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施州的网络教研是一项特别适合山区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网络教育研究专家、湖北省教科所叶平教授曾经对恩施州网络教研活动如此评价。自2004年开始,恩施州倡导并推行具有老、少、边、穷、库、山区特色的五大校本行动研究。将网络教研与其他四种教研方式(校本培训、区域性联片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相提并论,作为五大校本行动研究之一。近五年的实践,其间有艰难的探索,有辛勤的汗水,有甜蜜的微笑,也有收获的喜悦。
一、率先垂范引上路
要使地处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欣然接受并较好地运用网络教研,更好地开展工作和学习,难度不小。恩
施州教科所在组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前,从思想观念、技术操作、行动示范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1.思想上引领
州教科所从2004起,连续4年暑期对新课程起始年级任课教师开展了“头脑风暴”式的全员培训。4年累计培训5万多人次,占全州中小学教师的80%以上。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新课程理念、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科研方法等。
在网络教研开展之初,主要是解决“为什么要开展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活动相比有什么优势”、“与传统教研之间的关系”、“如何开展网络教研”等一系列问题。州教科所组织县(市)教研员、学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召开了3次200人以上规模的会议。聘请了多位课程改革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
2.技术上引领
从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上来看,网络教研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但对于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的农村中小学来说,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教师的软件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储备,都明显存在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着手以下工作:一是培训一批骨干,让骨干再引领其他教师;二是狠抓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工作,让人人能用、会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三是积极配合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改善学校信息化环境;四是积极引导教师参加如英特尔未来教育、携手助学等社会培训活动。
到2007年12月,恩施教育信息网成为了骨干教育网络,全州8县(市)均建立了教育信息子网。全州所有初级中学均建有30台以上的计算机网络教室,80%以上的农村初级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通过光纤或ADSL方式接入本县(市)教育信息网,90%以上的农村初级中学建立有校园资源服务器,30%以上的农村初级中学建立有自己的Web服务器。有了设备和技术的支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也就水到渠成了。
3.行动上引领
当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具备了开展网络教研基本的硬件条件和相关的知识储备,州教科所决定选定1~2门学科,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由该学科教研员牵头,确定一所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学校承担课例录制工作,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参与研讨。于是,恩施州中小学第一次网络教研活动于2005年春季学期第三周开始了。
说起第一次网络教研活动,恩施州教科所小学语文教研员俞玲不无感慨地说:“最初举行网络教研活动时,我要发无数个短信,打上几十个电话邀请教师们上网看课例,约定发言人,参与的人员只有三四十人。而现在400人的‘UC’房间每次活动时都是爆满。教师争先恐后地参与发言,水平越来越高。”
有了好的开端、好的引领垂范,更多的教师走到了网络教研这条道上,使活动形式不断创新。
二、确保收获先策划
网络教研虽然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几所城市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且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缺乏系统性与可复制性。我们只能借鉴某些适合当地实际的成功经验,规避其活动过程中失败的教训,策划出适合恩施大多数学校实际的网络教研活动模式。
1.团队管理策划
按照理想的群体学习活动模式,网络教研团队成员应该是依据不同的研究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了某一类或某一个特定问题的解决,自愿加入到某一特定的研究团体中来。可以形成长期的研究团体,也可以是问题得到解决后自发解散的松散组织。基于以上考虑,恩施州教科所组织了以州为单位的网络教研活动团队。
恩施州网络教研团队的形成主要是由本区域内的学科教师、县(市、区)学科教研员、市(州、地)级学科教研员、学科专家和其他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是活动的主体,平等参与整个教研活动。市(州、地)和县(市、区)学科教研员除了平等地参与活动之外,前者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筛选活动必要的资料,联系相关学科专家和县(市、区)学科教研员,后者主要是组织本辖区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这种组织方式在活动开展初期十分重要,是他组织向自组织的过渡阶段。只有当网络教研给学科教师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后,才能形成自组织,之后,方可形成多个小的团队。
2.网络平台策划
开展网络教研必须要有信息载体,要有开展活动的平台,这是开展网络教研的基础。网络教研平台主要由市(州、地)教研网、教研资源平台和教研服务平台三部分组成。市(州、地)教研网主要是用来发布教研活动及管理信息,提供教育、教学、教研方面的政策和具有引领作用的教育理论与案例;教研资源平台主要用做教研资源的开发、发布、管理和应用,比如课堂教学实录(视频点播)、优秀教育软件发布等;教研服务平台主要是为教研活动参与者提供在线信息和开展交流与讨论的其他相关信息。作为网络教研的组织者还必须建立公共的在线实时交流工具,如QQ群,“UC”聊天室等。
网络教研平台搭建好后,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划分、管理平台各模块的功能。其次,建立一支资源建设管理的队伍。管理人员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栏目总编(学科教研员)、信息安全管理员和注册用户等。系统管理员一般就是市(地)教研机构网站的维护人员,主要负责网站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保障系统的稳定安全,开通栏目总编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权限。栏目总编主要组织上传并推荐优质资源,对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源进行审核,组织利用资源进行网上教研活动。同时,栏目总编也是实时在线交流(利用QQ群、MSN和“UC”等)的创始人和管理者。信息管理安全员与总编合作,主要负责抽查栏目内容信息安全,对栏目文字、图片进行调整并通知对方。注册用户有浏览、上传、下载信息资源,发表评论和请求专家帮助的权限。
恩施州目前建立了“民族教育科研网”、“恩施教师Blog”和“小教天空”实时通讯等,作为信息呈现、交流的主要平台。仅2007年,近200所中小学(农村学校占70%以上)的近14,000人次参加了网络教研活动,有235位教师在“恩施教师Blog”上建立了博客,撰写日志12,000多篇,在“民族教育科研网”上传课例视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讨小结等信息2,352条,总容量达13GB。
3.活动过程策划
网络教研活动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核心环节。实践经验表明:网络教研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主题确定、个人学习、集体交流讨论和个人反思四个阶段,层层递进。从培养活动参与者的综合能力来看,每个环节的信息获取、处理、发布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主题确定阶段,主要由市(地)学科教研员收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讨论的教育热点、难点、盲点问题,并在小范围内寻求并确定初步的解决办法及形式,随后选取或征集网络教研群体中某个个体或小团体承担的实践内容。在此期间,学科教研员要与任务承担者交流、讨论并设计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案例或方案,继而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发布相关信息。
在个人学习阶段,教师个体要明确活动主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阅读主题承担者提供的资料,梳理自己已有的知识,审查自身能力是否能够较好地解决该问题。在此期间,可以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研讨,将个人或小组提出的解决方案发布到网络教研平台上,供其他参与者学习、交流,继续深入讨论。
集体交流讨论一般是由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根据前两个阶段的活动情况,组织大家通过视频或文字等信息载体,实时在线交流,将活动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活动的主要组织者首先要阐明活动主题的重要性,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式与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的进展情况等内容。其次根据活动主题及个人或小团体的活动情况,重点提出或阐述问题解决的独特方式与方法,与活动参与者进一步交流。最后,整理交流讨论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发布到网络教研平台相关的栏目中,供活动参与者继续学习、内化。
个人反思阶段不仅是找出差距,更重要的是吸取他人精华,将活动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再次梳理、总结、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在前三个活动环节均被肯定的方式或方法,反倒在特定的教育教学环节中不能产生效果的“可能”情况。那么,我们即可将其作为另一个问题发布出来,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或者在个人反思阶段,通过实践,形成比前三个环节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样可以发布出来,让更多的活动参与者共享研究成果。
三、激情永驻必续杯
为了避免网络教研活动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我们正采取多种措施保持教师们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激情。
1.动态变化保效率
在一项活动前期需要有一个操作性强、见效快的模式。但久而久之,该“模式化”的活动反而会失去应有的作用,生命力也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殆尽。因此,组织网络教研也同样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找到多数教师的最佳需求点,保证活动旺盛的生命力。
2.及时评价促信心
我们经常要求教师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同理,网络教研活动中每一位参与者的言行都需要在引领者、同行的批评与鼓励下不断完善。批评是中肯的评价,不是肆意攻击;鼓励是成功的肯定,不是阿谀奉承。
引领者必须关注活动过程中每一位成员的表现,及时纠正成员交流过程中“一言堂”的现象,谨防部分同校成员形成“小团体”,互相掩饰缺点,妨碍整个团队的健康发展。引领者要凭借学术功底、人格魅力,引领其团队成员逐渐形成虚心好学、胸怀坦荡、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同侪互助的优秀品质。
3.深度交流激活力
网络教研中的深度交流并不是说问题高深莫测或超出本领域,而是指对某一问题解决的透彻度。换言之,就是活动事先确定的主题是聚焦教师们所关注的、需要迫切解决的且能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交流并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只有把教师所期待解决的问题透彻地解决了,才能增强成员参与网络教研的信心。
4.习惯反思见成效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其教学能力和水平顶多只是停留在经验的积累上。
网络教研过程中,成员之间所交流的经验多为问题解决者易于表达的显性知识或经验更多不易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知识或经验较难交流。在网络教研活动过程中,求解问题的信息获取者必须通过反思,学会提炼在实践行为背后的有价值的教学理念,总结问题解决过程中交互生成的有效经验,进而转化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实力。
我们要求教师进行反思和再实践,鼓励但不强制教师到活动论坛发布信息或撰写个人教研博客。同时,对一些学校将教师写教育博客纳入考核教师业绩硬指标的做法及时予以纠正,其目的就是促使教师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并形成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率先垂范引上路
要使地处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欣然接受并较好地运用网络教研,更好地开展工作和学习,难度不小。恩
施州教科所在组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前,从思想观念、技术操作、行动示范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1.思想上引领
州教科所从2004起,连续4年暑期对新课程起始年级任课教师开展了“头脑风暴”式的全员培训。4年累计培训5万多人次,占全州中小学教师的80%以上。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新课程理念、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科研方法等。
在网络教研开展之初,主要是解决“为什么要开展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活动相比有什么优势”、“与传统教研之间的关系”、“如何开展网络教研”等一系列问题。州教科所组织县(市)教研员、学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召开了3次200人以上规模的会议。聘请了多位课程改革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
2.技术上引领
从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上来看,网络教研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但对于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的农村中小学来说,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教师的软件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储备,都明显存在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着手以下工作:一是培训一批骨干,让骨干再引领其他教师;二是狠抓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工作,让人人能用、会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三是积极配合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改善学校信息化环境;四是积极引导教师参加如英特尔未来教育、携手助学等社会培训活动。
到2007年12月,恩施教育信息网成为了骨干教育网络,全州8县(市)均建立了教育信息子网。全州所有初级中学均建有30台以上的计算机网络教室,80%以上的农村初级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通过光纤或ADSL方式接入本县(市)教育信息网,90%以上的农村初级中学建立有校园资源服务器,30%以上的农村初级中学建立有自己的Web服务器。有了设备和技术的支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也就水到渠成了。
3.行动上引领
当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具备了开展网络教研基本的硬件条件和相关的知识储备,州教科所决定选定1~2门学科,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由该学科教研员牵头,确定一所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学校承担课例录制工作,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参与研讨。于是,恩施州中小学第一次网络教研活动于2005年春季学期第三周开始了。
说起第一次网络教研活动,恩施州教科所小学语文教研员俞玲不无感慨地说:“最初举行网络教研活动时,我要发无数个短信,打上几十个电话邀请教师们上网看课例,约定发言人,参与的人员只有三四十人。而现在400人的‘UC’房间每次活动时都是爆满。教师争先恐后地参与发言,水平越来越高。”
有了好的开端、好的引领垂范,更多的教师走到了网络教研这条道上,使活动形式不断创新。
二、确保收获先策划
网络教研虽然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几所城市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且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缺乏系统性与可复制性。我们只能借鉴某些适合当地实际的成功经验,规避其活动过程中失败的教训,策划出适合恩施大多数学校实际的网络教研活动模式。
1.团队管理策划
按照理想的群体学习活动模式,网络教研团队成员应该是依据不同的研究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了某一类或某一个特定问题的解决,自愿加入到某一特定的研究团体中来。可以形成长期的研究团体,也可以是问题得到解决后自发解散的松散组织。基于以上考虑,恩施州教科所组织了以州为单位的网络教研活动团队。
恩施州网络教研团队的形成主要是由本区域内的学科教师、县(市、区)学科教研员、市(州、地)级学科教研员、学科专家和其他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是活动的主体,平等参与整个教研活动。市(州、地)和县(市、区)学科教研员除了平等地参与活动之外,前者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筛选活动必要的资料,联系相关学科专家和县(市、区)学科教研员,后者主要是组织本辖区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这种组织方式在活动开展初期十分重要,是他组织向自组织的过渡阶段。只有当网络教研给学科教师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后,才能形成自组织,之后,方可形成多个小的团队。
2.网络平台策划
开展网络教研必须要有信息载体,要有开展活动的平台,这是开展网络教研的基础。网络教研平台主要由市(州、地)教研网、教研资源平台和教研服务平台三部分组成。市(州、地)教研网主要是用来发布教研活动及管理信息,提供教育、教学、教研方面的政策和具有引领作用的教育理论与案例;教研资源平台主要用做教研资源的开发、发布、管理和应用,比如课堂教学实录(视频点播)、优秀教育软件发布等;教研服务平台主要是为教研活动参与者提供在线信息和开展交流与讨论的其他相关信息。作为网络教研的组织者还必须建立公共的在线实时交流工具,如QQ群,“UC”聊天室等。
网络教研平台搭建好后,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划分、管理平台各模块的功能。其次,建立一支资源建设管理的队伍。管理人员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栏目总编(学科教研员)、信息安全管理员和注册用户等。系统管理员一般就是市(地)教研机构网站的维护人员,主要负责网站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保障系统的稳定安全,开通栏目总编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权限。栏目总编主要组织上传并推荐优质资源,对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源进行审核,组织利用资源进行网上教研活动。同时,栏目总编也是实时在线交流(利用QQ群、MSN和“UC”等)的创始人和管理者。信息管理安全员与总编合作,主要负责抽查栏目内容信息安全,对栏目文字、图片进行调整并通知对方。注册用户有浏览、上传、下载信息资源,发表评论和请求专家帮助的权限。
恩施州目前建立了“民族教育科研网”、“恩施教师Blog”和“小教天空”实时通讯等,作为信息呈现、交流的主要平台。仅2007年,近200所中小学(农村学校占70%以上)的近14,000人次参加了网络教研活动,有235位教师在“恩施教师Blog”上建立了博客,撰写日志12,000多篇,在“民族教育科研网”上传课例视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讨小结等信息2,352条,总容量达13GB。
3.活动过程策划
网络教研活动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核心环节。实践经验表明:网络教研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主题确定、个人学习、集体交流讨论和个人反思四个阶段,层层递进。从培养活动参与者的综合能力来看,每个环节的信息获取、处理、发布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主题确定阶段,主要由市(地)学科教研员收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讨论的教育热点、难点、盲点问题,并在小范围内寻求并确定初步的解决办法及形式,随后选取或征集网络教研群体中某个个体或小团体承担的实践内容。在此期间,学科教研员要与任务承担者交流、讨论并设计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案例或方案,继而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发布相关信息。
在个人学习阶段,教师个体要明确活动主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阅读主题承担者提供的资料,梳理自己已有的知识,审查自身能力是否能够较好地解决该问题。在此期间,可以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研讨,将个人或小组提出的解决方案发布到网络教研平台上,供其他参与者学习、交流,继续深入讨论。
集体交流讨论一般是由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根据前两个阶段的活动情况,组织大家通过视频或文字等信息载体,实时在线交流,将活动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活动的主要组织者首先要阐明活动主题的重要性,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式与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的进展情况等内容。其次根据活动主题及个人或小团体的活动情况,重点提出或阐述问题解决的独特方式与方法,与活动参与者进一步交流。最后,整理交流讨论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发布到网络教研平台相关的栏目中,供活动参与者继续学习、内化。
个人反思阶段不仅是找出差距,更重要的是吸取他人精华,将活动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再次梳理、总结、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在前三个活动环节均被肯定的方式或方法,反倒在特定的教育教学环节中不能产生效果的“可能”情况。那么,我们即可将其作为另一个问题发布出来,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或者在个人反思阶段,通过实践,形成比前三个环节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样可以发布出来,让更多的活动参与者共享研究成果。
三、激情永驻必续杯
为了避免网络教研活动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我们正采取多种措施保持教师们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激情。
1.动态变化保效率
在一项活动前期需要有一个操作性强、见效快的模式。但久而久之,该“模式化”的活动反而会失去应有的作用,生命力也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殆尽。因此,组织网络教研也同样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找到多数教师的最佳需求点,保证活动旺盛的生命力。
2.及时评价促信心
我们经常要求教师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同理,网络教研活动中每一位参与者的言行都需要在引领者、同行的批评与鼓励下不断完善。批评是中肯的评价,不是肆意攻击;鼓励是成功的肯定,不是阿谀奉承。
引领者必须关注活动过程中每一位成员的表现,及时纠正成员交流过程中“一言堂”的现象,谨防部分同校成员形成“小团体”,互相掩饰缺点,妨碍整个团队的健康发展。引领者要凭借学术功底、人格魅力,引领其团队成员逐渐形成虚心好学、胸怀坦荡、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同侪互助的优秀品质。
3.深度交流激活力
网络教研中的深度交流并不是说问题高深莫测或超出本领域,而是指对某一问题解决的透彻度。换言之,就是活动事先确定的主题是聚焦教师们所关注的、需要迫切解决的且能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交流并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只有把教师所期待解决的问题透彻地解决了,才能增强成员参与网络教研的信心。
4.习惯反思见成效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其教学能力和水平顶多只是停留在经验的积累上。
网络教研过程中,成员之间所交流的经验多为问题解决者易于表达的显性知识或经验更多不易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知识或经验较难交流。在网络教研活动过程中,求解问题的信息获取者必须通过反思,学会提炼在实践行为背后的有价值的教学理念,总结问题解决过程中交互生成的有效经验,进而转化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实力。
我们要求教师进行反思和再实践,鼓励但不强制教师到活动论坛发布信息或撰写个人教研博客。同时,对一些学校将教师写教育博客纳入考核教师业绩硬指标的做法及时予以纠正,其目的就是促使教师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并形成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