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已把“创新意识”作为对人才的要求摆在重要位置。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爱因斯坦也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个人看法,让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要有新意。面对新世纪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如何在语文课中让学生实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呢?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问题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书中这样描写了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内洞的双龙叶老看罢说‘有点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又因为是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朦朦胧胧,大轮廊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准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的,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二、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老师进一步启发:“还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课,突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很是感到惊讶,忙问:“为什么?”这位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已见。听罢老师当即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真能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里十分高兴。从而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三、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在第十册有一组全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异同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教学时可这样提问:“《少年闰土》、《大仓老师》,《忆铁人》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多提问、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允许学生超过教师。应提倡勇于质疑、敢于问难、乐于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风气,使语文课堂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应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问题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书中这样描写了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内洞的双龙叶老看罢说‘有点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又因为是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朦朦胧胧,大轮廊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准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的,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二、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老师进一步启发:“还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课,突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很是感到惊讶,忙问:“为什么?”这位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已见。听罢老师当即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真能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里十分高兴。从而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三、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在第十册有一组全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异同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教学时可这样提问:“《少年闰土》、《大仓老师》,《忆铁人》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多提问、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允许学生超过教师。应提倡勇于质疑、敢于问难、乐于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风气,使语文课堂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应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