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而提出问题是判断思维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依据。问题意识是新课程理念重点提倡的,也是现代教育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受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被动接受为主,而对于问题本身学生却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遇到问题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所以,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问题意识 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出问题对创造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强,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也高。那么怎样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最大程度地去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笔者在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作一分析。
一、教师的认知的改变
1.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
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太注意研究学生和了解学生,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直觉,主观认识学生。而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态度、能力、知识基础等,了解得比较少,这样,教师的认知就有了偏差,教育教学工作就容易偏离学生的实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资料、观察、谈话、测试、间接了解等多种方式方法,并通过课堂、课外活动、作业批改、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及时进行调查、了解,使自己的认知偏差逐渐减少,使自己的教学过程适合学生的实际。
2.营造和谐、安全、自由的学习氛围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有一定的培养环境,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思维环境中,才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统治一切,学生很难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敢提出问题,只有唯教师的观点是从。学生要提出问题,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改进,如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由的学习空间、安全的学习环境等,不能给学生太重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
二、把实验能力培养与问题意识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波义耳说:只有实验观察才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把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融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1.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比重
探索性實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它运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在强调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同时,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从中体验到类似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那种探索的愉悦感。在积极自觉的思维活动中,问题意识会被激发,创造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2.重视培养学生大胆怀疑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强,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效率也高。质疑的同时,他们还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理解,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能力是一个多维的心智和动作技能的结合体,它包括发现和选择课题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等。其中设计实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最高,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实验中,在教材提供的装置图中,只有气体生成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在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后,学生们都知道氯气有很强的毒性,散逸到空气中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时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增加尾气处理装置,又因为氯气易溶于碱性溶液,所以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融会贯通所学基础知识的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更合理地处理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评价方式的改进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作支撑,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总有许许多多的障碍,之所以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它与现有的考试、评价制度不完善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当前高中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情况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势在必行。就目前而言,取消现行考试制度是行不通的,因为尚未找到可以取代分数的指标,即使找到了,得到社会的认可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不是轻言放弃高考,而是要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考试应该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科综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考试内容上,减少封闭性试题的份量,增加开放性试题的分量,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考试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应多采用鼓励性评价为主,不应该使评价成为区分学生优、差的工具,而应该使其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不足中吸取经验,以待日后更有提高。试想当考试成绩成为区别人能力强弱,涉及个人成就荣誉,影响人的社会地位的判断标准时,一些学生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正当手段)去提高考试成绩,这样别说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连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都很难实现。另外,学生在犯错之后,不应该立即给予过多的惩罚和责备,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恐惧失败的心理。人难免会犯错,如能在错误中获得启示与经验,学生就更容易迈向成功的目标。教师要让学生有改进的机会,引导他们在改进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取经验,最后必能在成功中成长并获得满足。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问题意识 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出问题对创造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强,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也高。那么怎样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最大程度地去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笔者在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作一分析。
一、教师的认知的改变
1.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
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太注意研究学生和了解学生,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直觉,主观认识学生。而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态度、能力、知识基础等,了解得比较少,这样,教师的认知就有了偏差,教育教学工作就容易偏离学生的实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资料、观察、谈话、测试、间接了解等多种方式方法,并通过课堂、课外活动、作业批改、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及时进行调查、了解,使自己的认知偏差逐渐减少,使自己的教学过程适合学生的实际。
2.营造和谐、安全、自由的学习氛围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有一定的培养环境,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思维环境中,才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统治一切,学生很难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敢提出问题,只有唯教师的观点是从。学生要提出问题,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改进,如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由的学习空间、安全的学习环境等,不能给学生太重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
二、把实验能力培养与问题意识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波义耳说:只有实验观察才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把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融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1.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比重
探索性實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它运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在强调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同时,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从中体验到类似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那种探索的愉悦感。在积极自觉的思维活动中,问题意识会被激发,创造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2.重视培养学生大胆怀疑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强,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效率也高。质疑的同时,他们还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理解,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能力是一个多维的心智和动作技能的结合体,它包括发现和选择课题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等。其中设计实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最高,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实验中,在教材提供的装置图中,只有气体生成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在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后,学生们都知道氯气有很强的毒性,散逸到空气中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时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增加尾气处理装置,又因为氯气易溶于碱性溶液,所以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融会贯通所学基础知识的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更合理地处理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评价方式的改进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作支撑,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总有许许多多的障碍,之所以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它与现有的考试、评价制度不完善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当前高中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情况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势在必行。就目前而言,取消现行考试制度是行不通的,因为尚未找到可以取代分数的指标,即使找到了,得到社会的认可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不是轻言放弃高考,而是要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考试应该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科综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考试内容上,减少封闭性试题的份量,增加开放性试题的分量,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考试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应多采用鼓励性评价为主,不应该使评价成为区分学生优、差的工具,而应该使其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不足中吸取经验,以待日后更有提高。试想当考试成绩成为区别人能力强弱,涉及个人成就荣誉,影响人的社会地位的判断标准时,一些学生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正当手段)去提高考试成绩,这样别说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连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都很难实现。另外,学生在犯错之后,不应该立即给予过多的惩罚和责备,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恐惧失败的心理。人难免会犯错,如能在错误中获得启示与经验,学生就更容易迈向成功的目标。教师要让学生有改进的机会,引导他们在改进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取经验,最后必能在成功中成长并获得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