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亲密力”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ontai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密力,被称为“爱与被爱”的能力,是一种获得幸福的核心能力。但是在生活中,有些孩子看起来比较冷漠,好像无法和其他人建立稳定紧密的联结。他这是怎么了?
  静静今年5岁,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她是个文弱安静的小女生,特别不喜欢与别人交往,平时很少主动找小朋友玩,邻居小伙伴来找她玩,她也不是很热情,爱搭不理的。在幼儿园里她也没有玩得来的、关系特别亲密的小伙伴。这让她的妈妈特别担心: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吗?孩子为什么和人不亲呢?该如何帮到孩子呢?
  静静的表现,如果排除了先天气质类型的因素,可能跟后天的教养方式有关。如果家长在教养过程中忽视了孩子在关系层面的能力养成,就容易出现静静这种情况。要想培养孩子的“亲密力”,得学会从以下这3个方面入手:
  帮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孩子呱呱坠地后,会随着生命过程的展开,与最亲近的抚养人(一般来说是母亲,也可以是替代母亲的人)建立一种亲密关系,也就是心理学家鲍尔所谓的“依恋”。这种依恋关系的质量和模式,将会内化成孩子与人建立其他关系的机制,进而影响到孩子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
  在建立依恋关系的过程中,如果妈妈对孩子的需求比较敏感,在孩子有不同需求的时候,妈妈都能快速地做出回应,有时候是喂养,有时候是照料,有时候是玩耍,有时候就是拥抱和安慰,孩子能从不同层面感受到妈妈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孩子与妈妈之间,是一种非常舒服自然的状态。这样,孩子能够不断地确认妈妈的爱,确信自己不会被抛弃,会形成“安全型依恋”。拥有这种依恋风格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比较容易与人建立信任、亲密的关系,同时又能够在亲密关系中保有灵活、舒适的界限。
  反之,如果妈妈陪伴孩子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比如一边陪孩子一边玩手机;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不一致,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好得不得了,心情不好的时候,经常和孩子发泄怨气,等等。那么这类孩子的依恋风格就会成为“抗拒型依恋”或“回避型依恋”,孩子长大后,比较容易出现焦虑或冷漠的状态,要么过于依赖他人,要么干脆摆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
  父母怎么做?
  由此可见,孩子缺乏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看似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背后可能是依恋模式的问题。所以,想要孩子做出改变,父母得先检视一下自己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看看是否需要在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方面下更多功夫。我们需要给安全感不足的孩子以更多、更高质量的陪伴,在生活中多一些仪式感和秩序感,帮助孩子获得稳定的心理感受,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
  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有时候孩子看似不喜欢交往,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不愿意交往,而是不敢交往。其退缩的根源,可能是缺乏自我价值感——对自己是否值得别人的爱这件事缺乏信心,从而担心发起交往要求后被别人拒绝,也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只好选择用封闭的姿态来进行自我保护,让自己不受挫。
  这依然和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有很大关系。如果平时父母在跟孩子互动的时候,总是吝于鼓励和赞赏孩子,难以用积极主动的姿态回应孩子的需求,上班或出差尤其是时间较长(两周及以上)时经常不辞而别,或者在孩子的独立关键期,如断奶、分床、入园等事情上过于焦虑和急迫,忽视了对孩子的解释和心理安抚,孩子就容易变得越来越胆怯,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如果父母平时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表现得很高兴,做不好或者做错了就表现得很生气、对孩子指责得很厉害等,孩子就很容易感觉到自己不够好,什么也做不对,不值得别人爱……这样的话,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发展就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与别人交往互动的时候,会畏首畏尾,患得患失,进而影响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父母怎么做?
  对孩子有稳定的态度,无论是孩子做得好还是做不好,都让孩子感受到“我是爱你的”,尤其是要允许孩子犯错,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提供帮助,而不是指责、批评。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不断地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比如让孩子策划爷爷奶奶的生日会,让孩子参与家庭计划的制订等。
  家人间多表达爱,给孩子学习爱、表达爱的机会
  有时候孩子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建立關系,是因为在他的生命体验里,这方面可以模仿的部分存在着一定的匮乏,很有可能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爸爸妈妈情感表达就过于内敛,或者是不懂如何表达爱,致使孩子也无从学习如何去表达对别人的爱。还有可能是孩子在家庭中如果表现出亲密的举动,比如搂抱妈妈,或者说爱爸爸、爱妈妈时,爸爸妈妈是没有反应的,甚至是拒绝的,或者是给出负面反馈,比如批评孩子腻人。这样的话,孩子从中感受到的也将是——表达爱是件非常尴尬的事情,不去表达,反而会少一些负面情绪体验。
  父母怎么做?
  想从根本上提高孩子拥有亲密关系的能力,要从给孩子亲密的关系开始。如果家庭环境中存在这种情况,爸爸妈妈自身就需要做出调整了,比如放下架子多跟孩子说“我爱你”,每天给孩子亲吻和拥抱,多陪孩子做些有亲密肢体接触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到亲密关系带来的快乐,并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爱,可以先从周围的亲人开始,再慢慢扩展到朋友及更多人。
其他文献
成年人理解法治并执行起来不难,但到了孩子身上,该怎样向孩子普及法治知识并让他懂得遵守呢?而且,向还不识字的孩子普法,有必要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三位法学博士,他们用一个共同的身份“律豆博士”创作了国内第一套法治绘本《正义岛》。  和孩子說“法”有必要吗?  我们不觉得需要对儿童进行法治意识的教育,缘由无非是以下几种:孩子还小,没必要;那些精细复杂、无数前人耗竭心智创作出来的法律条款小朋友哪里
我家所在的小区后面,是一所专门研究农业现代化科学的高等学府,那里是我们日常跑步、散步的一处休闲场所,更是我和女儿上自然课的地方。因此,这个研究基地和其他的科研场所與众不同,他们的实验田里种的是水稻和小麦,实验室的暖光灯下静静地长着蔬菜和棉花……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分辨小麦和大麦,知道了无花果的果其实就是它的花,还能在夜间偶遇行动速度很快的小刺猬。  朋友十分羡慕我家附件有这样一处充满自然情趣的场所,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没有伤害,没有霸凌,没有歧视,可能我们首先需要友善地对待这个世界,更需要培养友善的孩子!  全球早期教育与媒体领域的著名专家,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传播与教育专业的助理教授,现任芝麻街工作室全球高级副总裁,负责芝麻街教育大纲和内容开发。  愿你被这世界温柔以待。我们想这句话足够打动父母。  因为我们都希望,当我们放手把最宝贝的孩子送进成人世界的时候,无论是进入幼
什么是蝴蝶袖?  蝴蝶袖其实就是对手臂比较胖的一种形象的叫法,因为如果手臂足够胖,特别是上手臂比较胖的时候,当手臂平举的时候会有肥肉下垂,看上去像一个小扇形,所以就被形象地叫蝴蝶袖。  瘦双臂操  功效  甩掉手臂肥肉,美化柔和臂部曲线,使手臂感觉更结实。  1 臀部坐在地面上,稳定骨盆,延展脊柱  2 吸气,手臂体前伸展,与地面平行,掌心相对。  3 呼气,弯曲手肘,手肘和前臂尽量靠拢,掌心向内
孩子吐字不清楚,可能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等一等的发育性发音错误,另一种是需要尽快干预的发音障碍,长大了也不会自然好。可别让想当然耽误了孩子!  孩子吐字不清楚,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吐字不清楚很正常,长大了自然就纠正过来了。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吐字不清楚是舌头捋不直,剪掉舌系带就好了。实际上,有一些孩子的大舌头属于音韵障碍,是需要接受言语治疗的。那么,怎么知道孩子的发音是正常的发育过程,还是需要
从前有个小女孩,哪怕太阳已经不见了,她也不想睡觉。她告诉妈妈:“我不累。”她告诉爸爸:“我还不困。”爸爸妈妈点了点头,说她可以不睡觉,但要换上睡衣。  “我还是一点都不困。”她说。爸爸妈妈说那好吧,但她应该去洗洗脸,刷刷牙。于是,她洗了脸,刷了牙,又漂亮又干净,感觉真好。  然后,因为她喜欢待在床上,她就爬上了床,在挺括的被单下伸展脚趾,像漂在溪流里的水獭一样,一动不动地躺着。“世界上的每样东西都
黄瑽宁医生现在是中国台湾超人气的儿科医生,但他小时候就是个哮喘儿,虽然长大以后已经很少发作,但一直到现在,他的气管依然是“尘螨侦测器”,哪里有尘螨,他一定能“探测”出来。对于哮喘的孩子,他感同身受,同时,他又是医生,所以,他给父母的建议,既有实用的方法,又有人文的关怀。  初期哮喘往往不容易被发现  经常有家长带着正在喘息的孩子来到急诊室,说孩子突然就喘上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当问到家长孩子以前是不
PART1  作为儿科医生,他们总是苦口婆心地为父母讲述孩子生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缓解父母的焦虑。但他们更会为家庭科普儿童常见病,从医生的角度告诉父母,孩子生病后如何与医生高效地进行沟通。     生病是孩子获得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不生病不等于免疫力强,生病也不代表免疫力低下。  (北京崔玉涛育学园诊所院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前段时间,一位妈妈带着宝宝来到诊所,急得不得了,
最近,我读到阿尔菲·科恩(Alfie Kohn)的近著《溺爱孩子是编造的故事》(The myth ofthe spoiled child: Coddled kids,helicopter parents, and otherphony crises)一书觉得有意思。他列举了众多美国的媒体舆论、畅销育儿文章、书籍和家庭教育专栏,都在说美国的父母,特别是年轻的父母普遍溺爱孩子,而且越来越严重。面对这样
有些宝宝一心想赢,凡事都要争第一,赢的时候开心地乱蹦乱跳,输的时候就会非常生气,甚至大哭大闹。这是行为问题吗?  果果和苗苗拿着风车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果果的风车转得慢了点儿,他不高兴了,非要和苗苗换;果果堆的积木不小心倒了,他又是一通哭和发脾气;看大哥哥拍球,自己却拍不起来,也哭个不停……宝宝为什么总想赢?  宝宝为什么总是想赢?  别担心,其实宝宝想赢是一种正常现象,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