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特色乐器修造传承模式的新路径

来源 :歌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w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乐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材料运用和修造技艺直接影响民间音乐的呈现和发展走向。这就需要乐器制造者不断对乐器制作工艺进行科学总结和改良研发,加大对工艺流程和生产制作环节的关注与重视,从源头上保证对民间音乐的物态保存和技术更新。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所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培养” 是对国家《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践要求的回应和努力。本项目旨在对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进行专业培养,使其既能熟悉广西特色乐器制作的古法工艺,同时又具备对广西特色乐器进行合理改良等创新能力,满足广西民间音乐传承的需要,体现广西乐器的独特音响。
  [关键词]特色乐器;乐器制作;工艺振兴;国家艺术基金;民族乐器
   一、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现状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东连广东省,南临北部湾并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与云南省毗邻,东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贵州省,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是中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境内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其中壮族是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广西作为多民族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大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器乐文化独具地域特色,乐器制作取材丰富,制作巧妙,融进了八桂大地各民族人民对劳动、生活、爱情的深切情感。①素有“歌海”之称的广西,同时也是各民族民间乐器的博展之地。各民族能歌善舞,喜爱民间乐器,他们的生活中无论是民族节日和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民族乐器的演奏。据粗略统计,广西境内的民族乐器种类和数量之多,位居全国第二,12个世居民族共有乐器134种,有些乐器在全区流行,有些乐器仅在极小范围内或特定民族内部流传。例如侗笛,在广西内仅流传于三江县境内的侗族聚居区。而某些乐器因地缘关系已打破民族界限,如锣、钹、芦笙、芒筒、长号等在诸多民族间共有,芦笙早已成为苗、侗、瑶、水等民族共同使用的民族乐器。铜鼓是壮族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其制作工艺也日益成熟,既能满足作为工艺品的欣赏要求,又能满足作为乐器的演奏要求。马骨胡是壮族戏曲乐队中最出色的独奏乐器,常常与其他乐器配合使用,以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广西众多民族中,有一个与越南主体民族(越族)为同一属系的民族——京族。独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间竹制乐器,是目前在国外引起广泛重视的中国冷门少数民族民间乐器之一。在广西,各民族拥有的特色乐器数量不尽相同,数量较多的民族有壮族(19种),苗、瑶等族(各15种),吹打乐器多,拉弹乐器少。许多乐器经过改良和创新,已经成为广西极富代表性的特色乐器。像壮族的啵咧、京族的独弦琴、苗族的芦笙、侗族的侗笛等。天琴原来仅是壮族执仪者使用的仪式法器,经过多年的改良,现已成为流传海内外的演奏乐器。一些乐器的制作工艺相对较为成熟,改良和创新较多。例如铜鼓的制作就已经有定音铜鼓的出现。马山会鼓由原来的整木挖切衍生出了板木拼接的工艺。烟墩大鼓的制作也是如此。独弦琴由无拾音器的原生形态,到外接扩音器的次生形态,再到内置扩音器的再生形态,都是乐器改良的典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制作乐器的工艺技术也有了提高,特色乐器外观设计、器乐音色和演奏形式随之有所变化,乐器的音乐表现力和舞台感染力均有了大幅提升。
   二、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的瓶颈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主要在于原材料的紧缺和技术工人的培养。中国民族乐器制作工艺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广西特色乐器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技艺高超的演奏家的演奏,也离不开在背后不断对乐器进行改良的乐器制作者的精工细作。通常,在音乐欣赏中观众会把注意力放在音乐呈现方式、音乐的表现内容以及表演者身上,研究者大都关心的是曲谱、乐律、演奏家等,却鲜少提及乐器制作工艺和乐器制作师。乐器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既懂乐理又懂修造的高级应用型乐器制造行业技术人才,全面掌握技艺精髓的年轻传承者数量不多。在广西乐器制作面临着代表性传承人才大量缺失的问题,它严重的威胁着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技艺传承的连续性和长久性,甚至影响着广西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目前,从广西乐器制作者的从业现状看,许多特色乐器的制作技艺深藏在底层民间艺人手中,从业者男女比例严重不平衡,男性从业者占绝大部分,女性从业人员极少。普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年轻一代从事乐器制作行业的热情不高。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及制作群体的收入普遍偏低,这导致乐器制作人才大量的流失和改行,严重的威胁着民族乐器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乐器制作工艺传承人及乐器制作群体,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这种现状非常不利于民族乐器制作行业的持续发展。广西目前生存较好的乐器制作厂有广西环江韦氏铜鼓铸造厂、广西原生乐器制作厂两家。之前龙州尚有一家天琴乐器制作厂,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已改为木器厂。其他的乐器生产大多为小作坊式生产,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作为一种身体技艺,这些民间乐器制造工艺多是以师徒式和家族式技艺方式传承,但私传密授不利于技艺的普及和传播,也不利于外界对广西特色乐器进行技术创新和技能人才的培养。根据多年来广西乐器的跟踪调研,我们发现广西的乐器改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乐器制作师根据自己对乐器的理解在乐器制作材料、乐器发生系统、乐器的形制进行改良,使广西部分特色乐器音质、外形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改良后的乐器多数未能获得正确的专业的评价,同时乐器专利技术的申请和保护也未能得到关注。许多乐器制作大师创作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创作热情减少,传承信心不足。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的传承。
   三、广西特色乐器传承新路径探索
   数百年来,传统乐器手工技艺支撑着广大乡村民间自乐班和专业音乐、戏曲和曲艺等文艺团体的演出,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是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乐器制作技艺。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背景下,本项目主旨是培养一批适应当下民间音乐事业发展的器乐制作专业人才,对一批严格选拔出来的民族乐器制造师,民间音乐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乐器修造、管理、营销行业从业者,民間音乐爱好者等优秀人才进行集中培训,紧紧围绕音乐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拓展等培养目标,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民族乐器制作、维护保管、乐器调律、乐器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在民族乐器制作行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乐器工匠的社会地位,助推解决民间乐器制造人才缺乏的瓶颈问题,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理念下,不断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广西特色乐器,加大对广西特色乐器制作技艺进行持续有效的创新性探索,努力将特色乐器制作技艺与文化创意进行紧密结合,提高乐器的文化附加值。同时适时开展乐器制作的科学化数据分析、探讨民族乐器的新时代发展道路,通过乐器的制作与推广,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的深入开展。
   “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培养”项目,借助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的模式,在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上力求有效。参照专业院校乐器修造专业开设乐器修造、音乐理论、乐器材料等核心课程外,还针对项目的实际,开设广西文化、乐器博物馆、文化创意、专利申请等相关课程。聘请掌握工艺制作和乐器改良的工艺大师作为主教老师与通晓广西民族乐器制作和演奏的非遗传承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员讲授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及后期乐器制作的辅导。不同乐器的制作教师齐聚课堂,保证学员熟练的掌握乐器的制作及其改良的工艺,提升学员的乐器制作技艺,亦能让学员在与不同乐器制作师的交流切磋、思想碰撞中加深对广西特色乐器的制作技巧的总结以及艺术实践的价值认同。项目不局限于某一民族,将广西壮、瑶、苗、侗等多民族的特色乐器制作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作为主教老师集中授课,分享各自的乐器制作经验、技艺精髓和心得体会,将会极大促进各民族间乐器制作工艺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拓学员的视野,丰富学员的知识结构。同时邀请民族乐器工作坊的教师传授工作坊运营的理念和成效,让学员了解国内外民族乐器的传播、推广途径,增强学员学习的信心。
   “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培养”项目入选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填补了国家艺术基金乐器制作工艺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空白。我们期待通过项目的开展,为广西的乐器修造、改良搭建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向民间乐器制造大师学习,传承他们的手艺,聆听他们器与乐的呼吸,感悟他们“匠心造乐”的执着。我们期待广西特色乐器奏响八桂和音,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其他文献
[摘 要]舞台的立体空间是真实存在的,它的物理空间是有限的,但戏剧中通过舞台所展现的空间是无限的。在表现剧中无限的空间时,舞台灯光的符号化语言以再现空间、表现时间的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舞台艺术;符号化语言;舞台灯光   哲学家普洛丁认为“物体美主要是通过视觉来接受的”。视觉所接受的只不过是一连串的符号,视觉符号要通过观察者的社会经验、审美认知、价值倾向等要素,在大脑中进一步提
期刊
广西戏曲青年演员大赛(以下简称“广青赛”)已走过近30个年头,到今天已经是第七届了,当年的参赛演员现在也已经是指导老师了。“广青赛”这个摇篮式的摇船,没有摇到外婆桥,倒是摇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家一二级演员,中国文化部文华表演奖演员、梅花奖演员……在评委席上坐着的好几个广西评委当年都是“广青赛”的演员,这其中有酸甜苦辣、艰难困苦,也有星光灿烂、英雄无泪,更有勃然奋起、黯然离去……各自一番滋味,留给后人
期刊
[摘 要]少数民族民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日常生活娱乐中用以抒情达意的行为方式的载体,也是族群历史心性与记忆认同的有效符号表征。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开设的中国民歌概论教学课程为例,通过个体“主位”参与观察视域下的歌唱体验与教学实践,探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当代教学呈现及重要意义,对当下少数民族民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
期刊
以广西风景为主题的写生和创作是璨铭这些年一直溺爱的题材。身为广西人,自己绘画中的“南方情结”从未改变,家乡的一草一木不仅激发了他用画笔去表现秀丽美景的冲动,也成为其日后艺术创作的源动力。优美的山水风景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让广西这块地处西南边陲的山乡惹人着迷,古往今来也有不少大师钟情于把广西的美景描绘得如小家碧玉般秀气可人,可璨铭显得有些“粗鲁”,面对家乡的土地,他并不钟情于清新灵动的景致,而是酷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实地采风、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跳坡节中芦笙舞蹈文化元素进行研究与再创编。本研究主要建立在对芦笙舞的动作元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编,一方面在编排教学训练组合中实施,另一方面立足于原创舞蹈作品,旨在促进本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非遗”;舞蹈元素;再创编;分析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
期刊
编者按:  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未成年人接受和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由北海市文學艺术界联合会、北海市音乐家协会在北海市海城区第九小学挂牌成立了“疍家咸水歌传唱基地”。为此,北海市音乐家协会组织词曲作者创作和改编了一批民俗童谣,并在该校广泛传唱。本期特开辟专栏选发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期刊
[摘 要]2019年初国产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上映后,以唯美灵动的中国风画面和人物形象吸引了很多观众。但对动画电影来说,内容创意才是其灵魂所在。《白蛇:缘起》在内容上以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为蓝本,讲述了许仙与白娘子的前世爱情故事,大体上摆脱了旧瓶装旧酒毫无创新的做法,但仍旧存在剧情尴尬、内容衔接突兀的缺陷。针对白蛇系列影视剧,对《白蛇:缘起》讲述故事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分析,并与其
期刊
[摘 要]文化相对主义的视角使我们更加多元地去对待与认知他者(other)文化,甘美兰也因其独特的旋律性打击乐锣群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对甘美兰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看”的阶段,加之对甘美兰演奏中基于“地方性知识”进行即兴式演奏规则认知的缺失,使得甘美兰的即兴演奏看起来无迹可寻。通过笔者与Randy Geovani Putra两年的学习与实践合作发现,Embat模式与Patet模式的选择
期刊
[摘 要]舞蹈剧场中的空间布局是皮娜·鲍什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对《穆勒咖啡馆》的空间概念、空间格局与结构进行剖析,可以通过细化分析《穆勒咖啡馆》的空间结构了解皮娜·鲍什是如何打破传统舞台格局的,能对需要了解舞蹈剧场空间处理的学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穆勒咖啡馆》;舞蹈剧场;空间结构   皮娜·鲍什出生于德国,是著名的现代舞编导家。享有“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的称呼。她从小学习芭蕾舞,成年
期刊
拉網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