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读得好。可以深切地表达出课外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以上均道出了阅读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确实,学生把字、词、句、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是证明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而把文章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学生能读得人情如境的语文课堂,才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保底工程”,必须人人做到。甚至在朗读时,把逗号、句号的区别也要读出来。语文教材中选人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不朗读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就不能把赏心悦目的阅读教学呈现给学生。为此,我认为,阅读教学必须做到“读”占鳌头,以读取胜。
一、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就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的朗读,达不到朗读的要求。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读等。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教学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可教给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读的方法,如齐读、分组读、个人读、朗读、默读和轻声读等多种形式,有分有合,有动有静,熟读精思,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如教学《秋天》一文,朗读前,教师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课件: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在田野里耕地的黄牛,活泼可爱的小鹿,并把这些动物制成动画,然后让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想象这三种小动物此时的心情,再指导学生朗读,效果很好。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读小鸟的话时用又尖又细的声音,而小牛说话时声音粗中带沙,读小鹿说的话时,把小鹿那种蹦蹦跳跳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教师朗读示范,感染、影响学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必须作好示范。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范读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范例,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如《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影响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指导学生朗读,精选朗读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须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小雪花》中“小雪花飘呀飘呀”一句,教师可先让学生说说下雪时候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雪花飘落的表象,此时再趁热打铁问:“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雪花飘落的情景一样?”(要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柔和一点儿)如此,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这样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学生对重点段落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评价学生朗读。鼓励学生发挥潜能
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和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在教学中,教师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并且自己认真读正确,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鼓励。在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草原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草原呢!”第二个学生读得有进步了,我评价道:“我看到了草原美丽的小丘,欣赏到了草原美丽的蓝天。”在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在教学中,我经常用“你的声音很甜”、“你有播音员的素质”、“你是我们班的朗读之星”等作出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朗读自信,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朗读潜能,从而促使每位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取得进步。
语文课堂重在语感的培养,而语感的培养又离不开朗读。朗读既是语文课堂最简单,又是最复杂的实践活动。注重引领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从而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借助朗读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文本的思想启迪,享受语文的魅力,并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语感,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阅读课是失败的课,朗读必须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让我们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给朗读以方法上的指导,只有这样,朗读教学才有可能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读”占鳌头!
以上均道出了阅读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确实,学生把字、词、句、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是证明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而把文章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学生能读得人情如境的语文课堂,才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保底工程”,必须人人做到。甚至在朗读时,把逗号、句号的区别也要读出来。语文教材中选人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不朗读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就不能把赏心悦目的阅读教学呈现给学生。为此,我认为,阅读教学必须做到“读”占鳌头,以读取胜。
一、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就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的朗读,达不到朗读的要求。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读等。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教学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可教给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读的方法,如齐读、分组读、个人读、朗读、默读和轻声读等多种形式,有分有合,有动有静,熟读精思,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如教学《秋天》一文,朗读前,教师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课件: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在田野里耕地的黄牛,活泼可爱的小鹿,并把这些动物制成动画,然后让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想象这三种小动物此时的心情,再指导学生朗读,效果很好。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读小鸟的话时用又尖又细的声音,而小牛说话时声音粗中带沙,读小鹿说的话时,把小鹿那种蹦蹦跳跳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教师朗读示范,感染、影响学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必须作好示范。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范读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范例,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如《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影响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指导学生朗读,精选朗读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须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小雪花》中“小雪花飘呀飘呀”一句,教师可先让学生说说下雪时候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雪花飘落的表象,此时再趁热打铁问:“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雪花飘落的情景一样?”(要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柔和一点儿)如此,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这样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学生对重点段落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评价学生朗读。鼓励学生发挥潜能
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和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在教学中,教师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并且自己认真读正确,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鼓励。在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草原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草原呢!”第二个学生读得有进步了,我评价道:“我看到了草原美丽的小丘,欣赏到了草原美丽的蓝天。”在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在教学中,我经常用“你的声音很甜”、“你有播音员的素质”、“你是我们班的朗读之星”等作出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朗读自信,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朗读潜能,从而促使每位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取得进步。
语文课堂重在语感的培养,而语感的培养又离不开朗读。朗读既是语文课堂最简单,又是最复杂的实践活动。注重引领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从而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借助朗读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文本的思想启迪,享受语文的魅力,并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语感,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阅读课是失败的课,朗读必须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让我们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给朗读以方法上的指导,只有这样,朗读教学才有可能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读”占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