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师们“走”起来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hao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资均衡是保证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平等的重要基础,采取“走教”制度,让老师们“走”起来。这样,可以更迅捷、更直接的实现师资均衡,提高教育效果。
  何谓“走教”制度?通俗地说就是让教师把原来的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定期到其他学校去上课,课后再回到自己的学校。这样,学生能够接受所有老师的教育,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公平的,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共分享;同时,老师的各种待遇关系不变,只是工作对象变了,方便操作。
  关于教师的“走教”,我曾在学校内部做过一个实验:让同头老师换着教,即每隔一段时间就让教师互相交换所教的班级,让一个年级所有的同头教师成为学生共有的师资。在这种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中,每个教师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在为学校减少人为要工作量的同时,还可整体促进年级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学校之间采取这种方式,也就可以均衡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促进所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走教”制度的落实需要一个完整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实行主教、副教相结合的机制。一堂课,有主教老师,有副教老师,主教老师可能是本学校的,也可能是外学校的,负责讲课;副教老师必须是木学校的,负责作业处理,解答学生问题,保证主教老师走后的后续教育工作。其次,要实行教师交流制度,尤其是要实行主教、副教教师交流制度。上课前,主教教师要通过副教教师了解班级情况;下课后,副教教师要了解主教教师上课意图。再次,要统筹计划安排。教育管理部门要把走教当作一个系统工作来做,要制定出统一的走教计划,方便老师走教。最后,要有物质保障。教师实行走教是非常辛苦的,教育部门应该发放一定的走教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排车辆护送老师走教。
  “走教”的具体操作程序,可以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做好思想动员,树立对“走教”的信心。要想落实好“走教”制度,教育管理思想必须有一个根本性改变。首先,学校校长要抛弃过去那种“闭门造车”的管理思想,要用改革开放的管理理念,让所有的教师都“走起来”,让自己的教师走出去,让新鲜教育力量流动起来,要利用这种流动力量提升办学质量,创办教育特色。其次,教育老师要打破那种狭隘的“文人相轻”的思想,要通过走出去,展示自己,提升自己;要通过请进来,补充自己,充实自己。
  第二步,设计好“走教”的管理体系。走教工作应该由文教部门统一管理,首先有一个副手主抓,协调处理遇到的相关问题;其次,要按学科建立地方大学科组,由学科组长根据具体学校的特点,安排走课时间表,并通知木人。
  第三步,要抓好对“走教”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备课中如何备学生,要摸准被教学生的具体情况。二是在课堂如何上,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三是作业如何处理,要及时和木校任课老师共同研究作业情况。
  第四步,要做好对“走教”的质量评比。质量评比要有“评”有“比”。“评”可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任教学校的学生评,可用问卷渊查法;二是任教学校的管理人员评,可通过听评课;三是教学成绩评,可通过抽测、统测等。“比”注重两个层面,一是走教学科老师内部的比,就是同一学科老师的教学工作质量进行纵向比较;二是不同学科走教工作质量的比,就是对不同的学科组走教工作质量进行横向比较。
  第五步,要注意搞好“走教”教研。“走教”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工作,必然有其独特的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走教”的工作质量,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把“走教”工作当作一个课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具体研究。
其他文献
一天,我找两位学生谈心,有一位学生直言不讳地对我说:“老师啊,我坐在教室里听课比坐在牢房里还难受。”还有一位学生坦诚地对我说:“上你的课,我都出冷汗呢,紧张得要命。”听了这样一些话,我心中一颤,是啊,在课堂上我只顾津津乐道地讲解,什么时候用心去体会,去真真切切地感受周围的学生,去捕捉他们的思维,搜索反馈的信息了呢?不知不觉中,著名教育活动家欧阳维建的“和谐教育”讲座中那一幕幕精彩绝伦的画面又闪现在
徐金奎,湖北省罗田县骆驼坳中学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两次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9年又被评为省“中学语文学科优秀教师”,并被《中国教师报》誉为“阳光教师”。全国课堂教学研究中心会员,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国家、省、生命在一批又一批学生身上延续,我的乐趣在一代又一代孩子身上滋生,我的幸福在年复一年的教育工作中获取!如果还有来生,我仍愿做教师。  ——徐金奎  心系
新学期开学了,我精心准备好第一堂课,铃声响起,我充满信心地走进了初一六班的教室。昨天已经给他们布置了预习作业,今天效果会怎么样呢?我充满了期待。  我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前两分钟演讲。可是,已经被告知准备的同学,显然把这项任务当成了背诵课文,我刚一示意,他立刻在自己的位子上站起来,背诵了一段。我示意他停下,要到讲台前面来,面对全体同学。他扭扭捏捏地上了台,下面的同学则发出新奇的笑闹声,好不容易,等他涨
曾几何时,“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为了我们教育的亮点和主流,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很多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地在向教师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能有惩戒。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连一句批评的话也不敢说。面对不做功课、不专心听课、没礼貌、扰乱课堂纪律、
有效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借助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建构过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氛围。它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手段。    指向教学目标。提高情境的针对性    有效教学情境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显教学重点,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判断教学情境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一只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凶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以下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一节的结尾部分教学片段。  教师:我们可以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  (小组讨论,归纳,发言,然后评出三个较好的小组答案,由组长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分享
一位母亲,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参加完夏令营活动回来时,摔得鼻青脸肿,崭新的运动衣也划了一道口子,便气不打一处来,怒斥道:“你怎么就那么笨!长大了还能干点什么?以后这样的活动说啥也不能让你参加了。”同时,另外一位母亲,面对此情此景,不是怨气袭人、怒不可遏,而是心平气和、疼爱有加:“孩子,来让妈看看,摔到哪了?”当得知孩子下山不小心因脚下一小石于绊倒后,便语重心长地说:“上下山时,你遇到过大石头没有?”“
徐特立先生曾说:“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教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班级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更加具有挑战性。如何让班级里一个个活泼、好动、可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走近学生,深入学生    进入小学后孩子就开始摆脱对大人的依赖,逐步独立处理遇到的事情。作为教师要多和他们交流,使其能尽快融入学校生活。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首
“我是一个农民的女儿,像农民那样珍爱着土地。从成为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把那份珍爱,深情地融进了这片充满希望的教育沃土,在追求与探索中精心地耕耘着这块属于自己的‘田园’,收获着无穷的快乐。”这是李杰在她的教育自传里的一段心灵独白。    初登讲台。学做孩子们喜爱的老师    1981年的夏天,李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吉林师范学院,背负着行囊,怀揣着梦想,来到了哈尔滨汽轮机厂子弟中学,走上了三尺讲台,开
近几年来,针对“问题学生”而开设的“择差教育”训练中心和“问题学校”日益增多,它们以准军事化的管理、独特的教育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某种角度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磨难”教育的需求。应当承认,磨难教育的积极意义是很大的,它曾是多少身处逆境者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也成就了许多伟人和伟大的事业。但这种高强度、超负荷、军事化的“磨难教育”形式是否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