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于一个标点,都可以让人回味无穷。笔者以几处标点为例,谈谈语文课堂中标点符号的教学,和大家感受小标点中藏着的大世界。
一、填充省略号。填出真情无限
《太阳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借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让孩子们借着诗中描写的景象感受同在一片蓝天下的美好。诗中有一个章节是这样描写的:—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pei)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为了让孩子读懂诗歌,感受太阳的无私与博爱,笔者紧扣住—个省略号进行教学,带着孩子走进太阳的内心世界。
师:同学们,诗中为什么用省略号来结尾呢?
生:因为太阳做的好事还有好多好多。
师:那你能说说太阳还做过哪些好事吗?
生:太阳照在小草身上,看,小草伸了个懒腰,发芽了!
生:太阳照在毛毛虫身上,毛毛虫长出了翅膀,变成蝴蝶飞走了。
生:太阳照在花骨朵儿上,花骨朵儿打了个哈欠,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一个省略号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写诗的摇篮。看他们说的语言,每一句都有诗的韵味,最重要的,我们还发现,太阳做的每一件好事都进入了孩子们的眼睛。在思考与表达的同时,太阳无私奉献的品格也悄然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填充一个省略号,填出太阳的无限真情,很简单的教学手段,很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补充标点,引出思考一串
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思索,一只飞蛾,一颗瓜苗,对生命都充满了敬畏,充满了热爱,更让我们深受启迪。大致学完课文以后,为了更深一层地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笔者以文章标题为引子,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给课文题目加上标点,说说你的理由。
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生:我会加上两个感叹号。因为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它。加上感叹号,是为了表达我对生命的敬重与热爱。
生:我会在第一个“生命”后面加上问号,第二个“生命”后面加上感叹号。加上问号是为了拷问自己的内心,我该如何对待生命?加上感叹号是为了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生:我会在第一个“生命”后面加上逗号,第二个“生命”后面加上句号。加上逗号是因为生命还在继续,我要继续努力,让它变得更加精彩,加上句号是希望经过我的努力,我的生命可以写上—个完美的句号,让生命没有任何遗憾。
生:我会在生命后面加上省略号,因为生命有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我要在这个省略号中书写无限的精彩。
《生命生命》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就是让学生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思考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去补充标点符号,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就等于用学生的思考过程替代了老师的灌输过程,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更优于后者。学生在经过深入思考之后,对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水到渠成了。
三、支持句號,不问明月问自己
《泊船瓜舟》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佳作,关于“绿”字的推敲,关于“又”的争议早已引发过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本人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却把落脚点放在了最后一句诗的标点符号上。
诗中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让作者的思多之情一览无遗。那么,这一句到底应该用句号还是问号呢?按照字面来看,这是一个反问句,应该用问号更合适,但书中却偏偏用了句号,在教学中,笔者就把这个看似错误的符号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这其中的奥妙。
师:同学们,你怎么理解“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
生:明月啊,你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家呢?
师听你的意思,你是在问明月,是吗?
生:是的。
师:那我就不明白了,既然是问,为什么诗中不用问号,而是句号?
生:(无人回答)
师:(介绍王安石的际遇和诗的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王安石一再被朝廷放逐,心中满怀愁绪,而今,又要违心登上仕途,背负着无奈,背负着对前程的担忧。一人独上路,更让他倍感孤单寂寥,满眼的苍绿也挡不住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只是,他很清楚地知道,回家只是一个幻想,这归期是遥遥无期啊!所以,他在写这句诗的时候是用了句号而不是问号,因为——
生:他知道归期是遥遥无期,问了也是白问,干脆不问。
生:他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明月又怎么会知道呢?还是别问了。
生:作者只是借明月来表达思乡之情,并没有询问的意思,因为他自己都知道答案了。
师:他知道什么答案?
生:他知道自己短期内是不可能回到家乡的,伴君如伴虎,身不由已。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是啊,作者不问,是因为问了也是白问,作者不问,是因为自己很清楚,归期是无期,作者不问,是因为他不想问,他是感慨这无常的人生,这无法实现的梦想罢了,所以,他不问明月,所以,他不用问号而只用句号。这个句号,表达的是作者落寞而无望的心啊!一颗满怀思乡情的心却无处依托,作者的愁绪怎能不千缠百绕呢?同学们,来,带着你对诗人的理解,我们再齐诵一遍这首千古佳作吧。
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对诗中表达的情感体会更深,理解更透,一个符号抛出的砖也可以引一片通透的玉,通文意、透情感,收获颇丰。
一个小小的符号有时就是一个厚重的印记,能给读者传递很多信息。小标点里也有大世界,牵一发也可以动全身,用心思考,仔细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有更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一、填充省略号。填出真情无限
《太阳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借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让孩子们借着诗中描写的景象感受同在一片蓝天下的美好。诗中有一个章节是这样描写的:—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pei)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为了让孩子读懂诗歌,感受太阳的无私与博爱,笔者紧扣住—个省略号进行教学,带着孩子走进太阳的内心世界。
师:同学们,诗中为什么用省略号来结尾呢?
生:因为太阳做的好事还有好多好多。
师:那你能说说太阳还做过哪些好事吗?
生:太阳照在小草身上,看,小草伸了个懒腰,发芽了!
生:太阳照在毛毛虫身上,毛毛虫长出了翅膀,变成蝴蝶飞走了。
生:太阳照在花骨朵儿上,花骨朵儿打了个哈欠,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一个省略号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写诗的摇篮。看他们说的语言,每一句都有诗的韵味,最重要的,我们还发现,太阳做的每一件好事都进入了孩子们的眼睛。在思考与表达的同时,太阳无私奉献的品格也悄然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填充一个省略号,填出太阳的无限真情,很简单的教学手段,很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补充标点,引出思考一串
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思索,一只飞蛾,一颗瓜苗,对生命都充满了敬畏,充满了热爱,更让我们深受启迪。大致学完课文以后,为了更深一层地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笔者以文章标题为引子,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给课文题目加上标点,说说你的理由。
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生:我会加上两个感叹号。因为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它。加上感叹号,是为了表达我对生命的敬重与热爱。
生:我会在第一个“生命”后面加上问号,第二个“生命”后面加上感叹号。加上问号是为了拷问自己的内心,我该如何对待生命?加上感叹号是为了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生:我会在第一个“生命”后面加上逗号,第二个“生命”后面加上句号。加上逗号是因为生命还在继续,我要继续努力,让它变得更加精彩,加上句号是希望经过我的努力,我的生命可以写上—个完美的句号,让生命没有任何遗憾。
生:我会在生命后面加上省略号,因为生命有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我要在这个省略号中书写无限的精彩。
《生命生命》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就是让学生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思考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去补充标点符号,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就等于用学生的思考过程替代了老师的灌输过程,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更优于后者。学生在经过深入思考之后,对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水到渠成了。
三、支持句號,不问明月问自己
《泊船瓜舟》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佳作,关于“绿”字的推敲,关于“又”的争议早已引发过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本人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却把落脚点放在了最后一句诗的标点符号上。
诗中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让作者的思多之情一览无遗。那么,这一句到底应该用句号还是问号呢?按照字面来看,这是一个反问句,应该用问号更合适,但书中却偏偏用了句号,在教学中,笔者就把这个看似错误的符号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这其中的奥妙。
师:同学们,你怎么理解“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
生:明月啊,你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家呢?
师听你的意思,你是在问明月,是吗?
生:是的。
师:那我就不明白了,既然是问,为什么诗中不用问号,而是句号?
生:(无人回答)
师:(介绍王安石的际遇和诗的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王安石一再被朝廷放逐,心中满怀愁绪,而今,又要违心登上仕途,背负着无奈,背负着对前程的担忧。一人独上路,更让他倍感孤单寂寥,满眼的苍绿也挡不住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只是,他很清楚地知道,回家只是一个幻想,这归期是遥遥无期啊!所以,他在写这句诗的时候是用了句号而不是问号,因为——
生:他知道归期是遥遥无期,问了也是白问,干脆不问。
生:他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明月又怎么会知道呢?还是别问了。
生:作者只是借明月来表达思乡之情,并没有询问的意思,因为他自己都知道答案了。
师:他知道什么答案?
生:他知道自己短期内是不可能回到家乡的,伴君如伴虎,身不由已。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是啊,作者不问,是因为问了也是白问,作者不问,是因为自己很清楚,归期是无期,作者不问,是因为他不想问,他是感慨这无常的人生,这无法实现的梦想罢了,所以,他不问明月,所以,他不用问号而只用句号。这个句号,表达的是作者落寞而无望的心啊!一颗满怀思乡情的心却无处依托,作者的愁绪怎能不千缠百绕呢?同学们,来,带着你对诗人的理解,我们再齐诵一遍这首千古佳作吧。
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对诗中表达的情感体会更深,理解更透,一个符号抛出的砖也可以引一片通透的玉,通文意、透情感,收获颇丰。
一个小小的符号有时就是一个厚重的印记,能给读者传递很多信息。小标点里也有大世界,牵一发也可以动全身,用心思考,仔细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有更多无法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