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多彩的数学日记,坚定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拓展了数学学习的时空,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使数学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关键词:数学日记 数学生活化 教学效率
“数学日记”就是让学生把有关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和收获,以及生活中遇到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等,写成简短的文章,来反映自己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它是以“写作活动”促进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一直以来,让学生写日记被视为语文学科的专属领地,与数学学科沾不上边。但在新课程条件下,是否可以静水投石,打破学科之间人为的条条框框?是否可以让学生在写日记中锻炼用语言文字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达到一石数鸟的作用?
经过实践:我的看法是不妨一试,而且效果不错。
一、写数学日记,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培养数学生活化意识。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情况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
以下是几名同学写的数学日记:
在购物时感受数学,如郝思宇同学是这样写的──
我想吃小糕点,妈妈就让我自己去“金穗饼屋”买,我选的是6元一斤的,买了2斤,因我经常在这里买,和卖糕点的阿姨很熟,所以阿姨打九折卖给我,我马上口算出结果:10.8元,阿姨夸我算得快,说是零头不要了,只收了我10元。我又算了一下:10÷12≈83.3%,实际上阿姨是打八三折卖给我的。原来,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留心,随时都会发现数学的存在。
在玩中体验数学,如车思岩同学写的──
今天傍晚,我和表姐在操场上玩,我们在操场边发现一张面积大约是一平方米的正方形废纸板,表姐看了看,说:“思宇,如果把这个纸板分割成一个个面积为一平方毫米的小正方形,再把这些小正方形一个紧挨一个的接成一条直的线,这条直的线会有多长呢?”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能有多长,顶多不过四米吧!”表姐笑了笑说:“你先别急着下结论,好好算算再发表你的高见。”
我理了理思路,开始了思考:1平方米等于1000000平方毫米,可以割成1000000块的面积为1平方毫米正方形,把它们接起来长就是1000000毫米,那1000000毫米不就是100米吗?哇!这条由一平方毫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直线竟长达100米。
此时,我明白学习数学不能只是简单地把题目看一看,就轻易的下结论,应该认真想、仔细算,才能做得对,并探究到其中的奥妙。
在家庭生活中领悟数学,王里路同学是这样写的──
今天是星期六,我们一家照例回姥姥家过周末。姥姥忙了一上午,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我迫不及待地坐在了餐桌前。“别忙,我先考考你!”姥姥说。“这个放肉丝的盘子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我熟练地运用课堂上所学的量圆的直径的方法,测出的盘子的直径是18厘米,用3.14×18=56.52(cm)算出了盘子的周长;再用18÷2=9(cm)算出盘子的半径,用3.14×92=254.34(cm2)算出盘子的面积。这顿饭吃的真开心,因为我真正做了一次生活中的有心人。
走进新课程后的今天,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学得兴致浓浓,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有滋有味。从孩子们写的一篇篇数学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让他们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远比在书本中“咬文嚼字”学得更生动、更深刻。
二、学生写数学日记,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数学日记中捕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课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和在数学课中的表现和感受等信息,以便获得学生所需,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和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在教学了“圆柱体的体积”这一内容后,我班学生王一鸣写了这样的数学日记:
今天我们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因为我早就知道了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面积乘高,所以我对这节课一点兴趣也提不起来,觉得太容易不过了,开始就没太专心听讲。当老师拿出圆柱体教具并问到:“我们怎么来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时,我才产生疑惑,开始动起了脑筋。小组讨论时,看到平时数学还没我学的好的同学居然很快地想出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我有点着急了。问问同学是怎么想出来的,他们说刚才老师刚刚复习过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和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一联系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很简单,就是刚才没听讲。
看到王一鸣同学的数学日记,使我感触颇深:在课前,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设计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才能从课始真正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保证40分钟的教学效果。
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方案,将原课的导入环节做了修改。在另一个班实施后,学生得到的新知已不仅仅局限于圆柱体与长方体的联系及公式推导,通过他们交流、讨论、操作、演示等,锻炼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探求新知的良好学习习惯。
可见,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控,既使教师得到了准确的教学反馈,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师生双方更好地发展。
确实,如果没有课程改革强调布置实践性作业,估计大部分老师不大可能“节外生枝”地让学生去写什么“数学日记”,正因为指挥棒变了,所以结果也就不同了。道理就是这樣的简单。
走进新课程后的今天,“数学日记”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逐渐被我校的广大学生和家长认可。我欣喜地发现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远比在书本中“咬文嚼字”学得更生动,更深刻。
总之,数学日记这一数学作业的创新形式,将数学知识融于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处处皆数学。当然《数学日记》还是一个新生儿,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数学日记 数学生活化 教学效率
“数学日记”就是让学生把有关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和收获,以及生活中遇到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等,写成简短的文章,来反映自己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它是以“写作活动”促进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一直以来,让学生写日记被视为语文学科的专属领地,与数学学科沾不上边。但在新课程条件下,是否可以静水投石,打破学科之间人为的条条框框?是否可以让学生在写日记中锻炼用语言文字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达到一石数鸟的作用?
经过实践:我的看法是不妨一试,而且效果不错。
一、写数学日记,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培养数学生活化意识。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情况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
以下是几名同学写的数学日记:
在购物时感受数学,如郝思宇同学是这样写的──
我想吃小糕点,妈妈就让我自己去“金穗饼屋”买,我选的是6元一斤的,买了2斤,因我经常在这里买,和卖糕点的阿姨很熟,所以阿姨打九折卖给我,我马上口算出结果:10.8元,阿姨夸我算得快,说是零头不要了,只收了我10元。我又算了一下:10÷12≈83.3%,实际上阿姨是打八三折卖给我的。原来,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留心,随时都会发现数学的存在。
在玩中体验数学,如车思岩同学写的──
今天傍晚,我和表姐在操场上玩,我们在操场边发现一张面积大约是一平方米的正方形废纸板,表姐看了看,说:“思宇,如果把这个纸板分割成一个个面积为一平方毫米的小正方形,再把这些小正方形一个紧挨一个的接成一条直的线,这条直的线会有多长呢?”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能有多长,顶多不过四米吧!”表姐笑了笑说:“你先别急着下结论,好好算算再发表你的高见。”
我理了理思路,开始了思考:1平方米等于1000000平方毫米,可以割成1000000块的面积为1平方毫米正方形,把它们接起来长就是1000000毫米,那1000000毫米不就是100米吗?哇!这条由一平方毫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直线竟长达100米。
此时,我明白学习数学不能只是简单地把题目看一看,就轻易的下结论,应该认真想、仔细算,才能做得对,并探究到其中的奥妙。
在家庭生活中领悟数学,王里路同学是这样写的──
今天是星期六,我们一家照例回姥姥家过周末。姥姥忙了一上午,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我迫不及待地坐在了餐桌前。“别忙,我先考考你!”姥姥说。“这个放肉丝的盘子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我熟练地运用课堂上所学的量圆的直径的方法,测出的盘子的直径是18厘米,用3.14×18=56.52(cm)算出了盘子的周长;再用18÷2=9(cm)算出盘子的半径,用3.14×92=254.34(cm2)算出盘子的面积。这顿饭吃的真开心,因为我真正做了一次生活中的有心人。
走进新课程后的今天,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学得兴致浓浓,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有滋有味。从孩子们写的一篇篇数学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让他们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远比在书本中“咬文嚼字”学得更生动、更深刻。
二、学生写数学日记,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数学日记中捕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课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和在数学课中的表现和感受等信息,以便获得学生所需,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和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在教学了“圆柱体的体积”这一内容后,我班学生王一鸣写了这样的数学日记:
今天我们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因为我早就知道了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面积乘高,所以我对这节课一点兴趣也提不起来,觉得太容易不过了,开始就没太专心听讲。当老师拿出圆柱体教具并问到:“我们怎么来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时,我才产生疑惑,开始动起了脑筋。小组讨论时,看到平时数学还没我学的好的同学居然很快地想出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我有点着急了。问问同学是怎么想出来的,他们说刚才老师刚刚复习过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和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一联系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很简单,就是刚才没听讲。
看到王一鸣同学的数学日记,使我感触颇深:在课前,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设计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才能从课始真正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保证40分钟的教学效果。
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方案,将原课的导入环节做了修改。在另一个班实施后,学生得到的新知已不仅仅局限于圆柱体与长方体的联系及公式推导,通过他们交流、讨论、操作、演示等,锻炼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探求新知的良好学习习惯。
可见,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控,既使教师得到了准确的教学反馈,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师生双方更好地发展。
确实,如果没有课程改革强调布置实践性作业,估计大部分老师不大可能“节外生枝”地让学生去写什么“数学日记”,正因为指挥棒变了,所以结果也就不同了。道理就是这樣的简单。
走进新课程后的今天,“数学日记”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逐渐被我校的广大学生和家长认可。我欣喜地发现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远比在书本中“咬文嚼字”学得更生动,更深刻。
总之,数学日记这一数学作业的创新形式,将数学知识融于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处处皆数学。当然《数学日记》还是一个新生儿,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