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在市场上就率先提出“中国经济必将软着陆”的观点。在2013年之前,中国经济将进入过渡期,大起大落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谋定而后动,是过渡期的基本原则,转换分析逻辑为谋者之首。水落石出,总量分析将让位于结构分析,结构主义当大行其道。
软着陆将是2012年的基调,投资不会太差,货币信贷也不会太松,而政策也是可以期待的。目前的调控延续不变,8%的经济增长是不能维持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也要比预期的更为剧烈,“稳中求进”含有对政策适时调整之意。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2012年经济增速下滑不会比2011年更快,而我们还相对更乐观一些,这需要投资维持一定增速。然而细分到行业和部门,特别这两年扩张较快的“条”和“块”,就难免对投资增速乐观不起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速。无疑,对什么是适度,能否实现是有分歧的。
不过,我们认为市场对投资存在两方面的低估。一是在建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速的支撑。二是私人部门投资的增长。私人投资有更强的预算约束,2011年私人投资的持续高增长,不是简单的对政府投资引致需求和内外需求放缓能完全解释的,我们认为这是经济转型的积极迹象。
尽管1月份的通胀增长超预期,未来通胀回落已是趋势。同时,要素价格改革更加重要。通胀中枢上移,不再只是货币超发引起的货币现象,而是由理顺相对价格带来的绝对价格水平上升,这背后是政府和企业需要新的收入来源和利润空间,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税制之后的财权事权再平衡的一部分。
通胀中枢上移和增长中枢下移意味着名义增长和收入的平稳,而前者不以货币超发为前提,意味着M2/GDP下行的延续。
政策和监管在2012年将趋于宽松。2012年,经济依然下行,但这有合意下行的成分,即我们所提的增长中枢下移,因此还不到逆周期监管政策改变方向的时刻。但是出于对2011年过度紧缩的修复,政策相机调整已是实事求是的选择。
从2011年制定的四大监管指标中有三项的推迟,到最近的地方平台贷款展期,我们2011年就曾多次预言,政府换届之前,对平台风险的拖延战术是现实选择和惯性思维。在地方政府做出让步的情况下,2012年平台贷款在多数归入公司类后,贷款展期是避免风险立刻暴露的最后也是唯一可行办法。
平台贷款展期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看,体现在信贷总量和信贷挤压,但信贷规模相对具有弹性,2012年的信贷规模可能比我们当初预计的略多;需求回落的情形下,要防止的不仅是信贷挤压,也有信贷不足。
预计2012年全年信贷依然在7.5万亿元左右。7.5万亿元是多是少?信贷增速还在下降,表外在收紧。融资平台贷款在重新分类之后的继续展期占用资金额度的压力;庞大的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的有序推进;从维稳、定向放松和转型所需的投资支持,新产业扶持,等等,也需要新增的信贷。
减杠杆趋势相对确定,但力度可能小于2011年。减杠杆过程将伴随利益格局的重建,2012年金融改革思路,依然是增量改革而非存量改革为主。
由此,对于因监管而起的对银行业的利空,进而对市场和经济的利空,我们认为,在2012年将有限释放。包括银行再融资,利率市场化,等等,均是如此。无法回避的问题会采取曲线方式解决。
央行设定的2012年广义货币供给量(M2)增长目标是14%,不少人认为,在外汇占款增量减少的情形下,14%的目标意味着信贷将再度扩张,我们认为这样的分析思路不太合逻辑。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金融创新和银行监管的博弈还需继续,不过未来前者是趋势、是主导力量。2012年存款是否会重回银行体系,减小银行吸存的压力?我们认为不会,M2很可能难以达到14%的目标。我们认为2012年3:3:2:2的信贷分配惯例可能被打乱,全年7.5万亿元左右的新增信贷应是可以期待的。
动态和宏观地看,2012年将以维稳和转型为目标,这需要调整2011年持续和过度收紧的政策基调。货币政策、银行监管、投资、外贸以及融资平台等相关政策都需要调整。对市场而言,由市场去推断经济和政策是危险和有害的,由于政策调整只是修复性调整,去投机具体政策调整的时机和力度风险很大。
当然,政策调整也不是重回扩张,而是对2011年过紧政策的适度修复,是维稳经济的必要松绑。一方面是从实体经济的需求和供给,涉及投资、外贸、消费、产业政策的调整;另一方面是金融政策的调整,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两方面的政策相互制约、相互牵连,必须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目标。
政策预调微调需要对经济运行的性质和节奏的准确判断,同时又要进行的结构调整,不仅要对结构调整作价值判断,也要对结构调整给整体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准确判断,这也增加了政策的难度。
作者为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分析师,2011年“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季度预测优胜奖第二名
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在市场上就率先提出“中国经济必将软着陆”的观点。在2013年之前,中国经济将进入过渡期,大起大落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谋定而后动,是过渡期的基本原则,转换分析逻辑为谋者之首。水落石出,总量分析将让位于结构分析,结构主义当大行其道。
软着陆将是2012年的基调,投资不会太差,货币信贷也不会太松,而政策也是可以期待的。目前的调控延续不变,8%的经济增长是不能维持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也要比预期的更为剧烈,“稳中求进”含有对政策适时调整之意。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2012年经济增速下滑不会比2011年更快,而我们还相对更乐观一些,这需要投资维持一定增速。然而细分到行业和部门,特别这两年扩张较快的“条”和“块”,就难免对投资增速乐观不起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速。无疑,对什么是适度,能否实现是有分歧的。
不过,我们认为市场对投资存在两方面的低估。一是在建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速的支撑。二是私人部门投资的增长。私人投资有更强的预算约束,2011年私人投资的持续高增长,不是简单的对政府投资引致需求和内外需求放缓能完全解释的,我们认为这是经济转型的积极迹象。
尽管1月份的通胀增长超预期,未来通胀回落已是趋势。同时,要素价格改革更加重要。通胀中枢上移,不再只是货币超发引起的货币现象,而是由理顺相对价格带来的绝对价格水平上升,这背后是政府和企业需要新的收入来源和利润空间,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税制之后的财权事权再平衡的一部分。
通胀中枢上移和增长中枢下移意味着名义增长和收入的平稳,而前者不以货币超发为前提,意味着M2/GDP下行的延续。
政策和监管在2012年将趋于宽松。2012年,经济依然下行,但这有合意下行的成分,即我们所提的增长中枢下移,因此还不到逆周期监管政策改变方向的时刻。但是出于对2011年过度紧缩的修复,政策相机调整已是实事求是的选择。
从2011年制定的四大监管指标中有三项的推迟,到最近的地方平台贷款展期,我们2011年就曾多次预言,政府换届之前,对平台风险的拖延战术是现实选择和惯性思维。在地方政府做出让步的情况下,2012年平台贷款在多数归入公司类后,贷款展期是避免风险立刻暴露的最后也是唯一可行办法。
平台贷款展期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看,体现在信贷总量和信贷挤压,但信贷规模相对具有弹性,2012年的信贷规模可能比我们当初预计的略多;需求回落的情形下,要防止的不仅是信贷挤压,也有信贷不足。
预计2012年全年信贷依然在7.5万亿元左右。7.5万亿元是多是少?信贷增速还在下降,表外在收紧。融资平台贷款在重新分类之后的继续展期占用资金额度的压力;庞大的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的有序推进;从维稳、定向放松和转型所需的投资支持,新产业扶持,等等,也需要新增的信贷。
减杠杆趋势相对确定,但力度可能小于2011年。减杠杆过程将伴随利益格局的重建,2012年金融改革思路,依然是增量改革而非存量改革为主。
由此,对于因监管而起的对银行业的利空,进而对市场和经济的利空,我们认为,在2012年将有限释放。包括银行再融资,利率市场化,等等,均是如此。无法回避的问题会采取曲线方式解决。
央行设定的2012年广义货币供给量(M2)增长目标是14%,不少人认为,在外汇占款增量减少的情形下,14%的目标意味着信贷将再度扩张,我们认为这样的分析思路不太合逻辑。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金融创新和银行监管的博弈还需继续,不过未来前者是趋势、是主导力量。2012年存款是否会重回银行体系,减小银行吸存的压力?我们认为不会,M2很可能难以达到14%的目标。我们认为2012年3:3:2:2的信贷分配惯例可能被打乱,全年7.5万亿元左右的新增信贷应是可以期待的。
动态和宏观地看,2012年将以维稳和转型为目标,这需要调整2011年持续和过度收紧的政策基调。货币政策、银行监管、投资、外贸以及融资平台等相关政策都需要调整。对市场而言,由市场去推断经济和政策是危险和有害的,由于政策调整只是修复性调整,去投机具体政策调整的时机和力度风险很大。
当然,政策调整也不是重回扩张,而是对2011年过紧政策的适度修复,是维稳经济的必要松绑。一方面是从实体经济的需求和供给,涉及投资、外贸、消费、产业政策的调整;另一方面是金融政策的调整,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两方面的政策相互制约、相互牵连,必须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目标。
政策预调微调需要对经济运行的性质和节奏的准确判断,同时又要进行的结构调整,不仅要对结构调整作价值判断,也要对结构调整给整体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准确判断,这也增加了政策的难度。
作者为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分析师,2011年“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季度预测优胜奖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