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乐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材料运用和修造技艺直接影响民间音乐的呈现和发展走向。这就需要乐器制造者不断对乐器制作工艺进行科学总结和改良研发,加大对工艺流程和生产制作环节的关注与重视,从源头上保证对民间音乐的物态保存和技术更新。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所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培养” 是对国家《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践要求的回应和努力。本项目旨在对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进行专业培养,使其既能熟悉广西特色乐器制作的古法工艺,同时又具备对广西特色乐器进行合理改良等创新能力,满足广西民间音乐传承的需要,体现广西乐器的独特音响。
[关键词]特色乐器;乐器制作;工艺振兴;国家艺术基金;民族乐器
一、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现状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东连广东省,南临北部湾并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与云南省毗邻,东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贵州省,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是中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境内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其中壮族是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广西作为多民族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大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器乐文化独具地域特色,乐器制作取材丰富,制作巧妙,融进了八桂大地各民族人民对劳动、生活、爱情的深切情感。①素有“歌海”之称的广西,同时也是各民族民间乐器的博展之地。各民族能歌善舞,喜爱民间乐器,他们的生活中无论是民族节日和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民族乐器的演奏。据粗略统计,广西境内的民族乐器种类和数量之多,位居全国第二,12个世居民族共有乐器134种,有些乐器在全区流行,有些乐器仅在极小范围内或特定民族内部流传。例如侗笛,在广西内仅流传于三江县境内的侗族聚居区。而某些乐器因地缘关系已打破民族界限,如锣、钹、芦笙、芒筒、长号等在诸多民族间共有,芦笙早已成为苗、侗、瑶、水等民族共同使用的民族乐器。铜鼓是壮族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其制作工艺也日益成熟,既能满足作为工艺品的欣赏要求,又能满足作为乐器的演奏要求。马骨胡是壮族戏曲乐队中最出色的独奏乐器,常常与其他乐器配合使用,以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广西众多民族中,有一个与越南主体民族(越族)为同一属系的民族——京族。独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间竹制乐器,是目前在国外引起广泛重视的中国冷门少数民族民间乐器之一。在广西,各民族拥有的特色乐器数量不尽相同,数量较多的民族有壮族(19种),苗、瑶等族(各15种),吹打乐器多,拉弹乐器少。许多乐器经过改良和创新,已经成为广西极富代表性的特色乐器。像壮族的啵咧、京族的独弦琴、苗族的芦笙、侗族的侗笛等。天琴原来仅是壮族执仪者使用的仪式法器,经过多年的改良,现已成为流传海内外的演奏乐器。一些乐器的制作工艺相对较为成熟,改良和创新较多。例如铜鼓的制作就已经有定音铜鼓的出现。马山会鼓由原来的整木挖切衍生出了板木拼接的工艺。烟墩大鼓的制作也是如此。独弦琴由无拾音器的原生形态,到外接扩音器的次生形态,再到内置扩音器的再生形态,都是乐器改良的典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制作乐器的工艺技术也有了提高,特色乐器外观设计、器乐音色和演奏形式随之有所变化,乐器的音乐表现力和舞台感染力均有了大幅提升。
二、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的瓶颈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主要在于原材料的紧缺和技术工人的培养。中国民族乐器制作工艺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广西特色乐器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技艺高超的演奏家的演奏,也离不开在背后不断对乐器进行改良的乐器制作者的精工细作。通常,在音乐欣赏中观众会把注意力放在音乐呈现方式、音乐的表现内容以及表演者身上,研究者大都关心的是曲谱、乐律、演奏家等,却鲜少提及乐器制作工艺和乐器制作师。乐器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既懂乐理又懂修造的高级应用型乐器制造行业技术人才,全面掌握技艺精髓的年轻传承者数量不多。在广西乐器制作面临着代表性传承人才大量缺失的问题,它严重的威胁着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技艺传承的连续性和长久性,甚至影响着广西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目前,从广西乐器制作者的从业现状看,许多特色乐器的制作技艺深藏在底层民间艺人手中,从业者男女比例严重不平衡,男性从业者占绝大部分,女性从业人员极少。普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年轻一代从事乐器制作行业的热情不高。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及制作群体的收入普遍偏低,这导致乐器制作人才大量的流失和改行,严重的威胁着民族乐器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乐器制作工艺传承人及乐器制作群体,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这种现状非常不利于民族乐器制作行业的持续发展。广西目前生存较好的乐器制作厂有广西环江韦氏铜鼓铸造厂、广西原生乐器制作厂两家。之前龙州尚有一家天琴乐器制作厂,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已改为木器厂。其他的乐器生产大多为小作坊式生产,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作为一种身体技艺,这些民间乐器制造工艺多是以师徒式和家族式技艺方式传承,但私传密授不利于技艺的普及和传播,也不利于外界对广西特色乐器进行技术创新和技能人才的培养。根据多年来广西乐器的跟踪调研,我们发现广西的乐器改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乐器制作师根据自己对乐器的理解在乐器制作材料、乐器发生系统、乐器的形制进行改良,使广西部分特色乐器音质、外形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改良后的乐器多数未能获得正确的专业的评价,同时乐器专利技术的申请和保护也未能得到关注。许多乐器制作大师创作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创作热情减少,传承信心不足。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的传承。
三、广西特色乐器传承新路径探索
数百年来,传统乐器手工技艺支撑着广大乡村民间自乐班和专业音乐、戏曲和曲艺等文艺团体的演出,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是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乐器制作技艺。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背景下,本项目主旨是培养一批适应当下民间音乐事业发展的器乐制作专业人才,对一批严格选拔出来的民族乐器制造师,民间音乐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乐器修造、管理、营销行业从业者,民間音乐爱好者等优秀人才进行集中培训,紧紧围绕音乐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拓展等培养目标,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民族乐器制作、维护保管、乐器调律、乐器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在民族乐器制作行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乐器工匠的社会地位,助推解决民间乐器制造人才缺乏的瓶颈问题,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理念下,不断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广西特色乐器,加大对广西特色乐器制作技艺进行持续有效的创新性探索,努力将特色乐器制作技艺与文化创意进行紧密结合,提高乐器的文化附加值。同时适时开展乐器制作的科学化数据分析、探讨民族乐器的新时代发展道路,通过乐器的制作与推广,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的深入开展。
“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培养”项目,借助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的模式,在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上力求有效。参照专业院校乐器修造专业开设乐器修造、音乐理论、乐器材料等核心课程外,还针对项目的实际,开设广西文化、乐器博物馆、文化创意、专利申请等相关课程。聘请掌握工艺制作和乐器改良的工艺大师作为主教老师与通晓广西民族乐器制作和演奏的非遗传承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员讲授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及后期乐器制作的辅导。不同乐器的制作教师齐聚课堂,保证学员熟练的掌握乐器的制作及其改良的工艺,提升学员的乐器制作技艺,亦能让学员在与不同乐器制作师的交流切磋、思想碰撞中加深对广西特色乐器的制作技巧的总结以及艺术实践的价值认同。项目不局限于某一民族,将广西壮、瑶、苗、侗等多民族的特色乐器制作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作为主教老师集中授课,分享各自的乐器制作经验、技艺精髓和心得体会,将会极大促进各民族间乐器制作工艺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拓学员的视野,丰富学员的知识结构。同时邀请民族乐器工作坊的教师传授工作坊运营的理念和成效,让学员了解国内外民族乐器的传播、推广途径,增强学员学习的信心。
“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培养”项目入选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填补了国家艺术基金乐器制作工艺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空白。我们期待通过项目的开展,为广西的乐器修造、改良搭建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向民间乐器制造大师学习,传承他们的手艺,聆听他们器与乐的呼吸,感悟他们“匠心造乐”的执着。我们期待广西特色乐器奏响八桂和音,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关键词]特色乐器;乐器制作;工艺振兴;国家艺术基金;民族乐器
一、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现状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东连广东省,南临北部湾并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与云南省毗邻,东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贵州省,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是中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境内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其中壮族是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广西作为多民族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大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器乐文化独具地域特色,乐器制作取材丰富,制作巧妙,融进了八桂大地各民族人民对劳动、生活、爱情的深切情感。①素有“歌海”之称的广西,同时也是各民族民间乐器的博展之地。各民族能歌善舞,喜爱民间乐器,他们的生活中无论是民族节日和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民族乐器的演奏。据粗略统计,广西境内的民族乐器种类和数量之多,位居全国第二,12个世居民族共有乐器134种,有些乐器在全区流行,有些乐器仅在极小范围内或特定民族内部流传。例如侗笛,在广西内仅流传于三江县境内的侗族聚居区。而某些乐器因地缘关系已打破民族界限,如锣、钹、芦笙、芒筒、长号等在诸多民族间共有,芦笙早已成为苗、侗、瑶、水等民族共同使用的民族乐器。铜鼓是壮族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其制作工艺也日益成熟,既能满足作为工艺品的欣赏要求,又能满足作为乐器的演奏要求。马骨胡是壮族戏曲乐队中最出色的独奏乐器,常常与其他乐器配合使用,以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广西众多民族中,有一个与越南主体民族(越族)为同一属系的民族——京族。独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间竹制乐器,是目前在国外引起广泛重视的中国冷门少数民族民间乐器之一。在广西,各民族拥有的特色乐器数量不尽相同,数量较多的民族有壮族(19种),苗、瑶等族(各15种),吹打乐器多,拉弹乐器少。许多乐器经过改良和创新,已经成为广西极富代表性的特色乐器。像壮族的啵咧、京族的独弦琴、苗族的芦笙、侗族的侗笛等。天琴原来仅是壮族执仪者使用的仪式法器,经过多年的改良,现已成为流传海内外的演奏乐器。一些乐器的制作工艺相对较为成熟,改良和创新较多。例如铜鼓的制作就已经有定音铜鼓的出现。马山会鼓由原来的整木挖切衍生出了板木拼接的工艺。烟墩大鼓的制作也是如此。独弦琴由无拾音器的原生形态,到外接扩音器的次生形态,再到内置扩音器的再生形态,都是乐器改良的典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制作乐器的工艺技术也有了提高,特色乐器外观设计、器乐音色和演奏形式随之有所变化,乐器的音乐表现力和舞台感染力均有了大幅提升。
二、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的瓶颈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主要在于原材料的紧缺和技术工人的培养。中国民族乐器制作工艺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广西特色乐器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技艺高超的演奏家的演奏,也离不开在背后不断对乐器进行改良的乐器制作者的精工细作。通常,在音乐欣赏中观众会把注意力放在音乐呈现方式、音乐的表现内容以及表演者身上,研究者大都关心的是曲谱、乐律、演奏家等,却鲜少提及乐器制作工艺和乐器制作师。乐器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既懂乐理又懂修造的高级应用型乐器制造行业技术人才,全面掌握技艺精髓的年轻传承者数量不多。在广西乐器制作面临着代表性传承人才大量缺失的问题,它严重的威胁着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技艺传承的连续性和长久性,甚至影响着广西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目前,从广西乐器制作者的从业现状看,许多特色乐器的制作技艺深藏在底层民间艺人手中,从业者男女比例严重不平衡,男性从业者占绝大部分,女性从业人员极少。普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年轻一代从事乐器制作行业的热情不高。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及制作群体的收入普遍偏低,这导致乐器制作人才大量的流失和改行,严重的威胁着民族乐器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乐器制作工艺传承人及乐器制作群体,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这种现状非常不利于民族乐器制作行业的持续发展。广西目前生存较好的乐器制作厂有广西环江韦氏铜鼓铸造厂、广西原生乐器制作厂两家。之前龙州尚有一家天琴乐器制作厂,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已改为木器厂。其他的乐器生产大多为小作坊式生产,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作为一种身体技艺,这些民间乐器制造工艺多是以师徒式和家族式技艺方式传承,但私传密授不利于技艺的普及和传播,也不利于外界对广西特色乐器进行技术创新和技能人才的培养。根据多年来广西乐器的跟踪调研,我们发现广西的乐器改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乐器制作师根据自己对乐器的理解在乐器制作材料、乐器发生系统、乐器的形制进行改良,使广西部分特色乐器音质、外形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改良后的乐器多数未能获得正确的专业的评价,同时乐器专利技术的申请和保护也未能得到关注。许多乐器制作大师创作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创作热情减少,传承信心不足。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的传承。
三、广西特色乐器传承新路径探索
数百年来,传统乐器手工技艺支撑着广大乡村民间自乐班和专业音乐、戏曲和曲艺等文艺团体的演出,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是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乐器制作技艺。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背景下,本项目主旨是培养一批适应当下民间音乐事业发展的器乐制作专业人才,对一批严格选拔出来的民族乐器制造师,民间音乐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乐器修造、管理、营销行业从业者,民間音乐爱好者等优秀人才进行集中培训,紧紧围绕音乐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拓展等培养目标,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民族乐器制作、维护保管、乐器调律、乐器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在民族乐器制作行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乐器工匠的社会地位,助推解决民间乐器制造人才缺乏的瓶颈问题,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理念下,不断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广西特色乐器,加大对广西特色乐器制作技艺进行持续有效的创新性探索,努力将特色乐器制作技艺与文化创意进行紧密结合,提高乐器的文化附加值。同时适时开展乐器制作的科学化数据分析、探讨民族乐器的新时代发展道路,通过乐器的制作与推广,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的深入开展。
“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培养”项目,借助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的模式,在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上力求有效。参照专业院校乐器修造专业开设乐器修造、音乐理论、乐器材料等核心课程外,还针对项目的实际,开设广西文化、乐器博物馆、文化创意、专利申请等相关课程。聘请掌握工艺制作和乐器改良的工艺大师作为主教老师与通晓广西民族乐器制作和演奏的非遗传承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员讲授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及后期乐器制作的辅导。不同乐器的制作教师齐聚课堂,保证学员熟练的掌握乐器的制作及其改良的工艺,提升学员的乐器制作技艺,亦能让学员在与不同乐器制作师的交流切磋、思想碰撞中加深对广西特色乐器的制作技巧的总结以及艺术实践的价值认同。项目不局限于某一民族,将广西壮、瑶、苗、侗等多民族的特色乐器制作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作为主教老师集中授课,分享各自的乐器制作经验、技艺精髓和心得体会,将会极大促进各民族间乐器制作工艺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拓学员的视野,丰富学员的知识结构。同时邀请民族乐器工作坊的教师传授工作坊运营的理念和成效,让学员了解国内外民族乐器的传播、推广途径,增强学员学习的信心。
“广西特色乐器制作工艺人才培养”项目入选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填补了国家艺术基金乐器制作工艺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空白。我们期待通过项目的开展,为广西的乐器修造、改良搭建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向民间乐器制造大师学习,传承他们的手艺,聆听他们器与乐的呼吸,感悟他们“匠心造乐”的执着。我们期待广西特色乐器奏响八桂和音,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