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等。积累和语文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提高语文素养必备的条件之一。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教师必须不断让学生掌握积累的方法,喜欢积累,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关键词: 语文素养 积累 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语文素养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一、语文素养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等。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里规定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包括:情感态度,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等。这样的内涵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属性和三维目标。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首)古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这里的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章知识、文化常识和科普常识、社会常识等。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任,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过程和方法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习惯,注重语感,用心感悟。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真正会学、主动地学。语文学习方法比较多,如识写字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文题、句子、分段、概括段意、抓住主要内容、归纳主旨中心的方法,鉴赏文章词语句子和写作特色的方法,评价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方法,各种写作方法,等等。
“过程和方法”是一个隐性的维度,支撑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内涵要素。
二、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关系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因此,积累和语文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提高语文素养必备的条件之一。
2008年2月14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面对来自全球的1000多位记者,时而玩笑调侃,时而严肃质询,纵横捭阖,妙语如珠,令众多大牌记者赞叹不已。然而,小时候的他沉默寡言,口语表达能力极差,后来他博览群书,有所选择,不动笔不读书,不思考不读书,不开口不读书。经过大量的阅读与积累,他的演讲与说话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后来,当有人问练就卓越口才的秘诀时,普京毫不掩饰地回答:“我的口才是‘读’出来的。”
三、如何在积累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点燃学生积累之灯
生活之趣,妙在多彩;语文之趣,妙在语味;教育之趣,妙在智慧。语文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趣味因素。这些因素,一方面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教师如何采用多种形式创设积累情境,点燃学生心中的兴趣之灯,激活学生积累的兴奋点,使学生积极积累呢?我认为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力求接近生活,体现童真、童趣。
如:在一年级的孩子学习“田”字时,可结合生动形象的插图,让孩子对田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并由此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了解“水田、稻田、田野”,等等。
在二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累生活中常见的带“数字”的词语。如:一心一意、三心二意、三三两两、四面八方、五彩缤纷、六六大顺、七上八下、九霄云外、十全十美、百花齐放、千方百计、成千上万等;带“动物”的成语,如鼠目寸光、牛鬼蛇神、虎头蛇尾、龙飞凤舞、马不停蹄、羊肠小道等。
三年级的学生积累“ABB式”的词语,如:冷冰冰、白花花、金灿灿等;“AABB式”的词语,如:许许多多、蹦蹦跳跳等;让学生用演的方式表现有关于“手”的动作的词语,如:打、扔、抛、捏、推等。有趣的成语,如:最大的眼——放眼世界,最长的腿——一步登天,最高的人——顶天立地,最大的嘴——口若悬河,等等。
(二)引领学生积累之路
1.“浅”字入手,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是小孩子学习新知识的规律。在激发学生积累兴趣的过程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积累学过的形近字,并组词,如:春、奉、奏、秦、泰等;易错字,如:拔、拨等;同音字,如:室、是、事、市、试、式、世、柿、誓、势、逝、士、示、拭等;近义词,如:目不转睛、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等;反义词,如:小—大,骄傲—虚心,度日如年—日月如梭,等等;关于某个主题的佳句、格言、警句、好段,如:关于“路”这个主题的格言有:“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佳句有:“路,弯弯曲曲的路。路,坎坎坷坷的路。”各式各样的路有:乡村大道、羊肠小道、山路、人行横道、盲道、柏油马路、空中走廊、商道等;描写路的诗句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慢慢地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积累面,如:积累歇后语、俗语、谚语、对联、古诗词、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名著精彩片断,等等。
2.归类积累。
如:成语归类
描写人的品质:平易近人宽宏大度冰清玉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描写人的智慧: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融会贯通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描写人物仪态、风貌:憨态可掬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相貌堂堂落落大方
描写人物神情、情绪:悠然自得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神采奕奕欣喜若狂
描写人的口才:能说会道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滔滔不绝伶牙俐齿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三顾茅庐铁杵成针望梅止渴完璧归赵四面楚歌
描写人物动作:走马观花欢呼雀跃扶老携幼手舞足蹈促膝谈心
描写人间情谊:恩重如山深情厚谊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血浓于水
又如:名句归类
A:劝学类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字聿》
B:惜时类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萧绎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C:送别类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故草原送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3.方法灵活多样。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
例如:“巧背三十六计”——“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guó)。”用这样的诗让学生简单地记住了三十六条妙计(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
(三)给足学生积累时间
在教学中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积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是背诵,没几天学生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用于积累的本子,平常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词语写上去,每一课结束时都留些时间让学生自由积累“好词佳句”,每一周定期给学生提供积累交流的平台,弥补农村小学资源有限的缺陷。只要有效地利用资源,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拓展学生积累领域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阅读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我在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没有兴趣,手中有书看不进去,只想看书上的画面。这样即使有书学生也不用心读,更谈不上积累。针对这个现象,我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布置一些课外搜集资料的作业。如:教学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忆读书》这一课时,在学生感动于冰心读《三国》的热情时,我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三国》,并评价三国人物。学生那段时间看《三国演义》的情绪空前高涨。我又借助这股“东风”给学生介绍了其他一些好书,从而激起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2.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农村小学资源有限,书籍匮乏,为了有效地利用课外书,让学生以较少的费用买到最有价值的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
(1)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
(2)提倡同学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学生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做人与做文》和《小学生百科知识报》等优秀的刊物,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
(3)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借阅。
(4)发动师生捐书,交流借阅。
(5)利用学校开展的读书时间或假期,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童话、寓言、故事、名著,并要求写好读书心得和进行语言积累,力争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
3.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
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记住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应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用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在阅读课外书时,写在积累本上。一本书读完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五)培养学生积累习惯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淀、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但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而且要重视知识积累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1.在“比赛”中巩固。
好强是孩子的天性,比赛更是他们的最爱。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积累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举行积累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享受积累的乐趣,激发他们再积累的兴趣。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玩“成语接龙”游戏;两周举办一次“摘录笔记手抄报”展版;举行讲故事比赛、古诗词诵读比赛。如学完“花”的主题单元后,让学生写出“带有花字的成语”、“描写花的词语”,说说“带有花的诗句”,讲讲“关于花的故事”,等等。
2.在“运用”中提高。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积累是基础,运用才是目的。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应该有意识、巧妙、多元化地运用积累过的材料。
如:在积累文章中优美的句式后,让学生仿写。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八册语文《大地的话》,我这样引导:“如果你是大地母亲,你一定还有很多话语倾诉,你还想对谁说什么?请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来吧!请仿照诗歌前四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将自己要倾诉的话语写一节小诗。”这样以说促写,让学生实现思维的跳跃,这样的训练更接近诗歌语言,直接与课文内容对接,虽有一定的难度,却是真正对语言的拓展。
又如:在“笔下生花”中,只要学生恰当地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就应该给予加分或表扬。这样学生就会喜欢积累,喜欢运用所积累的材料,有利于培养语感,激发写作的兴趣。
3.在“交流”中丰富。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常常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如下。
(1)每天的语文自习课抽十分钟,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演讲”、“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
(2)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读与写”和“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业到的精词妙句、写得好的心得、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就获得了肯定,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课外阅读的热情。
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必须不断让学生掌握积累的方法,喜欢积累,养成良好的积累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努力的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播种积累的良好习惯;明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发[2001]21号.
[2]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4.
[3]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66.
[5]魏伯来.魅力普京:“读出来的金口才”.演讲与口才,2008,(7):54.
[6]东方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生阅读与写作.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9.
[7]戴宝云主编.新课程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9]“老百晓在线”网站.
关键词: 语文素养 积累 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语文素养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一、语文素养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等。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里规定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包括:情感态度,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等。这样的内涵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属性和三维目标。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首)古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这里的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章知识、文化常识和科普常识、社会常识等。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任,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过程和方法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习惯,注重语感,用心感悟。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真正会学、主动地学。语文学习方法比较多,如识写字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文题、句子、分段、概括段意、抓住主要内容、归纳主旨中心的方法,鉴赏文章词语句子和写作特色的方法,评价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方法,各种写作方法,等等。
“过程和方法”是一个隐性的维度,支撑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内涵要素。
二、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关系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因此,积累和语文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提高语文素养必备的条件之一。
2008年2月14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面对来自全球的1000多位记者,时而玩笑调侃,时而严肃质询,纵横捭阖,妙语如珠,令众多大牌记者赞叹不已。然而,小时候的他沉默寡言,口语表达能力极差,后来他博览群书,有所选择,不动笔不读书,不思考不读书,不开口不读书。经过大量的阅读与积累,他的演讲与说话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后来,当有人问练就卓越口才的秘诀时,普京毫不掩饰地回答:“我的口才是‘读’出来的。”
三、如何在积累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点燃学生积累之灯
生活之趣,妙在多彩;语文之趣,妙在语味;教育之趣,妙在智慧。语文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趣味因素。这些因素,一方面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教师如何采用多种形式创设积累情境,点燃学生心中的兴趣之灯,激活学生积累的兴奋点,使学生积极积累呢?我认为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力求接近生活,体现童真、童趣。
如:在一年级的孩子学习“田”字时,可结合生动形象的插图,让孩子对田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并由此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了解“水田、稻田、田野”,等等。
在二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累生活中常见的带“数字”的词语。如:一心一意、三心二意、三三两两、四面八方、五彩缤纷、六六大顺、七上八下、九霄云外、十全十美、百花齐放、千方百计、成千上万等;带“动物”的成语,如鼠目寸光、牛鬼蛇神、虎头蛇尾、龙飞凤舞、马不停蹄、羊肠小道等。
三年级的学生积累“ABB式”的词语,如:冷冰冰、白花花、金灿灿等;“AABB式”的词语,如:许许多多、蹦蹦跳跳等;让学生用演的方式表现有关于“手”的动作的词语,如:打、扔、抛、捏、推等。有趣的成语,如:最大的眼——放眼世界,最长的腿——一步登天,最高的人——顶天立地,最大的嘴——口若悬河,等等。
(二)引领学生积累之路
1.“浅”字入手,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是小孩子学习新知识的规律。在激发学生积累兴趣的过程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积累学过的形近字,并组词,如:春、奉、奏、秦、泰等;易错字,如:拔、拨等;同音字,如:室、是、事、市、试、式、世、柿、誓、势、逝、士、示、拭等;近义词,如:目不转睛、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等;反义词,如:小—大,骄傲—虚心,度日如年—日月如梭,等等;关于某个主题的佳句、格言、警句、好段,如:关于“路”这个主题的格言有:“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佳句有:“路,弯弯曲曲的路。路,坎坎坷坷的路。”各式各样的路有:乡村大道、羊肠小道、山路、人行横道、盲道、柏油马路、空中走廊、商道等;描写路的诗句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慢慢地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积累面,如:积累歇后语、俗语、谚语、对联、古诗词、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名著精彩片断,等等。
2.归类积累。
如:成语归类
描写人的品质:平易近人宽宏大度冰清玉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描写人的智慧: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融会贯通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描写人物仪态、风貌:憨态可掬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相貌堂堂落落大方
描写人物神情、情绪:悠然自得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神采奕奕欣喜若狂
描写人的口才:能说会道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滔滔不绝伶牙俐齿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三顾茅庐铁杵成针望梅止渴完璧归赵四面楚歌
描写人物动作:走马观花欢呼雀跃扶老携幼手舞足蹈促膝谈心
描写人间情谊:恩重如山深情厚谊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血浓于水
又如:名句归类
A:劝学类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字聿》
B:惜时类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萧绎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C:送别类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故草原送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3.方法灵活多样。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
例如:“巧背三十六计”——“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guó)。”用这样的诗让学生简单地记住了三十六条妙计(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
(三)给足学生积累时间
在教学中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积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是背诵,没几天学生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用于积累的本子,平常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词语写上去,每一课结束时都留些时间让学生自由积累“好词佳句”,每一周定期给学生提供积累交流的平台,弥补农村小学资源有限的缺陷。只要有效地利用资源,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拓展学生积累领域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阅读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我在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没有兴趣,手中有书看不进去,只想看书上的画面。这样即使有书学生也不用心读,更谈不上积累。针对这个现象,我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布置一些课外搜集资料的作业。如:教学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忆读书》这一课时,在学生感动于冰心读《三国》的热情时,我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三国》,并评价三国人物。学生那段时间看《三国演义》的情绪空前高涨。我又借助这股“东风”给学生介绍了其他一些好书,从而激起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2.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农村小学资源有限,书籍匮乏,为了有效地利用课外书,让学生以较少的费用买到最有价值的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
(1)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
(2)提倡同学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学生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做人与做文》和《小学生百科知识报》等优秀的刊物,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
(3)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借阅。
(4)发动师生捐书,交流借阅。
(5)利用学校开展的读书时间或假期,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童话、寓言、故事、名著,并要求写好读书心得和进行语言积累,力争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
3.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
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记住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应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用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在阅读课外书时,写在积累本上。一本书读完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五)培养学生积累习惯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淀、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但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而且要重视知识积累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1.在“比赛”中巩固。
好强是孩子的天性,比赛更是他们的最爱。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积累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举行积累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享受积累的乐趣,激发他们再积累的兴趣。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玩“成语接龙”游戏;两周举办一次“摘录笔记手抄报”展版;举行讲故事比赛、古诗词诵读比赛。如学完“花”的主题单元后,让学生写出“带有花字的成语”、“描写花的词语”,说说“带有花的诗句”,讲讲“关于花的故事”,等等。
2.在“运用”中提高。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积累是基础,运用才是目的。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应该有意识、巧妙、多元化地运用积累过的材料。
如:在积累文章中优美的句式后,让学生仿写。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八册语文《大地的话》,我这样引导:“如果你是大地母亲,你一定还有很多话语倾诉,你还想对谁说什么?请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来吧!请仿照诗歌前四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将自己要倾诉的话语写一节小诗。”这样以说促写,让学生实现思维的跳跃,这样的训练更接近诗歌语言,直接与课文内容对接,虽有一定的难度,却是真正对语言的拓展。
又如:在“笔下生花”中,只要学生恰当地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就应该给予加分或表扬。这样学生就会喜欢积累,喜欢运用所积累的材料,有利于培养语感,激发写作的兴趣。
3.在“交流”中丰富。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常常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如下。
(1)每天的语文自习课抽十分钟,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演讲”、“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
(2)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读与写”和“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业到的精词妙句、写得好的心得、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就获得了肯定,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课外阅读的热情。
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必须不断让学生掌握积累的方法,喜欢积累,养成良好的积累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努力的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播种积累的良好习惯;明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发[2001]21号.
[2]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4.
[3]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66.
[5]魏伯来.魅力普京:“读出来的金口才”.演讲与口才,2008,(7):54.
[6]东方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生阅读与写作.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9.
[7]戴宝云主编.新课程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9]“老百晓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