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o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传承的需要。文章从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出发,分析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意义及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学科教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协同共育的角度探究相应的实践对策,以期对优化农村小学文化教育,提升农村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有所助益。
  关键词:传统文化;农村教育;小学生;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4-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38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借助便捷的信息渠道渗透到我国的社会文化中来,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血脉,失去了文化的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失去精神上的独立性。因此,通过教育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发展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求进行了概述。但是,目前在农村小学教学实践中,由于教育理念的陈旧,教学资源的匮乏以及教学环境的限制,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基于此,结合时代发展背景以及课程改革需要,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进行探究与分析十分必要。
  一、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现状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之中,是被广泛认同,且至今对东亚地区依然有深刻影响的文化体系。传统文化素养则是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接受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形成的认知、能力以及品格。在农村教育实践中,提升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必然选择,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优秀品格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小学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许多学校、教师立足乡土文化,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但是,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这其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传统文化在各个学科中的渗透缺乏明确规范
   学科教学是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关于基础教育阶段相应的教材编制尚不完善,教材内容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缺乏一定的标准;同时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合理设计,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更多的是选择形式化的讲解等,因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难以获得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
   (二)课外活动难以形成实际的教育培养效果
   农村小学由于教学条件有限,课外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参与课外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同时活动策划方案不够合理,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的更多是热闹的氛围,而不是传统文化对精神的启迪。例如在诵读经典活动中,教师侧重诵读过程,忽视学生对经典的欣赏与品读;在参观活动中学生多是走马观花,难以体会其中传递的精神价值。
   (三)校园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不足
   校园文化建设是农村小学教育實践发展的薄弱环节,这也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造成了一定影响。传统文化元素稀少,学生在校内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不多,文化宣传不到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充分,缺乏规范的制度管理,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随意,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等问题的存在让学生很难在校园内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
   (四)传统文化教育尚未形成合力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家庭教育中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学校在协调各方教育主体方面力不从心,难以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各个学科
   通过学科教学传递传统文化,对学生形成系统的文化熏陶是提升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农村学校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应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实现教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并通过教师的专业教学指导,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首先,合理选择教材,重视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重视教材内容与乡土文化之间的契合度,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挖掘乡村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搭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桥梁;结合教材确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发展目标,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客观实际,确定客观而全面的目标体系,凸显教材的教育指导价值。其次,重视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农村小学应该针对各学科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课程学习的时间,强制教师展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注重不同学科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发与利用。例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诗词诵读渗透传统文化;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书法练习、欣赏中国画等途径弘扬传统文化;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解读中华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样才能凸显课程教学的优势,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开展。最后,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教育,利用课题研究、职业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进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是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第二课堂”,是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拓展文化视野的重要活动形式。在农村小学教育实践中,学校、教师应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立足农村自然与社会环境,为学生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形式,带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培养学生践行传统文化的能力。
   首先,结合课内教学内容,组织课外活动,通过课内外的衔接,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课内教学内容为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校、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科的课程教学要求,适当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例如,结合语文课上的教学要求,学校、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学生在诵读、品味、欣赏古诗文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哲理、道德精华。其次,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组织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选择需要,进行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而自由的文化空间,如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词比赛、书法比赛、国画欣赏、剪纸比赛、武术课程等等,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实践参与、互动交流逐渐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最后,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在乡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探索、研究传统文化。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质朴淳厚的社会氛围,让传统文化教育的延续更加真实。农村小学在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乡村生活,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建筑、自然生态等乡村历史文化的典故,探索乡村传统的个性,进而在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化氛围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三)构建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
   校园文化是培育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生文化品格的重要环境。在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背景下,农村小学应积极营造校园文化,从物质、精神与制度层面渗透传统文化,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
   首先,重视物质文化环境的创造,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之中。学校可以依托农村的自然风光,创造充满传统审美意境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能够在传统艺术美感的校园环境中获得隐性教育;利用校园中的建筑、道路、墙体等条件,设计传统文化展示平台,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与传统文化符号对话,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其次,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做好传统文化宣传。校训是一个学校立学的基本准则,农村小学应结合教育目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形成校训,并通过多元化手段展开宣传,使简洁有力的校训能够深入人心,形成学生学习、教师治学的规范,进而继承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加强制度建设,结合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形成系统的规范,并利用组织力量推动制度规范的落实,以避免传统文化教育的盲目性,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实际效果。
  (四)强调多主体协作,创造协同共育的文化环境
   在小学生教育培养中,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學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仅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更是全社会应当承担起的责任。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必然要社会多方面的协调共建。因此,农村小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应主动协调各方面,引导家庭、社会参与到学生的培育和引导中来。
   首先,农村小学应把握教育部门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出的要求,规范教学实践过程,创造开放性的教育实践氛围,为家庭、社会参与学生培养创造条件。其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引导家风的构建,利用家庭教育传递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俭朴等传统美德,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最后,利用社会环境促使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如借助多元化的媒体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探索了解传统文化,提升其传承文化的责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结语
   总之,加强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农村课程改革,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却阻碍农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探究与思考。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教师以及其他教育主体,应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工作中来,立足农村小学教育,为学生接触、学习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并逐渐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肖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小学生核心素养[J].甘肃教育,2020(1).
  [2]唐建权.农村小学生高效习得中华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4).
  [责任编辑 张宏丽]
其他文献
摘 要:词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内容,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带领学生高效掌握词汇学习的方法,明确语文词汇的教学范围,注重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通过多样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词汇运用能力及理解能力,让学生在课外学习生活中汲取更丰富的词汇素材,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汇;积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獻标识码:A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中小学校园是人员最密集处之一,为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国家本着“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宗旨,要求学校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提议,但在进行大量的线上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教师自身的问题,也包括学生与设施的问题。文章浅谈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
摘 要:伴随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爱国主义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借助爱国主义教育来实现教学的发展及学生能力的提升。历史教师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为其未来发展做好充分保障。  关键词:高中历史
摘 要:在小学教学阶段,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由于涉及较多的数字计算问题,使得数学课堂的学习有些枯燥,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自主思维意识还不够完善,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与小学生的认知范围不相符,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提高数学分析能力。文章就如何在小學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展开论述
摘 要: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理念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方面的深入贯彻实施,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重要之事。历史学科在形成过程中沉淀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并且历史学科包容了各民族地区数千年以来形成的多样的民族精神,为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多元化的历史知识载体。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为高中历史学科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摘 要: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在实践当中持续推进,并结合时代的特点以及德育工作需求的复杂性来进行适当的创新。在路径选择方面,要紧密贴合中小学思想道德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起到预防和引领的作用,让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借助新的理念和工具手段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教育;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
摘 要: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环境中,教育策略、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显得非常重要。信息技术手段在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突出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的信息技术应用质量水平,文章简要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教育;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有效
摘 要: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既能够积累知识,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但是目前对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误区,需要教师认真地进行思考,并尝试采取有效措施来优化个性化阅读教学,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
摘 要:借助整本书阅读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探究的关键课题。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阅读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高阅读量,但就目前我国小学阅读教学的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必须加以改革,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提高;语文核心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愈加频繁,且交往范围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口语交际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交流模式。因此,新时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成为公民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口语交际能力的奠基阶段是儿童时期,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