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体育新课标强调:“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鉴于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通过情趣教学法,努力使初中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浓厚兴趣,以达到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根据初中学生的主观需求设计情趣化体育游戏
在古代社会没有学校的情况下,长辈一般都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生活能力和经验的传授。比如,在解放初期,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世代以猎熊为生,鄂伦春族的孩子们玩的游戏就是“猎熊”。由此可见,游戏教学法是既原始又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但传统教学方式下的体育课堂,教学程序单一、教学模式僵化,内容枯燥、缺乏激情,与现实生活中所举行的各种体育竞赛形成了反差,使得许多中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下的体育教材,为体育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造空间,即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突破体育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初中学生低龄化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体育课堂游戏,尽量满足不同的学生群体对体育运动的个性需求,以提高初中学生的体育兴趣。比如,体育教师可以给女生安排能够体现女生运动之柔和特征的游戏,如可以锻炼平衡性、柔韧性,并可以提高合作精神的“跳皮筋”游戏。另外,教师可以给男生安排体现其激烈运动特征的游戏,如具有竞争性、对抗性、追逐性,并可以有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提高跑动速度的“拍背”体育游戏。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篮球项目中的传球时,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按照教材上的训练规律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势必使学生感到篮球运动技术的学习枯燥无味,而丧失学习兴趣。鉴于此,教师应结合初中年级的男女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因人制宜”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以有效激发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即教师在带领学生在圆圈上做传球和抢球练习时,可以安排男生“独立作战”,让每一个男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努力抢夺圈上的传球,以充分发挥初中男生与生俱来的竞赛性和争斗性。但对于女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应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女生三人一组,每个小组成员同时入圈抢球,并规定“游戏规则”,三人之中只要有一个人抢到篮球,三人就可以同时出圈,而传球“失误”的另外三人小组则一起入圈。教师采取这种游戏教学法,一方面能有效克服女生害羞胆怯、在公共场合动作或肢体放不开的弱点,提高女生积极参与体育技能练习的勇气和热情,另一方面因为小组的“出圈”或“入圈”决定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女生都能够互相合作,尽力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安排情趣化体育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标指出,现代课堂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人的初始兴趣来自于生活实际,学习的内容越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越容易理解和接受,并在学习过程中乐此不疲。但传统的体育教材内容过分关注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脱离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体育教材中有一些复杂的田径运动项目,以及难度比较大的体操运动项目学习内容,因其难度高、动作繁琐等原因,不仅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体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鉴于此,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在提高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短跑摆臂的练习时,如果要求学生在摆臂时一定要将五指叉开,前后用力,并强调这是世界短跑冠军的摆臂方式,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既感觉动作别扭,又打不起精神,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设计教学内容,那么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将大不相同。我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放一段《走出亚马逊》的影片视频,让学生重温该电影中的精彩镜头,使学生“热血沸腾”,然后为学生分配角色,布置任务。于是,每一个同学用各自习惯的跑法,在操场上“奔驰”,并根据自身的角色安排,或尽力摆脱对手的“捉拿”,或努力地去抓住对方。同学们为了出色地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既要突然发力和加速,又要灵活地躲闪和转弯。学生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始终保持高昂的运动热情,即使跑得满头大汗,也不愿意停下来放弃“战斗”或成为“俘虏”。又如,教师在讲授体操这一章节时,可以突破体育教材的内容,教同学们学跳充满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街舞,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发掘教学内容,汲取有利于体育教学的素材,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水平。
总之,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关注中学生的主观需求,根据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学习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情趣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潜力,从而达到预期的体育教学目标。
一、根据初中学生的主观需求设计情趣化体育游戏
在古代社会没有学校的情况下,长辈一般都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生活能力和经验的传授。比如,在解放初期,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世代以猎熊为生,鄂伦春族的孩子们玩的游戏就是“猎熊”。由此可见,游戏教学法是既原始又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但传统教学方式下的体育课堂,教学程序单一、教学模式僵化,内容枯燥、缺乏激情,与现实生活中所举行的各种体育竞赛形成了反差,使得许多中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下的体育教材,为体育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造空间,即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突破体育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初中学生低龄化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体育课堂游戏,尽量满足不同的学生群体对体育运动的个性需求,以提高初中学生的体育兴趣。比如,体育教师可以给女生安排能够体现女生运动之柔和特征的游戏,如可以锻炼平衡性、柔韧性,并可以提高合作精神的“跳皮筋”游戏。另外,教师可以给男生安排体现其激烈运动特征的游戏,如具有竞争性、对抗性、追逐性,并可以有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提高跑动速度的“拍背”体育游戏。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篮球项目中的传球时,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按照教材上的训练规律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势必使学生感到篮球运动技术的学习枯燥无味,而丧失学习兴趣。鉴于此,教师应结合初中年级的男女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因人制宜”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以有效激发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即教师在带领学生在圆圈上做传球和抢球练习时,可以安排男生“独立作战”,让每一个男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努力抢夺圈上的传球,以充分发挥初中男生与生俱来的竞赛性和争斗性。但对于女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应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女生三人一组,每个小组成员同时入圈抢球,并规定“游戏规则”,三人之中只要有一个人抢到篮球,三人就可以同时出圈,而传球“失误”的另外三人小组则一起入圈。教师采取这种游戏教学法,一方面能有效克服女生害羞胆怯、在公共场合动作或肢体放不开的弱点,提高女生积极参与体育技能练习的勇气和热情,另一方面因为小组的“出圈”或“入圈”决定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女生都能够互相合作,尽力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安排情趣化体育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标指出,现代课堂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人的初始兴趣来自于生活实际,学习的内容越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越容易理解和接受,并在学习过程中乐此不疲。但传统的体育教材内容过分关注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脱离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体育教材中有一些复杂的田径运动项目,以及难度比较大的体操运动项目学习内容,因其难度高、动作繁琐等原因,不仅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体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鉴于此,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在提高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短跑摆臂的练习时,如果要求学生在摆臂时一定要将五指叉开,前后用力,并强调这是世界短跑冠军的摆臂方式,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既感觉动作别扭,又打不起精神,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设计教学内容,那么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将大不相同。我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放一段《走出亚马逊》的影片视频,让学生重温该电影中的精彩镜头,使学生“热血沸腾”,然后为学生分配角色,布置任务。于是,每一个同学用各自习惯的跑法,在操场上“奔驰”,并根据自身的角色安排,或尽力摆脱对手的“捉拿”,或努力地去抓住对方。同学们为了出色地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既要突然发力和加速,又要灵活地躲闪和转弯。学生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始终保持高昂的运动热情,即使跑得满头大汗,也不愿意停下来放弃“战斗”或成为“俘虏”。又如,教师在讲授体操这一章节时,可以突破体育教材的内容,教同学们学跳充满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街舞,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发掘教学内容,汲取有利于体育教学的素材,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水平。
总之,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关注中学生的主观需求,根据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学习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情趣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潜力,从而达到预期的体育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