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其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诉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有人曾统计过,一个人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仅占三分之一左右,还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需要走出学校以后不断地自学获得,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适应社会,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而语文是百科之母,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对于学好语文乃至学好其它学科至关重要,甚至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指导自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第一,教学生用“阅读提示”领路。学习应有目标,目标清晰,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动力。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学习重点”,每篇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和“思考与练习”,已经明确地告诉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课前指导学生认真预习,让学生根据“提示”或“练习”提供的思路、要求和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重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学生学会了运用“阅读提示”领悟课文的方法,养成了在阅读新课文之前先看“提示”,根据“提示”和“练习”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学生不再盲目地学,而是有目标地学,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二,教学生分析的方法。一篇文章摆在面前,应该怎样分析怎样理解、怎样把握它的整体结构、怎样体会它的精妙之处,这些 都要用到“分析”的方法。我们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走进文章之中,抓住不同体裁的文章的要点,教给学生不同的分析方法。例如,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六要素”,明确文章层次,领悟中心;记人的记叙文要把握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对烘托人物的作用;说明文,应把握说明的对象、特征、方法、顺序和语言;议论文,要掌握议论的三要素,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这样,学生对各种体裁文章的分析,就有了“入门”的感觉。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所增强,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也有所增强。
第三,教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语文教材选取的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论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方法,都能使学生从中受益。有些好文章,饱含作者的深情,其妙处不是“讲”所能表达出来的,需细心体会、品味。这样的文章,需要学生通过“读”来理解和消化。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读,要指导学生抓住问题读,每读一遍有不同的收获,不能无目的地读。首先,我们要求学生粗读课文,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其次,细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然后,精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重点,体会重点段落及其含義;最后,速读课文,要求学生领悟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这种以“读”来理解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中逐步加深课文理解,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指导自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第一,教学生用“阅读提示”领路。学习应有目标,目标清晰,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动力。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学习重点”,每篇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和“思考与练习”,已经明确地告诉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课前指导学生认真预习,让学生根据“提示”或“练习”提供的思路、要求和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重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学生学会了运用“阅读提示”领悟课文的方法,养成了在阅读新课文之前先看“提示”,根据“提示”和“练习”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学生不再盲目地学,而是有目标地学,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二,教学生分析的方法。一篇文章摆在面前,应该怎样分析怎样理解、怎样把握它的整体结构、怎样体会它的精妙之处,这些 都要用到“分析”的方法。我们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走进文章之中,抓住不同体裁的文章的要点,教给学生不同的分析方法。例如,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六要素”,明确文章层次,领悟中心;记人的记叙文要把握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对烘托人物的作用;说明文,应把握说明的对象、特征、方法、顺序和语言;议论文,要掌握议论的三要素,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这样,学生对各种体裁文章的分析,就有了“入门”的感觉。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所增强,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也有所增强。
第三,教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语文教材选取的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论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方法,都能使学生从中受益。有些好文章,饱含作者的深情,其妙处不是“讲”所能表达出来的,需细心体会、品味。这样的文章,需要学生通过“读”来理解和消化。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读,要指导学生抓住问题读,每读一遍有不同的收获,不能无目的地读。首先,我们要求学生粗读课文,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其次,细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然后,精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重点,体会重点段落及其含義;最后,速读课文,要求学生领悟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这种以“读”来理解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中逐步加深课文理解,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