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青年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在大学期间的社会化状况,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还将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文认为大学生进入大学时,已经是一个能够独立管理自我的、能动性很强的个体。他们对自己和对社会化内容的看法、调整及控制,决定着他们在自己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所以大学生个人对自己社会化过程的管理对其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自我管理;大学生;社会化;作用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由一个不完全独立不完全成熟的社会人,向一个完全独立成熟的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期。因此,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大学四年是走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跨入社会后的成败。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在已有身心条件下,根据外界环境的状况,按照个人的身心特点,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设计等心理操作手段,在与外界的互动中,主动整合身心和所拥有的资源去适应社会和改造自我的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自我管理作为人主体性和能动性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社会适应效果和活动绩效以及个人的身心健康,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客观需要
苏联安德列耶娃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曾有个阐述:“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它包括个体加入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的途径,接受社会影响、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它是个体对社会联系系统积极再生产的过程,它是个体积极活动和积极进入社会环境的结果。”[2]简言之,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既是一个“社会学习者”又是一个“社会参与者”。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们的头脑,一定要转变成他们的愿望和动力,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3]因此社会、学校等外在环境提供的诱因或刺激,如果不能转变成个体的愿望和动力,它们就只能是摆设,无论多么完美,对于个体都毫无意义。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才进一步认为:“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4]社会化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内在“参与”,社会化达到内化程度的途径,正是在利用心理活动的内在机制。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社会化的作用,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让学生从内心体会自己“周围世界中那些合乎人性的东西”,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行为,单纯地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和改革教育来解决大学生存在的社会化问题是有所欠缺的。这是因为“个体的行为都是通过个体的自我动机,经过自我选择而付诸实现的,如果没有自主管理意识、自主评价和自主控制等因素的作用,即没有自我管理的作用,那么任何外在因素的作用都难以奏效;而且,自我管理要求自己要善于把他人的意见、观点,把社会的希望转化为自己内在动力,自己鼓励自己向目标奋进。”[5]然而,自我管理的基本前提是个体必须具备全面、正确和清醒认识自己的能力,即“在能够成功地进行管理之前,人们必须确切地知道自己正在管理什么。”[6]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基本管理能力的具备,是大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的基础。
从中学到大学,随着身体的成熟和知识的增多,个人力量得到空前增强,大学生对理想、价值观等方面开始进行独立的“个性”思考。自我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和独立,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概念。同时,相对大学之前,在大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基本上是由自己决定的,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只是辅助性的”,[7]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明显减小。他们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一方面把以前的经验、知识、规范进行整合并进行各种梳理、变换,另一方面他们又观察、评价、监督、控制这种变换。自身和外在条件的变化使大学生自己“现象内部本性越来越复杂,主体的内部条件在现象的内部本性中所占的比重较外部条件也越来越大。”[8]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全面形成,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其身心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这时“人的主观世界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客观事件和过程的社会决定性作用中的必要环节”。[9]从而使主体性和能动性的集中体现者——大学生自我管理成为了影响其社会化发展关键因素。
二、自我管理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体现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分析判断社会化内容的能力
个体社会化发展程度受个人所处的社会、教育、家庭等环境因素和个体身心因素的制约,尽管个体身心因素是社会化发展的内在条件,但外界的因素也一直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并且外界环境因素通过对个体的社会化影响,使个体形成一定的身心素质,随个体主体能力增强,这种素质在社会化过程中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大学校园的开放性,使得当前我国“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洪流,可以“溶解”掉青年学生思想中的‘污垢’,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暗流,也可能会‘溶解’掉青年学生思想中的“精华”。[10]因此,提高大学生对外界环境因素的自我判断能力,对于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良性发展是至关重要。
自我管理依赖于对自己的有效评价和对自己知识技能的运用,依靠人的自我控制,在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自己和对外界环境的认知,选择及控制能力。自我管理在帮助个体充分发掘自己潜能的同时,增强了个体力量,个体便会认为自己是他们命运的控制力量,从而对外界环境影响的大小与好坏的判断,越来越主动。然而,现在许多大学生们对外界的判断缺乏自己见解和主动,因为他们的学问都是外在的,是用来治理社会和事业的,不知道外在事物对自己的社会意义。因而,当主体我与外界环境发生冲突时,就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冲突,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世人皆浊,为我独清”,拒绝一切外界因素,凡事都固执己见,决不改变现有的自我,另一种就是“一切都是我的错”,要么凡事都躲避,要么绝对顺从。而现实中又不可能脱离环境,结果使自己陷入了无限的烦恼之中,最终把大好的时间都花在了对付自己的烦恼之上。特别是当前,各种信息高度发达,通过不同的渠道,呈现在大学生的面前,该如何选择这些社会化的外界信息内容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大学生对这些信息的判断失误,则很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影响并可能引导他们误入歧途。如2004年初发生的震惊全国的浙大学生凶杀公务员案,22岁的周一超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2003年1月,周一超报名参加嘉兴市秀洲区政府招收9名乡镇公务员的考试。笔试排名第三,面试后总成绩排名第五。4月未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周购买了菜刀和水果刀,来到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511办公室。他询问经办人干某后得知自己体检结果为“小三阳”,不合格,而另一位手指残疾考生则属合格类,认为别人动用了关系,录取不公平,一怒之下用水果刀将干某刺成重伤,并在激愤中将干某同办公室的张某刺死。结果,因造成一死一重伤的严重后果、杀人手段残忍及受害者并无过错,被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如果这位周同学能及时地调整自己对社会现象的错误认知和判断,进而通过自我控制等手段来宣泄自己由于错误判断而引起的不满情绪,则悲剧就可能不会发生。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活动的绩效
经过家庭、社会以及中小学教育,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已经完成了社会化的初步阶段,形成了一定的心理结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尽管不十分稳定,但却影响着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社会化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仿佛洗去了污泥,精神上焕然一新,有的学生面对社会阴暗面,却失去了健康成长的信心。大学生们上承中学时代非独立性的各种素质,下取社会对一个独立人的要求。所以,大学生必须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刻的心灵探索和反思,并努力改变原有的态度、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方式;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走出自己的心理世界,在社会生活中汲取养分,把社会、学校、家庭等外界的要求与个人的自我发展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如果大学生能够自如地控制和把握自己心理世界的进出,说明他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接纳的,也就是说,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往道路是通畅的,表明大学生对外在资源的利用是顺畅的。同时,大学生通过个体自我管理整合自己的身心,明确自己想做什么或已经做了什么,并分析自己想法和已做事情是否合理(合理的标准可能是前人的经验也可能是自己根据当前自己的身心状况和社会要求作出的结论性标准),如果是合理就会继续行动下去,如果不合理,就会修正自己已有观念和行为,使自己在下一次行动中更合理和更恰当,不仅增加了对个人的判断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个体的社会化活动效率。因此,不管外界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大学生的这种自我管理的意向,必然提高他们对社会化内容的选择率和内化率,进而促进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改造。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化的个性化发展
只有注意到个性的发展,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社会化。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社会化意欲使所有的人掌握和形成与该社会其他成员的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体系,但不可能把他们都塑造成完全一样的人,特别是随个体主体意识和个人力量的增强,社会的要求要实现一致性更不可能,因为在面对任何同一的要求时,个体都是带着自己主观意志去理解的。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共同遵循社会化目标和社会化行为,但对于统一的社会化目标和行为的实现,每一大学生都有自己主观的理解和不一样的实现途径和方法。这种主观的理解和不一样的途径方法本身就是大学生个性化的体现,但它们都是通过自我管理才得以展现的。当然自我管理自身也是大学生个体展示其个性的一个内容。面对同一的社会灌输(比如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校园环境和实践活动等),除了求同和继承的一面,还有求异和创新的一面,要求大学生激发自己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发挥自我管理的作用,加速对相同的社会灌输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在被动中实现对社会化要求的再创造,完成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2]转引自陈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社会化教育[J].中国期刊网.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6.
[5]蒋秀明,潘永华.一流大学生培养工作新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122.
[6](美)彼得·德鲁克(屠端华译).动荡年代的管理[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2.
[7]王登峰,崔红.心理卫生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1.
[8](前苏联)鲁宾斯坦.存在与意识[M].北京:三联书店,1980,12.
[9]贾泽林.苏联当代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5-297.
[10]杨小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
作者简介:范孝楚(1974—),男,四川宜宾人,讲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自我管理。
【关键词】自我管理;大学生;社会化;作用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由一个不完全独立不完全成熟的社会人,向一个完全独立成熟的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期。因此,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大学四年是走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跨入社会后的成败。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在已有身心条件下,根据外界环境的状况,按照个人的身心特点,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设计等心理操作手段,在与外界的互动中,主动整合身心和所拥有的资源去适应社会和改造自我的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自我管理作为人主体性和能动性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社会适应效果和活动绩效以及个人的身心健康,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客观需要
苏联安德列耶娃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曾有个阐述:“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它包括个体加入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的途径,接受社会影响、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它是个体对社会联系系统积极再生产的过程,它是个体积极活动和积极进入社会环境的结果。”[2]简言之,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既是一个“社会学习者”又是一个“社会参与者”。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们的头脑,一定要转变成他们的愿望和动力,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3]因此社会、学校等外在环境提供的诱因或刺激,如果不能转变成个体的愿望和动力,它们就只能是摆设,无论多么完美,对于个体都毫无意义。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才进一步认为:“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4]社会化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内在“参与”,社会化达到内化程度的途径,正是在利用心理活动的内在机制。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社会化的作用,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让学生从内心体会自己“周围世界中那些合乎人性的东西”,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行为,单纯地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和改革教育来解决大学生存在的社会化问题是有所欠缺的。这是因为“个体的行为都是通过个体的自我动机,经过自我选择而付诸实现的,如果没有自主管理意识、自主评价和自主控制等因素的作用,即没有自我管理的作用,那么任何外在因素的作用都难以奏效;而且,自我管理要求自己要善于把他人的意见、观点,把社会的希望转化为自己内在动力,自己鼓励自己向目标奋进。”[5]然而,自我管理的基本前提是个体必须具备全面、正确和清醒认识自己的能力,即“在能够成功地进行管理之前,人们必须确切地知道自己正在管理什么。”[6]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基本管理能力的具备,是大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的基础。
从中学到大学,随着身体的成熟和知识的增多,个人力量得到空前增强,大学生对理想、价值观等方面开始进行独立的“个性”思考。自我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和独立,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概念。同时,相对大学之前,在大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基本上是由自己决定的,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只是辅助性的”,[7]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明显减小。他们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一方面把以前的经验、知识、规范进行整合并进行各种梳理、变换,另一方面他们又观察、评价、监督、控制这种变换。自身和外在条件的变化使大学生自己“现象内部本性越来越复杂,主体的内部条件在现象的内部本性中所占的比重较外部条件也越来越大。”[8]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全面形成,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其身心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这时“人的主观世界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客观事件和过程的社会决定性作用中的必要环节”。[9]从而使主体性和能动性的集中体现者——大学生自我管理成为了影响其社会化发展关键因素。
二、自我管理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体现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分析判断社会化内容的能力
个体社会化发展程度受个人所处的社会、教育、家庭等环境因素和个体身心因素的制约,尽管个体身心因素是社会化发展的内在条件,但外界的因素也一直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并且外界环境因素通过对个体的社会化影响,使个体形成一定的身心素质,随个体主体能力增强,这种素质在社会化过程中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大学校园的开放性,使得当前我国“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洪流,可以“溶解”掉青年学生思想中的‘污垢’,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暗流,也可能会‘溶解’掉青年学生思想中的“精华”。[10]因此,提高大学生对外界环境因素的自我判断能力,对于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良性发展是至关重要。
自我管理依赖于对自己的有效评价和对自己知识技能的运用,依靠人的自我控制,在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自己和对外界环境的认知,选择及控制能力。自我管理在帮助个体充分发掘自己潜能的同时,增强了个体力量,个体便会认为自己是他们命运的控制力量,从而对外界环境影响的大小与好坏的判断,越来越主动。然而,现在许多大学生们对外界的判断缺乏自己见解和主动,因为他们的学问都是外在的,是用来治理社会和事业的,不知道外在事物对自己的社会意义。因而,当主体我与外界环境发生冲突时,就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冲突,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世人皆浊,为我独清”,拒绝一切外界因素,凡事都固执己见,决不改变现有的自我,另一种就是“一切都是我的错”,要么凡事都躲避,要么绝对顺从。而现实中又不可能脱离环境,结果使自己陷入了无限的烦恼之中,最终把大好的时间都花在了对付自己的烦恼之上。特别是当前,各种信息高度发达,通过不同的渠道,呈现在大学生的面前,该如何选择这些社会化的外界信息内容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大学生对这些信息的判断失误,则很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影响并可能引导他们误入歧途。如2004年初发生的震惊全国的浙大学生凶杀公务员案,22岁的周一超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2003年1月,周一超报名参加嘉兴市秀洲区政府招收9名乡镇公务员的考试。笔试排名第三,面试后总成绩排名第五。4月未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周购买了菜刀和水果刀,来到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511办公室。他询问经办人干某后得知自己体检结果为“小三阳”,不合格,而另一位手指残疾考生则属合格类,认为别人动用了关系,录取不公平,一怒之下用水果刀将干某刺成重伤,并在激愤中将干某同办公室的张某刺死。结果,因造成一死一重伤的严重后果、杀人手段残忍及受害者并无过错,被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如果这位周同学能及时地调整自己对社会现象的错误认知和判断,进而通过自我控制等手段来宣泄自己由于错误判断而引起的不满情绪,则悲剧就可能不会发生。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活动的绩效
经过家庭、社会以及中小学教育,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已经完成了社会化的初步阶段,形成了一定的心理结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尽管不十分稳定,但却影响着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社会化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仿佛洗去了污泥,精神上焕然一新,有的学生面对社会阴暗面,却失去了健康成长的信心。大学生们上承中学时代非独立性的各种素质,下取社会对一个独立人的要求。所以,大学生必须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刻的心灵探索和反思,并努力改变原有的态度、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方式;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走出自己的心理世界,在社会生活中汲取养分,把社会、学校、家庭等外界的要求与个人的自我发展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如果大学生能够自如地控制和把握自己心理世界的进出,说明他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接纳的,也就是说,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往道路是通畅的,表明大学生对外在资源的利用是顺畅的。同时,大学生通过个体自我管理整合自己的身心,明确自己想做什么或已经做了什么,并分析自己想法和已做事情是否合理(合理的标准可能是前人的经验也可能是自己根据当前自己的身心状况和社会要求作出的结论性标准),如果是合理就会继续行动下去,如果不合理,就会修正自己已有观念和行为,使自己在下一次行动中更合理和更恰当,不仅增加了对个人的判断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个体的社会化活动效率。因此,不管外界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大学生的这种自我管理的意向,必然提高他们对社会化内容的选择率和内化率,进而促进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改造。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化的个性化发展
只有注意到个性的发展,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社会化。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社会化意欲使所有的人掌握和形成与该社会其他成员的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体系,但不可能把他们都塑造成完全一样的人,特别是随个体主体意识和个人力量的增强,社会的要求要实现一致性更不可能,因为在面对任何同一的要求时,个体都是带着自己主观意志去理解的。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共同遵循社会化目标和社会化行为,但对于统一的社会化目标和行为的实现,每一大学生都有自己主观的理解和不一样的实现途径和方法。这种主观的理解和不一样的途径方法本身就是大学生个性化的体现,但它们都是通过自我管理才得以展现的。当然自我管理自身也是大学生个体展示其个性的一个内容。面对同一的社会灌输(比如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校园环境和实践活动等),除了求同和继承的一面,还有求异和创新的一面,要求大学生激发自己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发挥自我管理的作用,加速对相同的社会灌输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在被动中实现对社会化要求的再创造,完成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2]转引自陈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社会化教育[J].中国期刊网.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6.
[5]蒋秀明,潘永华.一流大学生培养工作新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122.
[6](美)彼得·德鲁克(屠端华译).动荡年代的管理[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2.
[7]王登峰,崔红.心理卫生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1.
[8](前苏联)鲁宾斯坦.存在与意识[M].北京:三联书店,1980,12.
[9]贾泽林.苏联当代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5-297.
[10]杨小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
作者简介:范孝楚(1974—),男,四川宜宾人,讲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