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基地落实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全面推进课改的有力保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诊治“高分低能”通病的必要措施,综合实践基地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参加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是消除厌学情绪的有效手段,实践基地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场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综合实践基地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是引领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催化剂,从以上七个方面,谈了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本世纪初,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对中小学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其中增加了社会实践课程并确定为必修课。但是,如何实施此类课程成了所有学校面临的崭新课题。江苏、山东等地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勇于尝试,大胆创新,通过创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组织中小学生集中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极具推广价值的经验,受到教育部的肯定。现在,全国各地以此为鉴,都积极动手建设基地广泛开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给基础教育领域吹来了一缕春风,带来了新的气象。
一、通过基地落实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全面推进课改的有力保障
我国中小学课程方案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体、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其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其任务侧重学生的个性养成、能力培养、全面发展。据此,许多地方明确规定了小学、初中、高中学校每学年必须开设的课时总量和必修学分。但是,新课改十几年来,这门重要的必修课没有真正实施好,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不到位,主观上不重视,二是好多学校不具备条件,心有余力不足。因此,以市、县为单位建一所综合实践基地,集中开展活动,既节省了投资,又能有效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使这门必修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诊治“高分低能”通病的必要措施
受招生考试制度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教师重知轻能、“唯考试分数论”现象长期存在,导致学生高分低能,不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也差。大家焦虑、呼吁了几十年,终究有看法没办法。现在,通过集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投身社会,闻见知行,在学工、学农、学军以及各种生活体验、主题教育过程中,动脑想、动手做,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经验、科学方法(如急救、避险、驾驶、烹饪、摄影、手工制作、艺术创作等),尝试探索创新,亲手实践,亲身体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只会学不会做且无一技之长的问题。
三、综合实践基地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形态虽然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统考分量最大的國家课程毫无疑问是师生攻克的主要堡垒,占据了绝大部分教学课时,也局限了学生的知识涉猎面。综合实践基地的课程具有主体性、时代性、地方性、灵活性特点,它没有程式化的课程标准、大纲要求,完全在动态中再生、变化中呈现,立足“投其所好”,满足“海阔天空”,让学生了解更为新颖宽泛的课外百科知识,丰富知识储备,放眼大千世界。
四、让学生参加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是消除厌学情绪的有效手段
我们从媒体上看到,每年高考结束后,各地不少学校的学生以集体撕书、烧课本等极端方式发泄心中郁闷,缓解心理压力,更有甚者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轻生道路。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学生从小学起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业包袱一直到高中毕业,十几年内整天重复着上课、作业、、练题、考试的机械循环,苦学厌学而不能弃学,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这种现状下,组织学生定期参与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甩开课本、作业本、试题试卷,让其自主选择他们各自喜欢的在学校无法实现的学习内容和活动项目,满足其兴趣爱好,释放其潜能,培养其特长,可以有效的调节学习情绪,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和谐健康的发展。
五、实践基地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场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积极创新,打开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综合实践基地的德育与普通学校又有区别。基地德育在团队中开展,在活动中渗透,而且在精心设置的环境和特殊的氛围中进行,更形象直观、鲜活生动,熏陶感染,触及心灵,避免高谈阔论,空洞说教,更有利于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六、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
目前,落实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是现行招生考试制度下大家对炉火纯青的“应试教育”的默认与推崇。虽然领导、专家、学者喊破嗓子,但当家长、社会甚至于政府部门拿“升学率”这把尺子来衡量评价学校时,所有校长都不会“背道而驰”。于是,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十几年后的今天,仍然会看到普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名校因应试而名。在这种一时难以改变的大教育背景下,创建综合实践基地无疑是给学生开辟了一个真正体验素质教育的独立空间,搭建了一个挣脱枷锁自由发展的舞台,让每个孩子在品德、智慧、能力、体质、审美、心理等方面呼吸“新鲜空气”,汲取更多营养,让他们的成长过程伴随着更多的欢乐、自由、活泼与生机。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对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七、综合实践基地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是引领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催化剂
基地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不断为活动课程提供必要的载体。如果政府部门统筹规划,通过政策引导和共享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以多种方式开发和利用不同行业、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社区、农村、部队,特别是各类科技与文化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切可以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性资源,那么综合实践基地将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社会教育的大舞台,既落实了学校教育课程,又有利于形成全民关注支持青少年成长的良好风气。笔者考察过国内很多基地,亲眼看到好多基地的科技馆、交通安全学习园地、天文馆、学军园地、模拟法庭、地震体验馆等都是相关部门援建的,足以说明社会力量是支撑基地发展的强劲动力。
总之,全国各地以县、市为单位建设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是新时期教育领域的新事物。我们有依据确认,这一新事物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胆尝试,是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深远意义和价值远非上述诸点,深而究之,抑或关系着我们如何培养未来人才,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大梦这一宏图伟业。
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本世纪初,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对中小学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其中增加了社会实践课程并确定为必修课。但是,如何实施此类课程成了所有学校面临的崭新课题。江苏、山东等地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勇于尝试,大胆创新,通过创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组织中小学生集中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极具推广价值的经验,受到教育部的肯定。现在,全国各地以此为鉴,都积极动手建设基地广泛开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给基础教育领域吹来了一缕春风,带来了新的气象。
一、通过基地落实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全面推进课改的有力保障
我国中小学课程方案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体、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其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其任务侧重学生的个性养成、能力培养、全面发展。据此,许多地方明确规定了小学、初中、高中学校每学年必须开设的课时总量和必修学分。但是,新课改十几年来,这门重要的必修课没有真正实施好,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不到位,主观上不重视,二是好多学校不具备条件,心有余力不足。因此,以市、县为单位建一所综合实践基地,集中开展活动,既节省了投资,又能有效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使这门必修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诊治“高分低能”通病的必要措施
受招生考试制度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教师重知轻能、“唯考试分数论”现象长期存在,导致学生高分低能,不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也差。大家焦虑、呼吁了几十年,终究有看法没办法。现在,通过集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投身社会,闻见知行,在学工、学农、学军以及各种生活体验、主题教育过程中,动脑想、动手做,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经验、科学方法(如急救、避险、驾驶、烹饪、摄影、手工制作、艺术创作等),尝试探索创新,亲手实践,亲身体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只会学不会做且无一技之长的问题。
三、综合实践基地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形态虽然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统考分量最大的國家课程毫无疑问是师生攻克的主要堡垒,占据了绝大部分教学课时,也局限了学生的知识涉猎面。综合实践基地的课程具有主体性、时代性、地方性、灵活性特点,它没有程式化的课程标准、大纲要求,完全在动态中再生、变化中呈现,立足“投其所好”,满足“海阔天空”,让学生了解更为新颖宽泛的课外百科知识,丰富知识储备,放眼大千世界。
四、让学生参加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是消除厌学情绪的有效手段
我们从媒体上看到,每年高考结束后,各地不少学校的学生以集体撕书、烧课本等极端方式发泄心中郁闷,缓解心理压力,更有甚者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轻生道路。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学生从小学起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业包袱一直到高中毕业,十几年内整天重复着上课、作业、、练题、考试的机械循环,苦学厌学而不能弃学,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这种现状下,组织学生定期参与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甩开课本、作业本、试题试卷,让其自主选择他们各自喜欢的在学校无法实现的学习内容和活动项目,满足其兴趣爱好,释放其潜能,培养其特长,可以有效的调节学习情绪,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和谐健康的发展。
五、实践基地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场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积极创新,打开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综合实践基地的德育与普通学校又有区别。基地德育在团队中开展,在活动中渗透,而且在精心设置的环境和特殊的氛围中进行,更形象直观、鲜活生动,熏陶感染,触及心灵,避免高谈阔论,空洞说教,更有利于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六、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
目前,落实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是现行招生考试制度下大家对炉火纯青的“应试教育”的默认与推崇。虽然领导、专家、学者喊破嗓子,但当家长、社会甚至于政府部门拿“升学率”这把尺子来衡量评价学校时,所有校长都不会“背道而驰”。于是,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十几年后的今天,仍然会看到普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名校因应试而名。在这种一时难以改变的大教育背景下,创建综合实践基地无疑是给学生开辟了一个真正体验素质教育的独立空间,搭建了一个挣脱枷锁自由发展的舞台,让每个孩子在品德、智慧、能力、体质、审美、心理等方面呼吸“新鲜空气”,汲取更多营养,让他们的成长过程伴随着更多的欢乐、自由、活泼与生机。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对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七、综合实践基地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是引领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催化剂
基地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不断为活动课程提供必要的载体。如果政府部门统筹规划,通过政策引导和共享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以多种方式开发和利用不同行业、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社区、农村、部队,特别是各类科技与文化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切可以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性资源,那么综合实践基地将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社会教育的大舞台,既落实了学校教育课程,又有利于形成全民关注支持青少年成长的良好风气。笔者考察过国内很多基地,亲眼看到好多基地的科技馆、交通安全学习园地、天文馆、学军园地、模拟法庭、地震体验馆等都是相关部门援建的,足以说明社会力量是支撑基地发展的强劲动力。
总之,全国各地以县、市为单位建设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是新时期教育领域的新事物。我们有依据确认,这一新事物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胆尝试,是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深远意义和价值远非上述诸点,深而究之,抑或关系着我们如何培养未来人才,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大梦这一宏图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