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福州市224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与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交错,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求之间凝结成复杂的矛盾关系。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需要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需求与供给有机结合,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和供给特点入手,寻求协调性的解决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供给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2—0058—05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我国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关系到农民工的市民化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全国兴起教育培训热潮的情况下,做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不断增加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数量的同时,更好地提升教育培训质量,尤显迫切。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概况
2011年7~8月,课题组围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与供给现状对福州市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以及服务业等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4份。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2%,女性占58%,其中80后农民工占70%,90后农民工占30%,60%未婚。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领域农民工占56%,建筑业占8%,运输业占4%、商业占10%,服务业占19%,见图1,调查对象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两个层次,其中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毕业生,见图2。
调研目的主要是全面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从供给与需求双向视角综合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因此,除了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外,课题组还就教育培训供给状况进一步走访了福州市相关政府机构、企业和部分商业培训机构。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求现状及影响因素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既不能单纯研究其对教育培训的需求状况,也不能片面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供给状况,而应当从矛盾双方(即需求与供给双重视角)整体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开展调查研究。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现状与影响因素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总体上有着更为强烈的教育培训需求。调查显示:87%的新生代农民工明确表示愿意在工作之余参加教育培训。关于“对自己的学历与知识水平是否满意”的问题,66%的新生代农民表示不满意甚至十分不满意,同时96%的人认为,当今社会青年有必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关于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55.8%的人选择了知识更新。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知识、技术重要性的认知度和认同度都相对较高。
就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具体需求而言,他们既与第一代农民工有一些共同特点,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如培训方式的选择与第一代农民工相同,6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在职培训即利用工作之余进行业余学习,29%的人选择了工作中跟着师傅学,这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的经济条件和生存状况决定的。在对培训时间的选择上,由于农民工工作时间比较长,工作量比较大,参加培训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因此将培训时间选择在周末的人占到了被调研总人数的59%。然而,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对培训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培训主体的选择上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在培训内容上,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教育培训的需求比较广泛而且呈现多样化特征,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知识、文化知识、致富创业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人际沟通知识等。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对技术含量高和现代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比较感兴趣,而对传统电工、车工、修理工、厨师等技能培训的需求比例降低,见图3。在对培训组织的选择上,也呈现多样化特点,见图4。
在授课方式上,新生代农民工比较青睐网络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其中有33%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进行授课。
调查发现,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六方面:第一,城市化诉求与市民化意愿。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城市化诉求,对农村的归属感下降,他们渴望融入城市。课题组所做的另一项调查表明:30.6%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大中城市生活,27.5%的人希望在小城市生活,30.6%的人选择生活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中小型城镇,而只有11.2%的人选择回到农村。正是这种城市化诉求使得他们在外出务工的目的上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显著区别。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是为了求生存,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则不仅仅是求生存,更多的是寻发展。调查表明,有36%的新生代农民工明确表示外出务工是为了长本领、学技能,赚钱是其次。为了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求生存、寻发展,教育培训自然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自己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二,收入状况与培训费用。关于“影响你参加教育和培训的最主要因素”,32%的人选择收入有限,没有能力支付教育和培训费用。第三,培训效果或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有16%的人表示愿意花钱参加教育培训,但担心培训效果不明显,学了没用,达不到预期目标。第四,时间与精力。21%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和学习。第五,教育背景或文化基础。青年农民工前期教育状况的差异直接影响其教育需求的差异,有9%的人担心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不好。第六,年龄分布。新生代农民工中,年纪越小对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越低,见图5。
总体而言,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激增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时代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在于利益吸引力[1]。竞争压力不仅来自于激烈的就业竞争,而且来自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后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利益吸引力则与他们的城市梦想紧密相联,知识和技能的匮乏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层次和水平,冲击他们的城市梦想。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现状与影响因素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初步形成了政府、商业培训机构、企业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的基本格局。福州市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运行规则和制度。如与各种技工学校、培训中心联合,建立一批定点培训机构并制定配套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了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职业技术培训补贴政策。针对用工缺口现象,还实施了进城青年农民工订单技能培训计划。据调查,福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不同程度地都参加过一些培训,其中由用人单位组织的岗前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分别达到57.50%和40.18%,只有29%的人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见表1。 然而,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和需求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仍然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面临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2]。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五方面:第一,制度因素。有研究者认为,以往城镇中政府公共机构设立的免费职业培训机构主要是针对城镇下岗劳动者而设的,因而针对农民工的培训机制、政策和人力物力安排明显滞后[3]。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教育培训配套保障措施,特别是没有建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点的教育培训体系。第二,政府财政投入。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作为政府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有关数据表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了农民工总数的60%,达到1亿人左右。因此,政府财政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供给总量。第三,政府的定位。除了增加投入以提高供给总量外,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定位是否准确同样会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供给,直接关系到有限的教育资源能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第四,用人单位责任意识与认知度。用人单位如果只从自身的成本效益出发,特别是只从自己的短期利益出发看待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必然出现投入不积极现象。第五,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直接负责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专业性机构,培训机构管理是否科学,培训内容是否单一,是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培训手段是否符合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等都将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实效性或供给质量。
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求矛盾及解决策略
(一)供求矛盾
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发现,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需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矛盾,突出表现在数量上的供不应求和性质上的供需脱节。
1.供不应求
由于利益吸引力(城市化诉求与市民化意愿)和激烈的竞争压力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都有着较为强烈的需求。但事实上,新生代农民工实际参与教育培训的比例远远低于他们的需求。调查表明:87%的新生代农民工明确表示愿意在工作之余参加一些教育培训以提升自己,但实际参培情况中,最高一项指标即用人单位组织的简单岗前培训参培比例也只达到57%,而由政府组织以及商业机构组织的培训参培比例则一般不超过20%。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潜在需求与现实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见图6。
2.供求脱节
所谓供需脱节,指的是在教育培训总供给一定的条件下,教育培训的现实供给没有充分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不能有效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教育培训供给效率的下降。关于“各类教育培训存在的最大问题”,33.48%的人认为培训内容实用程度不强;15%的人认为培训形式过于单一;13%的人认为培训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技能培训;9%的人认为,培训内容的难度学员跟不上。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本身存在代际差别。现有的教育培训制度与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整体性特点及其内部个体教育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教育教学时间的选择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单一的教育培训模式难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多样化的需求。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最终往往难以实现,其中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问题,作为供给方的政府、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也在供给能力、供给定位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部分需求的跌落[4]。
(二)解决策略
要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需要正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供需矛盾,从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特点出发,寻求协调解决的思路与方案。
第一,畅通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渠道
教育培训从供给到受益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系列的中间环节,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需求,必须努力保证这一过程的畅通,如果其中某一环节受阻,就会使整个教育培训供给链条出现断裂、失效。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渠道不畅通首先表现在教育培训信息传播受阻,从而导致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求学无门,另一方面是培训机构招不到学员,导致教育培训资源闲置。关于“是否了解当地政府制定的关于农民(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32%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59%的人“听说了,但是不太了解”,只有8%的人“了解”。这表明,非常有必要加大教育培训信息的宣传力度。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受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培训供给与接受之间在时空上存在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时间与地点选择上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从而导致他们最后放弃参加培训,导致潜在的培训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需求。因此有必要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社区教育、企业培训等多种方式来解决这种非便利导致培训受阻的现象。此外,教育培训环节还包括培训实效性评估与追踪,如果教育培训不能达到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的预期,也势必影响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总之,只有保证教育培训过程整个环节的畅通,才能使教育培训供给得以实现。
第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能力和供给效率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固然不只是供给主体单方面的事情,但教育培训主体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过程中却起着主导性作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主体主要涉及政府、企业、盈利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非盈利性技能培训机构等。新生代农民工都比较认同政府和企业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对两者在教育培训中作用和实效性的评价并不很高,存在一定反差,见图7。
导致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评价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功能和角色定位不准,存在着角色越位、角色缺位、角色冲突和角色履行困境等问题。导致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评价不高的原因则在于企业从自身成本效益而且是短期效益出发来看待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因而投入积极性不高。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质量,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能力和供给效率,必须理顺政府、用人单位、培训机构间的关系,整合教育资源。首先,政府应当转变角色、合理定位,在加大投入的同时,重点做好教育培训的规划、引导、监督和管理工作[5]。针对企业投入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应当建立政府、企业、农民工三方共同分担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以企业和农民工共同发展为目标开展培训[6]。而作为专业性的教育培训机构,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与个体教育培训需求特点及其发展动向,不断更新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手段与方法。
第三,创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模式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诸多矛盾关系:农民工个体教育内容需求的多元化与目前教育培训内容供给的单一化、片面化之间的矛盾;农民工个体对教育方式需求的多样化与当前教育培训方式单一化之间的矛盾;农民工学历水平多层次化与教育培训单一化的矛盾;新生代农民工高度流动性与教育培训非灵活性之间的矛盾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需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就业心理、就业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分层次的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模式[7]。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供给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2—0058—05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我国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关系到农民工的市民化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全国兴起教育培训热潮的情况下,做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不断增加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数量的同时,更好地提升教育培训质量,尤显迫切。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概况
2011年7~8月,课题组围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与供给现状对福州市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以及服务业等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4份。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2%,女性占58%,其中80后农民工占70%,90后农民工占30%,60%未婚。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领域农民工占56%,建筑业占8%,运输业占4%、商业占10%,服务业占19%,见图1,调查对象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两个层次,其中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毕业生,见图2。
调研目的主要是全面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从供给与需求双向视角综合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因此,除了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外,课题组还就教育培训供给状况进一步走访了福州市相关政府机构、企业和部分商业培训机构。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求现状及影响因素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既不能单纯研究其对教育培训的需求状况,也不能片面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供给状况,而应当从矛盾双方(即需求与供给双重视角)整体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开展调查研究。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现状与影响因素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总体上有着更为强烈的教育培训需求。调查显示:87%的新生代农民工明确表示愿意在工作之余参加教育培训。关于“对自己的学历与知识水平是否满意”的问题,66%的新生代农民表示不满意甚至十分不满意,同时96%的人认为,当今社会青年有必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关于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55.8%的人选择了知识更新。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知识、技术重要性的认知度和认同度都相对较高。
就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具体需求而言,他们既与第一代农民工有一些共同特点,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如培训方式的选择与第一代农民工相同,6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在职培训即利用工作之余进行业余学习,29%的人选择了工作中跟着师傅学,这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的经济条件和生存状况决定的。在对培训时间的选择上,由于农民工工作时间比较长,工作量比较大,参加培训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因此将培训时间选择在周末的人占到了被调研总人数的59%。然而,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对培训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培训主体的选择上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在培训内容上,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教育培训的需求比较广泛而且呈现多样化特征,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知识、文化知识、致富创业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人际沟通知识等。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对技术含量高和现代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比较感兴趣,而对传统电工、车工、修理工、厨师等技能培训的需求比例降低,见图3。在对培训组织的选择上,也呈现多样化特点,见图4。
在授课方式上,新生代农民工比较青睐网络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其中有33%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进行授课。
调查发现,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六方面:第一,城市化诉求与市民化意愿。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城市化诉求,对农村的归属感下降,他们渴望融入城市。课题组所做的另一项调查表明:30.6%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大中城市生活,27.5%的人希望在小城市生活,30.6%的人选择生活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中小型城镇,而只有11.2%的人选择回到农村。正是这种城市化诉求使得他们在外出务工的目的上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显著区别。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是为了求生存,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则不仅仅是求生存,更多的是寻发展。调查表明,有36%的新生代农民工明确表示外出务工是为了长本领、学技能,赚钱是其次。为了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求生存、寻发展,教育培训自然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自己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二,收入状况与培训费用。关于“影响你参加教育和培训的最主要因素”,32%的人选择收入有限,没有能力支付教育和培训费用。第三,培训效果或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有16%的人表示愿意花钱参加教育培训,但担心培训效果不明显,学了没用,达不到预期目标。第四,时间与精力。21%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和学习。第五,教育背景或文化基础。青年农民工前期教育状况的差异直接影响其教育需求的差异,有9%的人担心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不好。第六,年龄分布。新生代农民工中,年纪越小对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越低,见图5。
总体而言,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激增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时代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在于利益吸引力[1]。竞争压力不仅来自于激烈的就业竞争,而且来自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后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利益吸引力则与他们的城市梦想紧密相联,知识和技能的匮乏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层次和水平,冲击他们的城市梦想。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现状与影响因素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初步形成了政府、商业培训机构、企业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的基本格局。福州市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运行规则和制度。如与各种技工学校、培训中心联合,建立一批定点培训机构并制定配套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了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职业技术培训补贴政策。针对用工缺口现象,还实施了进城青年农民工订单技能培训计划。据调查,福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不同程度地都参加过一些培训,其中由用人单位组织的岗前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分别达到57.50%和40.18%,只有29%的人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见表1。 然而,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和需求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仍然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面临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2]。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五方面:第一,制度因素。有研究者认为,以往城镇中政府公共机构设立的免费职业培训机构主要是针对城镇下岗劳动者而设的,因而针对农民工的培训机制、政策和人力物力安排明显滞后[3]。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教育培训配套保障措施,特别是没有建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点的教育培训体系。第二,政府财政投入。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作为政府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有关数据表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了农民工总数的60%,达到1亿人左右。因此,政府财政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供给总量。第三,政府的定位。除了增加投入以提高供给总量外,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定位是否准确同样会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供给,直接关系到有限的教育资源能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第四,用人单位责任意识与认知度。用人单位如果只从自身的成本效益出发,特别是只从自己的短期利益出发看待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必然出现投入不积极现象。第五,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直接负责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专业性机构,培训机构管理是否科学,培训内容是否单一,是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培训手段是否符合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等都将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实效性或供给质量。
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求矛盾及解决策略
(一)供求矛盾
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发现,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需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矛盾,突出表现在数量上的供不应求和性质上的供需脱节。
1.供不应求
由于利益吸引力(城市化诉求与市民化意愿)和激烈的竞争压力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都有着较为强烈的需求。但事实上,新生代农民工实际参与教育培训的比例远远低于他们的需求。调查表明:87%的新生代农民工明确表示愿意在工作之余参加一些教育培训以提升自己,但实际参培情况中,最高一项指标即用人单位组织的简单岗前培训参培比例也只达到57%,而由政府组织以及商业机构组织的培训参培比例则一般不超过20%。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潜在需求与现实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见图6。
2.供求脱节
所谓供需脱节,指的是在教育培训总供给一定的条件下,教育培训的现实供给没有充分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不能有效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教育培训供给效率的下降。关于“各类教育培训存在的最大问题”,33.48%的人认为培训内容实用程度不强;15%的人认为培训形式过于单一;13%的人认为培训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技能培训;9%的人认为,培训内容的难度学员跟不上。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本身存在代际差别。现有的教育培训制度与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整体性特点及其内部个体教育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教育教学时间的选择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单一的教育培训模式难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多样化的需求。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最终往往难以实现,其中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问题,作为供给方的政府、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也在供给能力、供给定位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部分需求的跌落[4]。
(二)解决策略
要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需要正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供需矛盾,从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特点出发,寻求协调解决的思路与方案。
第一,畅通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渠道
教育培训从供给到受益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系列的中间环节,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需求,必须努力保证这一过程的畅通,如果其中某一环节受阻,就会使整个教育培训供给链条出现断裂、失效。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渠道不畅通首先表现在教育培训信息传播受阻,从而导致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求学无门,另一方面是培训机构招不到学员,导致教育培训资源闲置。关于“是否了解当地政府制定的关于农民(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32%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59%的人“听说了,但是不太了解”,只有8%的人“了解”。这表明,非常有必要加大教育培训信息的宣传力度。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受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培训供给与接受之间在时空上存在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时间与地点选择上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从而导致他们最后放弃参加培训,导致潜在的培训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需求。因此有必要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社区教育、企业培训等多种方式来解决这种非便利导致培训受阻的现象。此外,教育培训环节还包括培训实效性评估与追踪,如果教育培训不能达到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的预期,也势必影响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总之,只有保证教育培训过程整个环节的畅通,才能使教育培训供给得以实现。
第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能力和供给效率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固然不只是供给主体单方面的事情,但教育培训主体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过程中却起着主导性作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主体主要涉及政府、企业、盈利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非盈利性技能培训机构等。新生代农民工都比较认同政府和企业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对两者在教育培训中作用和实效性的评价并不很高,存在一定反差,见图7。
导致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评价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功能和角色定位不准,存在着角色越位、角色缺位、角色冲突和角色履行困境等问题。导致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评价不高的原因则在于企业从自身成本效益而且是短期效益出发来看待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因而投入积极性不高。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质量,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能力和供给效率,必须理顺政府、用人单位、培训机构间的关系,整合教育资源。首先,政府应当转变角色、合理定位,在加大投入的同时,重点做好教育培训的规划、引导、监督和管理工作[5]。针对企业投入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应当建立政府、企业、农民工三方共同分担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以企业和农民工共同发展为目标开展培训[6]。而作为专业性的教育培训机构,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与个体教育培训需求特点及其发展动向,不断更新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手段与方法。
第三,创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模式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诸多矛盾关系:农民工个体教育内容需求的多元化与目前教育培训内容供给的单一化、片面化之间的矛盾;农民工个体对教育方式需求的多样化与当前教育培训方式单一化之间的矛盾;农民工学历水平多层次化与教育培训单一化的矛盾;新生代农民工高度流动性与教育培训非灵活性之间的矛盾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需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就业心理、就业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分层次的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模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