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要求我们改变教学观念,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要让科学探究的实践性、主体性等要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和渗透。本文就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简单的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做阐述。
[关键词]化学;实验;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己科学,化学实验以其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独特功能,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体会,仅供各位参考。
一、指导学生做好化学实验
刚上初三的学生,非常喜欢化学实验,但缺乏操作技能,需要老师做好引导、指导工作。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做化学实验的时候,讲讲话、做做其他事,感觉很自由。而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如果为实验而实验。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更不要说借助化学实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尤其在学习分组实验时,老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力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的对待每步操作,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个化学实验,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实验的成功。比如,在做探究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时,先让学生讨论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得出了各种结论:有的学生认为,吸人的O2,呼出的是CO2;有的学生说,在呼出的气体中,肯定没有O2了,只有CO2;有的学生说,呼出的气体中,也有水蒸气等等,面对学生的各种猜想,老师不要肯定谁或否则谁。而应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当学生听到老师让他们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猜想时,学习的积极性顿时高涨起来。为了验证呼出的气体中是否还含有O2,很多学生象出了不同的办法:有是学生用一个大塑料袋将人头罩住,让人在其中呼吸,过一会看他能否呼吸困难,胸闷心慌;有的学生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氧气的存在。在验证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水时,学生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学生向玻璃片上哈气,过一会儿,玻璃片上会有水滴;有的学生嘴对着桌子趴着睡觉,过一会儿,桌子上会有水滴;有的学生说冬天可直接观察我们呼出的气体,有白雾说明水蒸气含量多。在验证呼出的气体中是有CO2时,也有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有的将呼出的气体倾倒到燃着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等等。此时,老师要做好行间的巡视,即时发现问题,对学习进行引导、指导:请同学们比较哪些方法简单,学生们最后一致认为: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氧气的含量不同;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用玻璃片验证水蒸气含量的不同。由上可以看出,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能很好的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假如缺少老师的指导,很多学生很难体验到实验的成功,那么,科学素养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此外实验过程中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学生敢于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养成了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视化学实验的过程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很多化学老师只重视学生的考试,不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很多老师热衷于黑板上讲实验,课后指令学生背实验。没有实验过程的“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凸显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素养。因此,妥善规划实验过程的教学,使实验跟科学探究融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还可使他们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特别是当化学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如做NaOH与稀HCl反应的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气泡”,这个现象属于“异常”现象。要立即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它是什么气体?很多学生猜测它的二氧化碳。老师要立即追问:那怎么验证?学生可以通过让改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进行验证。老师再次追问,产生了二氧化碳,能否说明NaOH变质了?那它是怎样变质的?随着问题的揭示与解决,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得到提高,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假如,老师忽视实验的过程,就不会有这样的发现,就没有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机会。
三、改进化学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装置不仅是化学实验的客观载体,也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媒体。因此,引导学生对实验装置提出自己的改进设想,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当分析了加热过氧化氢制得的氧气中可能含有杂质——水蒸气时,就能推断出——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这样就能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除去杂质气体制得干燥纯净的氧气呢?促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在此实验中,学生对净化、干燥装置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的优缺点也有了对比。学生不仅能动地掌握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而且可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参与中锻练了思维,这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课本所设计的家庭实验,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到溶液的酸碱性实验时,可让学生用pH试纸测当地污染水源、雨水或土壤的pH值,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又如,学到酸的化学性质时,可让学生在家里做食用醋除水垢的实验。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积极意义。事实上,课外活动的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忽视课外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不明智的。
总之,新课程教学不能象传统的教学那样,只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体验,并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认识观、世界观。
[关键词]化学;实验;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己科学,化学实验以其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独特功能,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体会,仅供各位参考。
一、指导学生做好化学实验
刚上初三的学生,非常喜欢化学实验,但缺乏操作技能,需要老师做好引导、指导工作。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做化学实验的时候,讲讲话、做做其他事,感觉很自由。而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如果为实验而实验。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更不要说借助化学实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尤其在学习分组实验时,老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力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的对待每步操作,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个化学实验,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实验的成功。比如,在做探究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时,先让学生讨论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得出了各种结论:有的学生认为,吸人的O2,呼出的是CO2;有的学生说,在呼出的气体中,肯定没有O2了,只有CO2;有的学生说,呼出的气体中,也有水蒸气等等,面对学生的各种猜想,老师不要肯定谁或否则谁。而应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当学生听到老师让他们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猜想时,学习的积极性顿时高涨起来。为了验证呼出的气体中是否还含有O2,很多学生象出了不同的办法:有是学生用一个大塑料袋将人头罩住,让人在其中呼吸,过一会看他能否呼吸困难,胸闷心慌;有的学生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氧气的存在。在验证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水时,学生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学生向玻璃片上哈气,过一会儿,玻璃片上会有水滴;有的学生嘴对着桌子趴着睡觉,过一会儿,桌子上会有水滴;有的学生说冬天可直接观察我们呼出的气体,有白雾说明水蒸气含量多。在验证呼出的气体中是有CO2时,也有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有的将呼出的气体倾倒到燃着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等等。此时,老师要做好行间的巡视,即时发现问题,对学习进行引导、指导:请同学们比较哪些方法简单,学生们最后一致认为: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氧气的含量不同;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用玻璃片验证水蒸气含量的不同。由上可以看出,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能很好的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假如缺少老师的指导,很多学生很难体验到实验的成功,那么,科学素养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此外实验过程中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学生敢于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养成了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视化学实验的过程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很多化学老师只重视学生的考试,不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很多老师热衷于黑板上讲实验,课后指令学生背实验。没有实验过程的“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凸显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素养。因此,妥善规划实验过程的教学,使实验跟科学探究融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还可使他们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特别是当化学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如做NaOH与稀HCl反应的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气泡”,这个现象属于“异常”现象。要立即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它是什么气体?很多学生猜测它的二氧化碳。老师要立即追问:那怎么验证?学生可以通过让改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进行验证。老师再次追问,产生了二氧化碳,能否说明NaOH变质了?那它是怎样变质的?随着问题的揭示与解决,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得到提高,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假如,老师忽视实验的过程,就不会有这样的发现,就没有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机会。
三、改进化学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装置不仅是化学实验的客观载体,也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媒体。因此,引导学生对实验装置提出自己的改进设想,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当分析了加热过氧化氢制得的氧气中可能含有杂质——水蒸气时,就能推断出——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这样就能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除去杂质气体制得干燥纯净的氧气呢?促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在此实验中,学生对净化、干燥装置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的优缺点也有了对比。学生不仅能动地掌握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而且可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参与中锻练了思维,这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课本所设计的家庭实验,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到溶液的酸碱性实验时,可让学生用pH试纸测当地污染水源、雨水或土壤的pH值,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又如,学到酸的化学性质时,可让学生在家里做食用醋除水垢的实验。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积极意义。事实上,课外活动的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忽视课外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不明智的。
总之,新课程教学不能象传统的教学那样,只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体验,并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认识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