土地是残酷的。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土地啊,顽强地抵抗着一双手的进攻和索取。在一场艰巨的战斗中,父亲的手负伤了。以伤的代价,取回粮食,从而成就了一双手的历史。那是一段与众不同的历史,我记取了其中最为血马大气的章节。而我的父亲则迅速地衰老,被陈年的隐疾苦苦折磨。我甚至隐约看到了将来不久的父亲,像一座纪念碑轰然倒地,把血肉和骨殖与土地混合成泥。
  百度词条中对“故乡”的解释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可是我固执地以为,“故乡”一定是“乡”,是一处有山有水有草有树有飞禽走兽有蓝天白云或黄土风沙的地方。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的现代都市,是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可是,没有自然的气息和色彩的地方,何曾是“故乡”?
  现代的都市人,出生之初,便已失去了故乡!
  那么,乡下人呢?
  一幅漫画,一棵大树,长在乡下,树下是矮小的乡村,而树身则扭曲着伸展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上空,树冠上书“农民工群体”。我从中读出的却是农民们挣扎着离开故土,献身城市建设,却又在城市无处扎根的悲凉。
  乡下人,正在努力离开故乡!
  身心漂泊,何处是归程?
其他文献
面对失去,是去弥补,是再度出发去追寻,还是逃避?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很多人从《追风筝的人》里记住了这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并看到了阿米尔为救赎的努力。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对于阿富汗的印象只有宗教冲突和塔利班,但就是在这么个陌生的国度里,有一个关于失去、弥补、救赎的故事。  故事大概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的背景是1979年之前,苏联还未入侵美丽的阿富
期刊
千人一面最是无趣,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一个话题,千种声音,一切有趣想法和鲜明观点都可以在这个互动平台上恣意发声。观点激荡、错落纷杂之态,即我们智慧萌芽之时。  疼痛,是人拥有的感知之一,是对身体与心理状况的一种感受。疼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疼痛的体验却伴随着人的言说而发生着不同的改变,并被社会改造着。  从医学上来讲,疼痛作为主观感受,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包括
期刊
完美的交響乐,如同细细编织的锦缎,离不开互动与配合,倾听与挥洒。学生写作与名师点评的穿插是创造和鉴赏的结合,最和谐的交响乐由此缓缓流淌而出。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谣,便是以河流开头的。其实不只是一首歌,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与河流息息相关。关于河流,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诗歌,太多的意象,太多的畅想。
期刊
片名:《小森林 夏秋篇/冬春篇》  导演:森淳一  编剧:五十岚大介/森淳一  主演:桥本爱/三浦贵大/松冈茉优/温水洋一/桐岛加恋  类型:剧情  语言:日语  上映日期:2014-08-30/2015-02-14  片长:111分钟/120分钟  “小森是位于东北地区某个村庄中的小村落,这里没有商铺,只是购买必需品的话可以去公务所所在的村中心。那里有农协开的小超市还有几家商铺。去程基本都是下坡
期刊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是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的《舟过安仁》,每当读到这首诗,我的脑海就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在一叶小舟上,有两个格外童稚的小渔童。这首浅白如话的诗所描绘的生态美景就是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安仁。  6岁前我一直生活在安仁的外婆家,之后我随父母到省城定居,一晃已离开外婆家十余载,一直以来,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外婆家乡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流经
期刊
2011年上学期,因为热爱话剧,我从长沙休学跑到北京去学习表演。一个偶然的机会,承蒙中学同学的介绍,得以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班旁听学习。  记不得是3月的哪一天下午。我只身前往这所国内戏剧的最高学府。去过的人大概也知道,这是国内最袖珍的大学。导演系老师约见我简谈了几句。同意我旁听的申请,办完手续后他介绍了现在的教学进展,并告诉我会被分到09级导演系其中的一个小组。  我跟着他到了一个排练楼,楼
期刊
古人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相知,即使多远的距离都会不断拉近。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现在几乎人手一部精致漂亮的手机。我们做到了“天涯若比邻”,却也开始“比邻若天涯”。开始忽略身边陪伴着我们的、曾经最为亲近的人。我们的眼睛总是望向远方的他乡,却忘记了故乡。我们低下头来,为了分享朋友圈而生活,身边时刻运转着的生活本身,却一直被我们忘却。仔细想想,我们拥有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期刊
现代社会,手机,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形象代言人,它无所不能,通信、娱乐样样精通,不少人用手机记录下自己一瞬间的欢喜,但却忘记在心中留下,多少回忆要从手机中拾起,心早已不再,心去哪儿了呢?  对机械的依赖,使人们更少用心留意身边美好的事物,曾有人说,最懒的人,能发明更好的东西,懒人们想着自己如何才能少做一些事,因此,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出世。人们忘乎所以地喜悦科技带来的好处,却没有留意自己的变化。在公车
期刊
名师一课,一个小时左右中浓缩的可能是一生的积淀。若能用心体会积累,语文学习与考试将不再是难点。若你有特别喜爱或难懂的课文,尽管对我们吐露,名师的心血结晶将让你洞悉课文的奥妙。  雨一下,天地间似乎就有了某种情意,氤氲着、触动着敏感的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想象一个人儿独对花落无依、燕去难留时,雨滴恰在此时降临,那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微语轻诉哀伤;漫空的眼泪滋润着你的孤独,那意味也够让人
期刊
有学生在写给我的信息中这样跟我说:亲人仅仅因为血缘就爱你,然后要求你去爱他们,不爱他们就是不孝,这太不讲理了,根本没有给我选择的自由。“孝”这个词,隐含着不平等,隐含着强迫。在我看来,血缘根本不能作为必须爱的一个理由。这种命中注定的东西让我反感。  首先,我很能理解你的不满和排斥。对于强制性的外在刚性规定,尤其是这种刚性规定还带有一个硕大无比的伦理道德的帽子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抗拒和反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