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第三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获奖有感
2017年12月份,我和阿城区初中体育工作室教师第2次集体报名参加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组织的“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与上一次参与人数相比增加到了19人,最后获得一等奖1人、二等奖7人的好成绩。任何事情的成功绝非偶然,我们参加案例评比能获得如此满意的成绩,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首先,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和我相伴20年。自本人从事体育教研工作以来,就向全区的教师推荐这本杂志,要求22名工作室教师人手1本,并努力争取各学校都给其他教师订阅。之所以这样大力推荐这本杂志,与我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系。可以说是这本杂志一路助力,使我从一名对于体育教学认知很肤浅的一线教师,走向对于体育教育的认识深刻。作为一名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我从杂志的优秀教学案例学习借鉴中构建起自己教学的模式。当我对于体育教学彷徨无措的时候,是杂志的“一线话题”给我指明了方向;作为教研员,我在杂志上学习到了全国各地优秀的教研模式;“草根论坛、QQ话题”搭建了和全国优秀教师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如今我区的体育教研活动,都有一个固定了若干年的环节,那就是每次活动前都要指定一些教师介绍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所学习的经验和感想。也正是这样坚持学习,教师们教学能力才日益提高,对于理论的积淀也日益丰厚。
其次,要善于积累,笔耕不辍。一线体育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实践,而忽视理论地提升,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昙花一现的灵感,如果在课后我们不及时地记录和整理就会遗失,即使当时我们因为好的措施和方法而心动,但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淡去。为了抓住这些闪光的教育智慧,我们建立了初中体育微信平台,22名工作室教师轮流把教学中心得和体会用案例的形式呈现发到平台上,每人每月至少撰写1篇。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教师们提笔难书,一篇500字的小文憋得满头是汗,而且文不达意,更不要说主题鲜明、立意深刻了。但是我们彼此相互鼓励着,走在坚持写作的路上,当平台的文章积累到100多篇时,教师们就能从容地把教学中的想法写成教学案例和教育案例,文字也从几百字到了几千字,文章内容品读起来颇有值得回味的地方。如,2016年于继鹏老师的案例《小卡片达效应》就是他上的一节耐久跑课的总结,并荣获了“2014年全国案例评比”特等奖;我本次参加“第三届案例评比”的教学案例——《不该这样上的公开课》就是参加哈尔滨市赛课后的所感所悟。当时提笔一气呵成了初稿,后来参加评比时又拿出來进行了润色。其他教师参加案例评比的文章,也是平时积累的成果。现在我们的微信平台有将近200篇教师原创文章,都是来源于真实课堂的反思和感想,每1篇读起来都会让人有所收获。其实好的文章来源于教学实践,生成于教育智慧,成型于不断积累,精华于教师的思想,正如古人的一句诗词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最后感谢《中国学校体育》杂志陪伴着我们成长,感谢“一线话题”栏目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2017年12月份,我和阿城区初中体育工作室教师第2次集体报名参加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组织的“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与上一次参与人数相比增加到了19人,最后获得一等奖1人、二等奖7人的好成绩。任何事情的成功绝非偶然,我们参加案例评比能获得如此满意的成绩,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首先,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和我相伴20年。自本人从事体育教研工作以来,就向全区的教师推荐这本杂志,要求22名工作室教师人手1本,并努力争取各学校都给其他教师订阅。之所以这样大力推荐这本杂志,与我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系。可以说是这本杂志一路助力,使我从一名对于体育教学认知很肤浅的一线教师,走向对于体育教育的认识深刻。作为一名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我从杂志的优秀教学案例学习借鉴中构建起自己教学的模式。当我对于体育教学彷徨无措的时候,是杂志的“一线话题”给我指明了方向;作为教研员,我在杂志上学习到了全国各地优秀的教研模式;“草根论坛、QQ话题”搭建了和全国优秀教师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如今我区的体育教研活动,都有一个固定了若干年的环节,那就是每次活动前都要指定一些教师介绍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所学习的经验和感想。也正是这样坚持学习,教师们教学能力才日益提高,对于理论的积淀也日益丰厚。
其次,要善于积累,笔耕不辍。一线体育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实践,而忽视理论地提升,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昙花一现的灵感,如果在课后我们不及时地记录和整理就会遗失,即使当时我们因为好的措施和方法而心动,但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淡去。为了抓住这些闪光的教育智慧,我们建立了初中体育微信平台,22名工作室教师轮流把教学中心得和体会用案例的形式呈现发到平台上,每人每月至少撰写1篇。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教师们提笔难书,一篇500字的小文憋得满头是汗,而且文不达意,更不要说主题鲜明、立意深刻了。但是我们彼此相互鼓励着,走在坚持写作的路上,当平台的文章积累到100多篇时,教师们就能从容地把教学中的想法写成教学案例和教育案例,文字也从几百字到了几千字,文章内容品读起来颇有值得回味的地方。如,2016年于继鹏老师的案例《小卡片达效应》就是他上的一节耐久跑课的总结,并荣获了“2014年全国案例评比”特等奖;我本次参加“第三届案例评比”的教学案例——《不该这样上的公开课》就是参加哈尔滨市赛课后的所感所悟。当时提笔一气呵成了初稿,后来参加评比时又拿出來进行了润色。其他教师参加案例评比的文章,也是平时积累的成果。现在我们的微信平台有将近200篇教师原创文章,都是来源于真实课堂的反思和感想,每1篇读起来都会让人有所收获。其实好的文章来源于教学实践,生成于教育智慧,成型于不断积累,精华于教师的思想,正如古人的一句诗词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最后感谢《中国学校体育》杂志陪伴着我们成长,感谢“一线话题”栏目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