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铁岭县玉米螟危害较重,减产13.6%,并且虫口率较高,导致玉米霉变粒增加,玉米商品性降低,直接影响到农民收益。
铁岭县在2015年以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为抓手,全面实行玉米螟绿色防控,9月下旬铁岭市、县植保站组成专家组对我县各乡镇进行田间效果检查验收,验收程序:一是县级自测,二是市级验收,三是省级督导。
1 防效调查
选择当地玉米主栽品种,每个乡、镇调查3个村,每个村调查3块地,按照棋盘式法每块地取5点,每点调查50株玉米,调查记录玉米植株的茎秆、雌穗、叶等被害情况。按计算公式计算防效,铁岭县调查5个乡、镇,共计调查15个村45块地、225个点、每点50株,共11250株。调查结果防效为70.4%(表1)。
2 测产调查
2.1 取样方法
铁岭县共划分5个片,在各片中取1块地,每块地取3点,每点取3行、5米行长,准确丈量收获样点实际面积。
2.2 样品处理
每个样点内查实有株数,穗数,计算出亩密度,收获全部果穗并称取鲜果穗重,按平均穗重法取5个果穗,测出籽率和含水率。另取有代表性3个果穗备风干后校正用。
2.3 防治区平均产量
平均亩产量=各样点亩产量之和÷样点总数
未防治区采用相同方法进行测产。
2.4 测产结果
全县防治区测5块地,对照区测1块地,每地选高、中、低产3个点,共计18个样点,测产结果防治区平均亩产655.6公斤,对照区平均亩产586.6公斤(表2)。
3 玉米螟危害的特点
从田间调查看,玉米螟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使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和排粪孔,被害严重的叶片不能展开。玉米雄穗抽出后,大部分幼虫蛀入雄穗轴咬食,造成雄穗及茎秆折断。雌穗危害破坏组织,危害玉米籽粒,影响玉米产量,减产非常大。
4 玉米螟发生的特点
玉米螟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生态。从玉米螟发生习性来看,玉米螟在我县每年发生二代,第一代幼虫在6月下旬盛发,初孵幼虫取食叶片造成“花叶”,在玉米打苞时钻入雄穗中取食,低龄幼虫有典型的趋光性,表现在隐藏,危害叶腋。4~5龄高龄幼虫表现钻孔,蛀穗轴或雌穗着生节及附近茎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因此心叶末期是防治一代玉米螟危害的最佳时期。第二代玉米螟于7月下旬产卵,卵期为4~5天,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初孵幼虫开始危害,影响灌浆和玉米籽粒的品质。
5 玉米螟发生严重的原因
5.1 气候条件适宜
铁岭县地处辽河平原,雨量充沛,适宜玉米螟各虫态发生。雨量和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相对湿度达到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铁岭县今年6月份平均气温21.8℃,降水94.9毫米,7月份平均气温为24.4℃,降水为169.6毫米,气候条件对玉米螟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
5.2 越冬基数高
越冬基数与越冬寄主秸秆和穗轴的残存量以及秸秆内含有的越冬虫量有很大关系,越冬基数越大,冬后成活率越高,玉米螟发生越严重。2015年铁岭县12个测报点分别于4月中旬和5月中旬进行了调查,平均百秆有活虫95.7头和87.4头,存活率分别为94.8%和90.5%。
5.3 生态条件有利
铁岭县今年玉米种植面积79.6万亩,是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今年气温偏低,玉米生长缓慢,长势不齐,大苗7~8片叶,小苗5~6片叶,有利于发育进度不整齐的玉米螟产卵。玉米螟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产卵对株高有选择性,喜欢在长势旺盛,叶色浓绿的玉米产卵。因此,高大浓密的玉米落卵较多,导致田间出苗好、长势好的田块玉米螟集中危害,损失加重。
6 玉米螟防治措施
目前,对玉米螟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必须采取综合防治将产量损失降到最低。田内防治与田外防治相结合、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重点防治与一般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把玉米螟危害的损失降至最低。
6.1 农业防治
积极处理越冬寄主。在春季玉米螟蛹羽化之前,将上一年的秸秆处理干净,当燃料烧掉、粉碎还田或沤制堆肥、泥封等方法消灭越冬虫源,压低虫口数。人工去雄,在玉米抽雄初期,玉米螟多集中在即将抽出的雄穗上危害,人工去除2/3的雄穗,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消灭部分幼虫。
6.2 生物防治
现今人类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注重自身健康,加大力度积极推广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造成的污染和残留,为人民生产更多绿色安全的农产品。赤眼蜂是玉米螟卵期的主要天敌,对玉米螟有着很好的控制作用。在玉米螟产卵始期、盛期各放赤眼蜂一次,即在6月中下旬放第一次,每亩放蜂12000~13000头,一周后再放第二次,每亩放蜂7000~8000头,防治效果为72.2%。玉米螟绿色防控,要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农业、生物等综合防控措施以虫治虫,实现全程无害化防控。
6.3 化学防治
人工投放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在玉米大喇叭口内撒放颗粒剂防治效果最好,可选用30%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50克,加细沙2.5公斤,或选用BT乳剂250克兑2.5公斤细沙,拌匀后于玉米心叶末期在6月25~30日,逐颗投到玉米心叶内,防效可达89%。飞机喷药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用飞机喷洒虫螨克250克/亩,防效可达81%。
铁岭县在2015年以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为抓手,全面实行玉米螟绿色防控,9月下旬铁岭市、县植保站组成专家组对我县各乡镇进行田间效果检查验收,验收程序:一是县级自测,二是市级验收,三是省级督导。
1 防效调查
选择当地玉米主栽品种,每个乡、镇调查3个村,每个村调查3块地,按照棋盘式法每块地取5点,每点调查50株玉米,调查记录玉米植株的茎秆、雌穗、叶等被害情况。按计算公式计算防效,铁岭县调查5个乡、镇,共计调查15个村45块地、225个点、每点50株,共11250株。调查结果防效为70.4%(表1)。
2 测产调查
2.1 取样方法
铁岭县共划分5个片,在各片中取1块地,每块地取3点,每点取3行、5米行长,准确丈量收获样点实际面积。
2.2 样品处理
每个样点内查实有株数,穗数,计算出亩密度,收获全部果穗并称取鲜果穗重,按平均穗重法取5个果穗,测出籽率和含水率。另取有代表性3个果穗备风干后校正用。
2.3 防治区平均产量
平均亩产量=各样点亩产量之和÷样点总数
未防治区采用相同方法进行测产。
2.4 测产结果
全县防治区测5块地,对照区测1块地,每地选高、中、低产3个点,共计18个样点,测产结果防治区平均亩产655.6公斤,对照区平均亩产586.6公斤(表2)。
3 玉米螟危害的特点
从田间调查看,玉米螟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使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和排粪孔,被害严重的叶片不能展开。玉米雄穗抽出后,大部分幼虫蛀入雄穗轴咬食,造成雄穗及茎秆折断。雌穗危害破坏组织,危害玉米籽粒,影响玉米产量,减产非常大。
4 玉米螟发生的特点
玉米螟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生态。从玉米螟发生习性来看,玉米螟在我县每年发生二代,第一代幼虫在6月下旬盛发,初孵幼虫取食叶片造成“花叶”,在玉米打苞时钻入雄穗中取食,低龄幼虫有典型的趋光性,表现在隐藏,危害叶腋。4~5龄高龄幼虫表现钻孔,蛀穗轴或雌穗着生节及附近茎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因此心叶末期是防治一代玉米螟危害的最佳时期。第二代玉米螟于7月下旬产卵,卵期为4~5天,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初孵幼虫开始危害,影响灌浆和玉米籽粒的品质。
5 玉米螟发生严重的原因
5.1 气候条件适宜
铁岭县地处辽河平原,雨量充沛,适宜玉米螟各虫态发生。雨量和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相对湿度达到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铁岭县今年6月份平均气温21.8℃,降水94.9毫米,7月份平均气温为24.4℃,降水为169.6毫米,气候条件对玉米螟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
5.2 越冬基数高
越冬基数与越冬寄主秸秆和穗轴的残存量以及秸秆内含有的越冬虫量有很大关系,越冬基数越大,冬后成活率越高,玉米螟发生越严重。2015年铁岭县12个测报点分别于4月中旬和5月中旬进行了调查,平均百秆有活虫95.7头和87.4头,存活率分别为94.8%和90.5%。
5.3 生态条件有利
铁岭县今年玉米种植面积79.6万亩,是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今年气温偏低,玉米生长缓慢,长势不齐,大苗7~8片叶,小苗5~6片叶,有利于发育进度不整齐的玉米螟产卵。玉米螟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产卵对株高有选择性,喜欢在长势旺盛,叶色浓绿的玉米产卵。因此,高大浓密的玉米落卵较多,导致田间出苗好、长势好的田块玉米螟集中危害,损失加重。
6 玉米螟防治措施
目前,对玉米螟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必须采取综合防治将产量损失降到最低。田内防治与田外防治相结合、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重点防治与一般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把玉米螟危害的损失降至最低。
6.1 农业防治
积极处理越冬寄主。在春季玉米螟蛹羽化之前,将上一年的秸秆处理干净,当燃料烧掉、粉碎还田或沤制堆肥、泥封等方法消灭越冬虫源,压低虫口数。人工去雄,在玉米抽雄初期,玉米螟多集中在即将抽出的雄穗上危害,人工去除2/3的雄穗,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消灭部分幼虫。
6.2 生物防治
现今人类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注重自身健康,加大力度积极推广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造成的污染和残留,为人民生产更多绿色安全的农产品。赤眼蜂是玉米螟卵期的主要天敌,对玉米螟有着很好的控制作用。在玉米螟产卵始期、盛期各放赤眼蜂一次,即在6月中下旬放第一次,每亩放蜂12000~13000头,一周后再放第二次,每亩放蜂7000~8000头,防治效果为72.2%。玉米螟绿色防控,要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农业、生物等综合防控措施以虫治虫,实现全程无害化防控。
6.3 化学防治
人工投放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在玉米大喇叭口内撒放颗粒剂防治效果最好,可选用30%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50克,加细沙2.5公斤,或选用BT乳剂250克兑2.5公斤细沙,拌匀后于玉米心叶末期在6月25~30日,逐颗投到玉米心叶内,防效可达89%。飞机喷药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用飞机喷洒虫螨克250克/亩,防效可达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