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宁波实践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uo1361315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设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对宁波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与任务。宁波职业教育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之间的错位等问题进行供给侧改革,从完善顶层设计,构建职教支撑体系,推动学校、学科发展转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多元平台等多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职教转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平台;宁波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6-0035-04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当前欧美各国纷纷意识到“去工业化”造成的“产业空心化”危害,实施制造业复兴计划,如德国提出工业4.0目标、法国提出“未来工业”战略、美国提出“再工业化”等。中国也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做出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并于2016年5月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制造业是宁波经济的支柱产业,宁波拥有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时尚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清洁能源等产业基础,并具有较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和人才支撑。2016年,宁波市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并提出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体,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发展智能经济为主攻方向,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宁波要建好“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关键在产业,核心在创新,根本在人才。在这三个核心要素中,人才是根源,没有相应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创新无从发生,产业无从发展。这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与任务。
  一、明确现实需求,完善顶层设计,大力构建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的支撑体系
  (一)分析现实需求
  宁波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与技术人才,但从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目标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宁波技能型人才总量不到全市产业工人的40%,高技能人才不到21万人,仅占7%左右,外来务工人员初中以下学历的占到近70%;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每年培养的12万名学生,主要面向中低层次就业岗位,创新能力低下。究其缘由,这跟职业教育“供给侧”质量不高有关,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精准、培养体系不合理、培养标准不高有关。智能经济为主导的“中国制造2025”,不是单纯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是一个工业2.0、3.0、4.0并存联动的过程,一方面要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嫁接,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工人;另一方面要躍居国际制造业发展前沿,抢占工业4.0高地,更需要高科技高层次研发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与人才集聚的教育行业,必须围绕宁波“3511”新型产业体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精准育才、精准育产为制造强市提供原始动力。
  (二)确立战略地位
  近年来,宁波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主要抓手,努力构建“教育队伍优质化、教育供给个性化、教育发展重点化、教育合作体系化、教育治理法制化、教育创新常态化、教育技术智能化”七化归一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体系。在宁波教育发展过程中,尤其注重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通过教育发展为区域定位与重大项目保驾护航。因此,宁波把职业教育视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视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器、民生改善的保障网、人生出彩的金钥匙。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宁波启动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力图通过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14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刘延东副总理对宁波职业教育作出专门批示:“宁波以产业发展、民生需求为导向,产教结合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很好,教育部要及时推广各地好经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三)强化制度保障
  宁波重视职业教育立法保障,先后出台《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职业教育法制保障基本健全。宁波在全国较早建立职教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产业规划、园区建设、职教布局、产业人才规划同步联动机制,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建立产教融合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推动机制。在国内率先实施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统一招生政策。全市统筹推进学校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近10年全市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40万人,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25.2%。宁波较早建立了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制度,各县(市)区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普遍达到普通高中1.5倍,部分县域如镇海、北仑达到1.8倍。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2011年开始,宁波在国内率先实施中职免学费教育政策,年投入经费2.4亿元。
  (四)加大推进力度
  2016年初,宁波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在体制机制、规模结构、人才质量、服务能力、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顶层设计。2016年10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动员大会,发布《“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目标构建“3511”新型产业体系。其中,“3”即重点发展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三大战略产业;“5”即做强做优以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时尚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清洁能源为代表的五大优势产业;“1”即积极培育以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1”即积极培育以工业创新设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为代表的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教育与产业协同,形成高端人才育高端成果,高端成果助高端产业,高端产业聚高端人才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目标是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国家职业教育和产业协同创新实验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学科和高水平实训基地,培养更多高端制造业急需的大国工匠和首席工人。   二、精准定位,以支撑发展转型、动能转换为目标,推动学校、学院、学科的立体式转型,使资源更加集聚,学校更具特色
  (一)高起点推进应用型院校建设
  宁波市大力推动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大红鹰学院4所本科高校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学校(全省首批仅10所试点学校),4所本科院校将以创建工作为契机,瞄准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产业进行精准布局。宁波工程学院的材料成型及控制、电子信息等4个专业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为高端工程师的摇篮。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专注于智能制造,已有13项制造业科技成果成功拍卖,其中“机器换人”指导组深入企业指导优化生产工艺,帮助宁波正力药品包装有限公司减少了80%的劳动力,产品合格率超过98%;促进浙江欧德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率提高了5~8倍。在职业院校领域,宁波以建设“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为载体,主动对应“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人才标准与人才结构,主动对接纺织服装、绿色石化等五大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专业布局和学科调整,深入建好服务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产业的专业群,大力集聚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高水准推进特色学院建设
  宁波市围绕“3511”产业体系,重点建设10个引领性特色学院。对每个特色学院,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进行特色创建。目前确立宁波大学海运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为全市首批试点特色学院。推动各校强化应用性、技能型特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创办一个特色学院,支撑一个产业”的目标。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与奥克斯集团、吉利汽车等大型制造业企业合作,为企业培养制造业设计人才,帮助企业解决智能装备关键技术问题。该校的“高危拣选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研发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荣获宁波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高品质建设优势特色学科
  宁波市12所高校目前开设了40余个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该市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上狠下功夫,引进加拿大两院院士等一批顶尖人才,全力提升学科建设能力。宁波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电子技术等5个专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8个专业为省优势专业或新兴特色专业。市财政共投入2200余万元建设车辆工程、材料物理等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15个重点学科;1500余万元建设自动化、应用电子等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26个重点专业;3100余万元建设绿色制造、智能经济等面向制造业发展的9个重点专业群,目前已有三个专业进入全球 ESI前1%。
  三、创新培养模式,以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养的大国工匠为目标,支撑试点城市创建,使教育更加精准、人才更加适用
  (一)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高技能人才是从学校走出来的,更是从生产一线走出来的。现代学徒制就是要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培养出毕业即可上岗的现代产业工人。宁波精选了一批劳模、首席工人、能工巧匠进校园、当导师,全力推进“名师带高徒”工程。市财政投入1.73亿元,分别在学校、企业建成15个专业实训基地,承担起专业化、高标准的教学培训任务。目前全市已有25所中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等57个专业开展试点,受教学生达到6000多人。
  (二)构建融通式一体化培养模式
  构建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立交桥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路径。在横向融通上,宁波有14所普高开设了15个职普融通项目,打通高中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在纵向贯通上,6所高职院校、20所中职学校的模具制造、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等40个专业开展以“五年一贯制”“3 2”五年制为主要形式的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试点,技工培养体系“3 2”延伸到高级技师培养。另外,6所高职院校都同本科院校合作,采用“3 2”、四年制高职本科培养模式。
  (三)把工匠精神熔铸成学生的精神底色
  工匠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坚守本业,专注一生,以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实现技艺的极致化。只有拥有这种精神之钙,学生才会耐得住寂寞,以足够的淡泊在技艺的超越上不断求索。为此宁波坚持“德育为先,技能突围”的理念,构建德育“135”框架新模式,打造“五步德育”新目标,培育出甬江职高“白天鹅工程”、外事学校“品质职业教育”、杭州湾职业学校“德育生活化”等知名德育品牌,强化了学生的规则、责任和品质意识,努力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职业操守和内在力量。
  四、搭建多元平台,集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完善制造业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使教产更加融合、使城市更具活力
  (一)推进校地共建模式
  校地共建是学校与学生直接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支撑发展转型、动能转换的内在需求。目前鄞州区、北仑区、宁海县政府与在甬高校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慈溪、奉化、梅山保税区等地也都有高校入驻。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海县政府合作打造的宁海机电学院,已经成为宁海模具城的重要支撑力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仑区政府共建的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北仑科创中心等项目,成为促进北仑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助推器。2015年,该校为北仑区申报661个项目,帮助企业获得授权专利1000余件。该校与海天集团、宁波数字科技园合作育人的教改项目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建设多元化高端育人平台
  “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产业链多元化人才支撑,因此宁波职教创建了一系列高端育人平台。与世界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共建了中国唯一的供应链创新学院,专门培养供应链领域顶尖级人才。与浙江大学共建浙江大学五位一体宁波校区,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端软件人才。依托宁波经理学院实施双百双高企业总裁培训等工程,培育一批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企业家。建成“校企通”服务平台,吸纳了宁波市职业院校和160多家培训机构、50多个行业协会、6000多家企业参加,实现人才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促进人才再成长。建成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为社会提供公益性、高技能培训,目前已入驻培训机构50余家。建设宁波TAFE学院、中英时尚与设计学院、国际联合研究生院等项目,加快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制造业人才。
  (三)加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宁波已建成“新型海洋养殖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新型面料研发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5个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紧密对接區域制造业发展需求,着力解决制约宁波市海洋养殖装备、服装面料、药剂制造等制约宁波制造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模塑制品表面装饰与智能成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模内贴膜装饰技术为主攻方向,已获实用新型专利200余个。
  (四)加强高校智库建设
  高校智库是开展科学研究、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服务的重要机构,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载体。宁波联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和雅戈尔、太平鸟等大型企业,成立了宁波纺织服装研究院,在高性能壳聚糖抗菌材料等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并成功实现产业化。2016年4月,浙大理工学院与宁波市质量监督局合作成立宁波质量发展研究院,发挥该校学科资源优势和市质监局质量管理资源优势,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生创业面临经验、融资、技术、人才吸引、社会资本等瓶颈。调查显示高职生创业存在着自主创业意识强烈、自主创业领域以低风险行业为主、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问题。政府要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提供有利保障措施,学校要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提供实践平台,家庭要在创业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从而提高高职生成功创业的机率。  关键词 高职生;自主创业;现状;常州高职园区  中
在现实中,对职业教育改革畏手畏脚的大有人在。这种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懒于改革,一类是怕于改革,一类是轻于改革。  自从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方略日渐清晰。人们寄望,2014年我国包括教育在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各项事业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  在今年2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完成了他的“职业教育第一讲”。他特别强调,“职业教
摘 要 常州大学鲁武霞撰写的《职业教育的阶梯: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从国际发展策略、多学科理论、经济和产业发展及地区实践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我国建立本科职业院校的可行路径,明确了地方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定位及其衔接策略,对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分类管理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
摘 要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项目促进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社会服务成效、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进一步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需要结合产业转移的产业集聚等特点,加强对接承接产业、创新专业建设机制、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应用科研能力建设。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产业转移;体制机制;社会服务能力  中图分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林宇在《中国高教研究》发表的《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和前提条件。基于2000年以来相关统计数据,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认识不到位所造成的制度不完善,必须加快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和职称评审制度,保证高职院校办学投入和教师培训投入,正确引导专任教师的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对传统职业教育产生了强烈冲击,职业技术院校纷纷开始着手发展符合自身需要的远程教育管理系统。其发展模式一般为:开发功能完备的远程教学平台,构建稳定、高效的硬件保障系统,建立科学多元的远程学习资源库,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未来职业院校远程教育的发展,应重视远程教学平台的整体规划与系统管理,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院校间的远程教育合作机制。  关键词 现代远程
摘 要:以“三年级第一学期《多种形式运球活动方法及综合活动(行进间运球)》单元及此单元第三课次设计”为例,对基于篮球运动项目特征的 “学、练、赛”一体化单元和课时教学设计进行探讨,提出“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要做到科学有效,重视教学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关注课堂教学实施模式与练习方法,巧妙运用单元和课时设计的教学策略,丰富多样化的练习形式。  关键词:篮球;项目特征;“学、练、赛”;教学设计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这是朱德全的行政职务。课程与教学论,这是朱德全的研究方向。这些年,他开始将研究重心转向职业教育。2010年,他出版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直面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发生发展问题以及学习方法。近几年,他在国内多家有影响的报刊发表论文,阐释他的职业教育观。他认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在规模与质量上呈现一种张力性矛盾:一方面,一些区域的职业教育投入水平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需要,另
摘 要 生均培养成本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土地使用权及固定资产摊销费用、人员费用、商品和服务费用及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费用共同影响生均培养成本。实证结果表明:江苏省高职和中职校的生均实际成本分别为2.13万元和1.56万元,职业院校的生均实际成本远高于现行的生均拨款标准。同时,江苏省职业院校的生均培养成本也存在着专业、地区、等级的差异。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生均培养成本;生
2014年11月21~22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代表共700多人参加年会。会议以“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发展”为主题,设立了“创新职教德育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7个分论坛。会议呼吁全体职教战线同志,进一步发扬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发扬民主争鸣、包容互鉴的学术精神,发扬大胆实践、求真务实的拼博精神,坚决摒弃因袭前人、墨守成规、亦步亦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