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要求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表现,是高校教育教学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的重要举措,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定位。近些年,中外合作办学越来越成为国内高等教育推崇的一种办学模式,它向国家输送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的国际化人才。但是,各地高校在加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教学条件、规章制度的不同使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逐渐偏离了国际化定位。本文着重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国际化定位的再思考,指出具体教学过程中国际化缺失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强化国际化定位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26-03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不断开放门户,加大与世界的融合与交流。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入世后的十多年里更是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迅猛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中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越来越需要国际贸易、法律、金融、会计等方面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的国际化人才。于是,需求推动市场,中外合作办学在近些年里悄然发展起来,并逐渐与国家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一起,成为中国高等人才培养的“三驾马车”。“十二五”期间,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增加643个,目前我国各类中外合作办学达到两千多项,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国际融合进一步显现。
2003年9月1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实施,对中外合作办学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主要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放眼国内所有的中外合作项目,办学目的不外乎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国内高校的知名度,打造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本着这样的初衷,中方合作办学者办学主要着眼于国际化定位,以满足国际合作的目的意义。但是,国际化定位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是否真的得到了贯彻呢?在哪些方面应该体现国际化呢?中方合作办学者是否能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元素”呢?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将再思考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国际化定位问题,以实践为指导,以西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为例,提出中外合作项目中国际化进一步完善的几个方面。
一、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化定位的融合
1.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解。一般来说,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合作”应该有狭义的合作和广义的合作两个层面的理解。狭义的合作仅指中外双方在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其实质就是在教学方式上的简单合作。广义上的合作,应该包括师资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共通、教学共促等较大较宽层面的合作。应该说,广义的合作更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能突出国际化的定位。它带来的是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进一步提高中国高校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该鼓励中国高校参与广义上的合作办学,吸收先进的国际化教学元素。
2.对国际化定位的思考。国际化定位是中方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设定的目标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一定位是国内各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那么,对于国际化定位,我们应该怎么界定呢?日本教育学专家喜多村就曾经指出:国际化教育应该突出国际化思想的培养,增加学生与外国沟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使学生具备参与国际工作时应有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定位应该是培养一个学生内在的以及外在的国际化素质。国际化定位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内在,我们应该给学生树立一种国际化的思想,鼓励学生了解国际文化、树立国际思想意识、积极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外在,学校应该在课程国际开发、人员国际互派、科研国际交流、资源国际共享等各个方面多做文章,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应该是从内在到外在都是国际化的人才。
3.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化定位的融合。要阐明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化定位孰先孰后,就好比要理清“鸡生蛋、蛋生鸡”的先后,让人难以定论,但是他们之间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先后关系,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外合作办学之路越走越明朗。仔細思考,如果是先有中外合作办学,再有国际化定位,就会有为了合作而开展合作之嫌;反之,若是先有国际化定位,再有中外合作办学,那么中方合作办学者的目标就应该是很明确的,他们了解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需要外方合作者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需要在哪些方面与外方合作者实现共享和交流,只有这样,中外合作办学从项目促成到建设过程,才能在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融入国际化理念,培养出适应性很强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国际化定位贯穿于整个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设定各方面的国际化目标,再以国际化定位指导合作办学。
二、结合西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合作班实践,思考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际化定位之得失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之所得
1.人员交流更加畅通。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重在师资力量的培养,把先进的引进来,让闭塞的走出去,这样的项目教师交流可以给中方合作办学者注入新鲜血液。外方教师进入中方课堂,让学生感受外教的授课氛围、灵活的课堂节奏、积极的师生互动,这些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新鲜感,还有迅速扩张的自信和学习热情;一直拘泥于沉闷的教学方式中的中方教师走出国门,观摩指导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方法以及每一个课程的侧重点,感受外国学生的课堂参与,这些都是对中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学生的交流常规化,中外合作办学一般都会采取“1 3”或“2 2”的模式,学生有机会赴外方合作办学者学校学习,学生在国外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国际化专业、国际化授课、国际化氛围和国际化的意识。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人员交流环节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每学期都会派相关授课教师赴美接受其所承担的课程培训,跟着外方教授上课,与外方教授探讨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每学期都会有美方教授前来指导中方教师授课,提出建议并进行评估,就授课中不理想的地方商讨并改进。学生方面,学校为第一届学生争取到了犹他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的两届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效果良好、生活充实。经过几年的合作,西北民族大学合作项目中的授课教师正在逐步转变教学理念,教学中更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更注意实践应用,更加强化应用能力的考核,把宽进严出的教学理念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 2.资源共享更加有效。中外合作办学中资源共享是双方洽谈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而言,外方高校世界排名较靠前,其教学资源胜于国内高校一筹。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外方高校都会向中方合作办学者开放其教学资源。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中,外方正版教材悉数提供;中方教师可登陆犹他州立大学网站,阅读电子期刊、查阅国外文献、共享指导教师所有的教学课件、习题等;对于国际班学生,美方学校为他们提供进入该校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的途径,在Canvas里建立互动平台,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美方教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习题等。资源共享使中方合作办学者的教师在教授本课程时思路更加开阔,更加了解当前该课程的国际热点,不断拓展其国际视野,比较发现中外教学上的不同侧重点,吸收外方教学内容安排上的合理之处。
3.教学方法更加丰富。中国很多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制定呆板的评价标准,对教学效果做出程式性的量化,于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很拘谨,再加上授课内容繁重等原因,教师疲于灌输,学生又觉得枯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近些年兴起的翻转教学法等,不断在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中外合作办学为中方教师提供了很多灵活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对比一下西北民族大学普通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中的统计课程教学方法和知识侧重可以发现,普通专业统计课侧重于各种公式推理,把已经反复证明正确的公式推导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花大量时间做一件意义并不大的工作,学生接触的习题也主要是一串数据的计算,给出一道现实问题不会用统计方法解决,考核内容也是非应用型的计算。反观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中的统计课程,轻推理、重应用,学生每道习题几乎都和现实问题有关。教学中,外方教授引入“班上学生是不是左撇子”、给学生发糖果统计颜色等例子,促使学生从调查、统计、计算、生成Excel表等全程参与,学生兴趣很浓且教学方法灵活、互动性强。中方教师在不断接受这些好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逐渐地把它们引入到自己所带的其他课程中去,受益良多。
(二)中外合作办学之所失
1.国际思想意识培养不足。中外合作项目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国际化的外衣,有外国的教授和资源,有中国留学生和双方互认的文凭。但是,掀开这些外壳,合作项目里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国际化定位是缺失的,首先就表现为对学生的国际思想意识培养不足:(1)没有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专业与校内其他专业不同的意识。合作班学生只认识到双重学籍、英文教材、不同的考核方式、将来可以出国等,但当教学中作业量和阅读量繁重时,部分学生就承受不了了;有些学生还会把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的违规行为带入中外合作专业的学习,高标准、高层次的国际化培养没能在学生意识里形成。(2)在学生关注国际热点的意识方面缺少引导。以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为例,中方教师授课主要还是结合自己给其他专业学生讲授该门课程时的案例,学生接触最新贸易规则的机会较少,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热点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2.课程国际开发流于形式。在众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里,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生培养的效果和成败,简单地将中方专业课程翻译为英语进行讲授,或是照搬外方该专业所有课程,都不是明智之举。这样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学生在实际应用技能方面与国际化需求脱节。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的课程设置,主干课程均来自于犹他州立大学,这有利于学生更直接完整地学习这一国际化专业,但是,仔细考察所有课程,主要是合作双方已有课程的整合,在专业相关的处理国际交易的技能型课程上开发不足。由于办学目的在于培养国际型贸易人才,对国家间经济交往的合作、摩擦、谈判等都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我们的培养主要还是在成绩考核上,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点、中国外对贸易现实状况、国际贸易趋势、国际经济交往事务处理方式和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设计开发新的有关于处理国际交易的技能性课程、国际交往思维方面的新型课程比较少。
三、扬长避短,凸显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定位
国际化定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在国际学生培养过程中,这一定位应更加细化,从人员互派、科研交流、资源共享到学生的国际化思想意识、课程的国际合作开发等各方面着手。目前,很多高校的中外合作项目在人员互派、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国际化定位的具体体现应该保持,同时也应该在学生的国际化思想意识、课程的国际合作开发方面集思广益,研究切实可行的凸显国际化定位的办法。
1.多方位帮助学生树立国际化思想意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更开阔的眼界对待国际合作专業,强化对该专业的国际化认知,积极主动地接触国际动态及与专业相关的国际事件。其次,各中方任课教师应多介绍国际事件、国际热点,让学生有向国际化发展的意识,逐渐形成用国际化眼光思考、分析国际交往的惯性。再有,增加中外双方教师、学生短期交流的机会。给中方项目教师提供短期回笼的机会,让他们在有过授课经验之后再次进入美方课堂观摩,把自己授课中遇到的问题,甚至表述上的困难进一步消化,这种短期的回笼有利于中外双方教师在科研上的交流和探讨,增加科研合作的机会;学生之间的短期交流,可以让外方学生到中国来,也可以鼓励我们的学生走出去,费用可以采取学生自担的方式,或者学校可以把短期出国观摩的机会作为对优秀学生的奖励,短期的中外学生交流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对方国家文化、经济、热点近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学习更直观。
2.积极开发凸显国际化的全新课程。我们可以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对和专业关联性不大,又无助于学生国际技能培养的课程进行删减,针对中方学生鲜少了解国际事务的特点,和外方一起开发一些能增长学生见识、了解国际动态的课程,如国际热点专题、相关专业的最新案例跟踪、国际事务处理技能、商务谈判模拟等。我国的经济与贸易合作专业可以考虑开设单证填写、合同文本写作课,商务沟通程序、案例纠纷仲裁法庭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让各合作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培养出适应国际化、能力很强的学生。
3.用国际化定位指导专业开设。正如前面所说,一所高校有了明确的国际化定位,就会逐渐出现中外合作办学的需求。一般说来,中外合作办学有三种形式,最简单基本的是合作班,往上一层是专业合作,最高水平的合作是校际合作。国际化定位指导一个专业的国际合作,在这个专业慢慢走上成熟发展的轨道时,国际化效应会在整个专业、学院甚至整个学校散布开来,这时就应该根据专业的需要,国家对相关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以及学院、学校推进更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条件,适时地扩展合作的专业、项目,这样才能让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促进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正在兴起并有着蓬勃发展势头的教育模式,它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顺应了我国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在不断扩大中外合作领域的过程中,总结办学经验,考量合作办学得失,让中外合作办学变得越来越好。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26-03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不断开放门户,加大与世界的融合与交流。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入世后的十多年里更是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迅猛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中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越来越需要国际贸易、法律、金融、会计等方面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的国际化人才。于是,需求推动市场,中外合作办学在近些年里悄然发展起来,并逐渐与国家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一起,成为中国高等人才培养的“三驾马车”。“十二五”期间,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增加643个,目前我国各类中外合作办学达到两千多项,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国际融合进一步显现。
2003年9月1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实施,对中外合作办学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主要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放眼国内所有的中外合作项目,办学目的不外乎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国内高校的知名度,打造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本着这样的初衷,中方合作办学者办学主要着眼于国际化定位,以满足国际合作的目的意义。但是,国际化定位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是否真的得到了贯彻呢?在哪些方面应该体现国际化呢?中方合作办学者是否能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元素”呢?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将再思考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国际化定位问题,以实践为指导,以西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为例,提出中外合作项目中国际化进一步完善的几个方面。
一、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化定位的融合
1.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解。一般来说,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合作”应该有狭义的合作和广义的合作两个层面的理解。狭义的合作仅指中外双方在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其实质就是在教学方式上的简单合作。广义上的合作,应该包括师资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共通、教学共促等较大较宽层面的合作。应该说,广义的合作更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能突出国际化的定位。它带来的是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进一步提高中国高校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该鼓励中国高校参与广义上的合作办学,吸收先进的国际化教学元素。
2.对国际化定位的思考。国际化定位是中方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设定的目标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一定位是国内各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那么,对于国际化定位,我们应该怎么界定呢?日本教育学专家喜多村就曾经指出:国际化教育应该突出国际化思想的培养,增加学生与外国沟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使学生具备参与国际工作时应有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定位应该是培养一个学生内在的以及外在的国际化素质。国际化定位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内在,我们应该给学生树立一种国际化的思想,鼓励学生了解国际文化、树立国际思想意识、积极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外在,学校应该在课程国际开发、人员国际互派、科研国际交流、资源国际共享等各个方面多做文章,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应该是从内在到外在都是国际化的人才。
3.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化定位的融合。要阐明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化定位孰先孰后,就好比要理清“鸡生蛋、蛋生鸡”的先后,让人难以定论,但是他们之间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先后关系,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外合作办学之路越走越明朗。仔細思考,如果是先有中外合作办学,再有国际化定位,就会有为了合作而开展合作之嫌;反之,若是先有国际化定位,再有中外合作办学,那么中方合作办学者的目标就应该是很明确的,他们了解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需要外方合作者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需要在哪些方面与外方合作者实现共享和交流,只有这样,中外合作办学从项目促成到建设过程,才能在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融入国际化理念,培养出适应性很强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国际化定位贯穿于整个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设定各方面的国际化目标,再以国际化定位指导合作办学。
二、结合西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合作班实践,思考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际化定位之得失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之所得
1.人员交流更加畅通。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重在师资力量的培养,把先进的引进来,让闭塞的走出去,这样的项目教师交流可以给中方合作办学者注入新鲜血液。外方教师进入中方课堂,让学生感受外教的授课氛围、灵活的课堂节奏、积极的师生互动,这些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新鲜感,还有迅速扩张的自信和学习热情;一直拘泥于沉闷的教学方式中的中方教师走出国门,观摩指导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方法以及每一个课程的侧重点,感受外国学生的课堂参与,这些都是对中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学生的交流常规化,中外合作办学一般都会采取“1 3”或“2 2”的模式,学生有机会赴外方合作办学者学校学习,学生在国外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国际化专业、国际化授课、国际化氛围和国际化的意识。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人员交流环节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每学期都会派相关授课教师赴美接受其所承担的课程培训,跟着外方教授上课,与外方教授探讨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每学期都会有美方教授前来指导中方教师授课,提出建议并进行评估,就授课中不理想的地方商讨并改进。学生方面,学校为第一届学生争取到了犹他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的两届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效果良好、生活充实。经过几年的合作,西北民族大学合作项目中的授课教师正在逐步转变教学理念,教学中更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更注意实践应用,更加强化应用能力的考核,把宽进严出的教学理念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 2.资源共享更加有效。中外合作办学中资源共享是双方洽谈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而言,外方高校世界排名较靠前,其教学资源胜于国内高校一筹。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外方高校都会向中方合作办学者开放其教学资源。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中,外方正版教材悉数提供;中方教师可登陆犹他州立大学网站,阅读电子期刊、查阅国外文献、共享指导教师所有的教学课件、习题等;对于国际班学生,美方学校为他们提供进入该校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的途径,在Canvas里建立互动平台,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美方教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习题等。资源共享使中方合作办学者的教师在教授本课程时思路更加开阔,更加了解当前该课程的国际热点,不断拓展其国际视野,比较发现中外教学上的不同侧重点,吸收外方教学内容安排上的合理之处。
3.教学方法更加丰富。中国很多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制定呆板的评价标准,对教学效果做出程式性的量化,于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很拘谨,再加上授课内容繁重等原因,教师疲于灌输,学生又觉得枯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近些年兴起的翻转教学法等,不断在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中外合作办学为中方教师提供了很多灵活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对比一下西北民族大学普通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中的统计课程教学方法和知识侧重可以发现,普通专业统计课侧重于各种公式推理,把已经反复证明正确的公式推导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花大量时间做一件意义并不大的工作,学生接触的习题也主要是一串数据的计算,给出一道现实问题不会用统计方法解决,考核内容也是非应用型的计算。反观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中的统计课程,轻推理、重应用,学生每道习题几乎都和现实问题有关。教学中,外方教授引入“班上学生是不是左撇子”、给学生发糖果统计颜色等例子,促使学生从调查、统计、计算、生成Excel表等全程参与,学生兴趣很浓且教学方法灵活、互动性强。中方教师在不断接受这些好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逐渐地把它们引入到自己所带的其他课程中去,受益良多。
(二)中外合作办学之所失
1.国际思想意识培养不足。中外合作项目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国际化的外衣,有外国的教授和资源,有中国留学生和双方互认的文凭。但是,掀开这些外壳,合作项目里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国际化定位是缺失的,首先就表现为对学生的国际思想意识培养不足:(1)没有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专业与校内其他专业不同的意识。合作班学生只认识到双重学籍、英文教材、不同的考核方式、将来可以出国等,但当教学中作业量和阅读量繁重时,部分学生就承受不了了;有些学生还会把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的违规行为带入中外合作专业的学习,高标准、高层次的国际化培养没能在学生意识里形成。(2)在学生关注国际热点的意识方面缺少引导。以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为例,中方教师授课主要还是结合自己给其他专业学生讲授该门课程时的案例,学生接触最新贸易规则的机会较少,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热点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2.课程国际开发流于形式。在众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里,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生培养的效果和成败,简单地将中方专业课程翻译为英语进行讲授,或是照搬外方该专业所有课程,都不是明智之举。这样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学生在实际应用技能方面与国际化需求脱节。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的课程设置,主干课程均来自于犹他州立大学,这有利于学生更直接完整地学习这一国际化专业,但是,仔细考察所有课程,主要是合作双方已有课程的整合,在专业相关的处理国际交易的技能型课程上开发不足。由于办学目的在于培养国际型贸易人才,对国家间经济交往的合作、摩擦、谈判等都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我们的培养主要还是在成绩考核上,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点、中国外对贸易现实状况、国际贸易趋势、国际经济交往事务处理方式和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设计开发新的有关于处理国际交易的技能性课程、国际交往思维方面的新型课程比较少。
三、扬长避短,凸显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定位
国际化定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在国际学生培养过程中,这一定位应更加细化,从人员互派、科研交流、资源共享到学生的国际化思想意识、课程的国际合作开发等各方面着手。目前,很多高校的中外合作项目在人员互派、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国际化定位的具体体现应该保持,同时也应该在学生的国际化思想意识、课程的国际合作开发方面集思广益,研究切实可行的凸显国际化定位的办法。
1.多方位帮助学生树立国际化思想意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更开阔的眼界对待国际合作专業,强化对该专业的国际化认知,积极主动地接触国际动态及与专业相关的国际事件。其次,各中方任课教师应多介绍国际事件、国际热点,让学生有向国际化发展的意识,逐渐形成用国际化眼光思考、分析国际交往的惯性。再有,增加中外双方教师、学生短期交流的机会。给中方项目教师提供短期回笼的机会,让他们在有过授课经验之后再次进入美方课堂观摩,把自己授课中遇到的问题,甚至表述上的困难进一步消化,这种短期的回笼有利于中外双方教师在科研上的交流和探讨,增加科研合作的机会;学生之间的短期交流,可以让外方学生到中国来,也可以鼓励我们的学生走出去,费用可以采取学生自担的方式,或者学校可以把短期出国观摩的机会作为对优秀学生的奖励,短期的中外学生交流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对方国家文化、经济、热点近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学习更直观。
2.积极开发凸显国际化的全新课程。我们可以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对和专业关联性不大,又无助于学生国际技能培养的课程进行删减,针对中方学生鲜少了解国际事务的特点,和外方一起开发一些能增长学生见识、了解国际动态的课程,如国际热点专题、相关专业的最新案例跟踪、国际事务处理技能、商务谈判模拟等。我国的经济与贸易合作专业可以考虑开设单证填写、合同文本写作课,商务沟通程序、案例纠纷仲裁法庭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让各合作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培养出适应国际化、能力很强的学生。
3.用国际化定位指导专业开设。正如前面所说,一所高校有了明确的国际化定位,就会逐渐出现中外合作办学的需求。一般说来,中外合作办学有三种形式,最简单基本的是合作班,往上一层是专业合作,最高水平的合作是校际合作。国际化定位指导一个专业的国际合作,在这个专业慢慢走上成熟发展的轨道时,国际化效应会在整个专业、学院甚至整个学校散布开来,这时就应该根据专业的需要,国家对相关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以及学院、学校推进更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条件,适时地扩展合作的专业、项目,这样才能让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促进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正在兴起并有着蓬勃发展势头的教育模式,它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顺应了我国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在不断扩大中外合作领域的过程中,总结办学经验,考量合作办学得失,让中外合作办学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