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le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在央视做主持人时,因为成了著名主持人,红得发紫,每到一个地方,立即就被一大群粉丝包围,又是呼叫,又是拍照,场面异常火爆。
  不知什么原因,他忽然离开央视,去了传媒大学,这时他连一个粉丝都没有了,无论走到哪里,来来往往的人不再瞅他一眼,更别说一大群人把他包围起来了。
  他感到困惑,为什么人们对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呢?他很快就想明白了,现在的他普通得跟平常人没啥两样,而從前的他呢,身上有闪闪发光的光环。
  原来,名利的光环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有了名利的光环,就会被众生仰慕;而一旦失去了名利的光环,就会被众人冷落和遗弃。
  这世界就是个名利场,只要你还有最后一口气,就要为名利而累。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村里的孩子总喜欢将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姑娘喊作姑姑。我也有一个姑姑,名叫小芳,就住在我家的西屋。  从外观看,三间土房房脊高大规整挺拔,一扇房门立中间,两侧窗户擦得锃明瓦亮。我家住东屋,芳姑姑家和宝叔家住西屋,芳姑姑家在北炕,宝叔家住南炕。两家,不,三家共用中间的灶房。灶房两侧共四个灶台,我家用东侧的两个灶台,西侧两个灶台一个宝叔家用,一个芳姑姑家用。自打被划作富农成分没收家产后,芳姑姑的父亲就上吊自
期刊
我家屋后,一篱野蔷薇长得格外茂盛,不到一年就成了一道让鸡鸭过不去,野狗进不来的篱笆,很得娘的欢心,娘每次浇菜时,总会留几勺肥水与它。  春天的头茬阳光,嫩生生地洒遍了村庄,娘去菜园子摘菜了。我忙找来耙松针的长柄耙子,勾了一根桃枝下来,一簇桃花扑在我的脸上,馥郁柔和,我贪心顿起,想要整个枝条。于是踮起脚尖,伸长胳膊,用尽力气,准备倾力折枝。  “四丫,在干什么?”娘的断喝,在身后响起。  我只好松了
期刊
有人说,少年的长成就如同北京的春天,是突然来到的,当你意识到他给你带来的惊异与喜悦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相伴而来的可怕的雾霾。  “忽如一夜春风来”,用这句诗来形容儿子成长的速度一点也不为过,儿子的思维、思想发展的速度让我应接不暇。昨天还是奶声奶气向你报告一切的儿子,今天他就对你的看法有了质疑,甚至不屑;昨天还稚气满满的脸蛋,今天一回头你就看见了一个嘴角略带细细的绒毛大小伙子。才刚刚十四岁,他的身高
期刊
起初,你只是人家的儿子。  你不管地里的五谷杂粮,不操心秋天的收成。你只埋头在你的书本里,沉思苦读,然后年年捧回年级第一名的奖状给父母看。父母把奖状贴在草房里的土坯墙上,眉开眼笑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像看整个庄稼地里长得最高、最茁壮的那株苞米。你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在背起简陋但整洁的行李包远行的那一天,父亲沿着庄稼地间湿漉漉的小路一直把你送到了河的那一边。而母亲那时候腰已经有些驼了,她就站在自己家
期刊
生活在深圳路,就不能不想起特色的美食。  早晨,天还没亮,各种包子早餐铺刚开始拉闸开门,那个甩胳膊的老伯就会准时从他们门前经过,他冬春寒暑几乎都是光着膀子,沿着有白千层的路边走。他会在李三包子铺前的白千层树上挨着树干依靠摩擦,似乎那树皮就是他自己的皮。因为常年的摩擦,白千层变成了光溜的白里泛黄。也不用打招呼,包子铺的老板只要看见他摩擦树皮,包子和豆浆就准备好了。  “黄叔,你慢走!”包子铺甩出一句
期刊
朗朗晴空,屹立在阳光下祁连山第二大主峰素珠链,洁白的冰川真如仙女颈项上的珠宝玉链。这冰川雪峰也是山南沃野千里的酒泉绿洲的生命之源。沿着山脚下,有着三个乡镇。依水系划分,被称作洪水片,洪水是一条河的名称。  每当在城市里觉得喧闹与烦闷时,常去祁连山下,在大山宁静广阔的胸怀里,仰望雪山,顶礼膜拜,从雪山顶上吹来的有点儿冰冷的风,总能让人发晕的头脑再次清新。祁连山是我疗伤与栖息的地方。因河西充足的光照,
期刊
我是从小跟祖母长大的。  祖母个子不高,面容从来都是温暖而和善的,眼睛不大,但总是闪着光亮。像民国时出生的妇女一样,她裹着小脚,黑裤,打着裹腿,就是用一块黑布在裤脚上方缠裹起来,以利于保暖。蓝色大襟儿上衣,在腋下扣盘扣。她不识字,没文化,哺育了六个子女,仅工作了很短很短的一段时间,是在街道居委会当调解主任,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徐州本地家庭妇女。  我姑父是徐州某大局局长,家里条件好,祖母晚年有几年曾
期刊
翻过一座山,再翻过一座山,翻过无数座山,是不是就可以看到大海?  小时候,我经常呆呆地望着门前的大山这样想。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对大海的向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可那时候,我连县城都没去过,怎么知道大海在哪里?村里的老人也从来没见过大海,但他们会用异常肯定的语气说:“大海,当然在很远的地方,当然是很美的,精卫鸟能飞到。”  听到这句话时,我就会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天尽头,不动声色地想,长大后一定要去一次
期刊
小村出酒鬼。  村口沿公路排列着几家小店。小店一律有个酒缸子,缸里装的是土蒸米酒。在乡下,矿泉水和饮料喝完了瓶子是不丢的,早晚看到有拿了这些空瓶子的,那便是酒鬼打酒来了。这些酒鬼一律黑瘦,小眼瞇缝,想睁却睁不开,一副没睡醒的样子。一斤酒两块二,小瓶子打满三块,大瓶子打满五块。小瓶子要天天打,大瓶子三天打两回。打酒也是一桩开心事,想着回家去了,满了酒碗,嗞——的一声,一口酒下肚,那滋味,爽啊!写到这
期刊
常言道,长兄如父。而我要说,大姐如母。  我家姐弟五人,我排行老二,大姐比我长六岁。因为长六岁,她和她的同龄人一样,小学时赶上“文化大革命”;中学时下厂锻炼,肚子里没喝过多少墨水。毕业后上山下乡,在桓仁拐磨子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三年,后来由于家庭比较困难,抽调本溪矿务局上班。她上班时,父亲已病,退休在家。大姐在井下看皮帶,挣的钱除零用外,其余全交给父亲,和父亲共同支撑这个家。而父亲卧床三年间,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