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短札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箴·颜伯焘·口号
  
  田耕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以上三十六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箴。据考证,此箴言历经明永乐间理学大师曹端和天顺年间清官年富的创作,最终确定下来,现存西安碑林的“官箴”碑,是道光四年(一八二四)时任陕西延绥道台的颜伯焘倡议刻制的。
  我一直以为,颜伯焘是一位真正的清官。但是,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让我们认识了历史上真实的颜伯焘。
  在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的记述中,有较大篇幅涉及到颜伯焘。这年三月,这位被撤职的前闽浙总督返乡时途经漳州城,张集馨时任福建汀漳龙道道台,漳州城属于张的辖区。“至初一日,即有杠夫过境,每日总在六七百名。至初十日,余(即张集馨)迎至十里东郊,随帅(指颜伯焘)兵役、抬夫、家属、舆马仆从几三千名,分住考院及各歇店安顿,酒席上下共用四百余桌”。后因天气原因,颜伯焘连住五日,该县仅招待费就花掉上万两银子,以致县令叫苦不迭,称“县中供应实不能支,必求设法促之起行,方使县中息肩”。颜总督终于在五日后起程了。但是下一站是哪个县呢,到颜总督的老家广东连平,中间到底还有多少站呢?
  据说,颜伯焘倡议刻制的“官箴”碑给现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为这篇官箴道出了百姓的期望。但是,箴言不是装潢门面自我标榜的,是需要用心去铭记、去实践的。官箴尤其如此!
  
  宋人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
  
  赵献涛
  今年第四期《读书》有杨剑锋先生的《关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12页)一文,其中一处写道:“清人胡应麟《笤溪渔隐丛话》云……”其说有误。首先,胡应麟是明代万历时人而非清人;其次,杨文中的《笤溪渔隐丛话》应正确书写为《苕溪渔隐丛话》;最后,《苕溪渔隐丛话》的作者是宋代的胡仔而非明代的胡应麟。胡应麟著有《诗薮》、《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等。
  
  清华园里的悲剧英雄
  
  黄爱萍
  中国历来有“胜者为王败者寇”之说,为王为寇,固不是个人意志可以决定。而对“胜”者和“败”者的关注与评价,却历来是个耐人寻味的话题:生前享尽荣耀的“胜”者未必能在死后还保持美名;生前落寞无闻的“败”者也未必不会在死后声誉日隆。死生与毁誉的难题在清华园的“园子里”也是同样令人怅惘。
  曾昭奋先生对于清华园里的悲剧英雄,对于在园子里“不得志”的那一群,特别多一份关注与悲悯。他在《清华园随笔》里从梁思成写到朱自清,再从叶企孙写到钱伟长,尤其是一身正气,直言“犯上”的“钦定右派”黄万里,都在点点滴滴对清华往事的回忆与追述间展现出不为人知的一面。
  曾昭奋自己在“文革”中也被关进了“小黑屋”,但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折磨”,他更多的是为他人抱不平:叶企孙,这位培养出了钱伟长、钱三强、胡乔木、于光远、林家翘、朱光亚、周光召、李政道、杨振宁等等精英,取得了“神话般的成绩”的清华物理系创建者,竟在一九六八年因为学生熊大缜鸣冤而被捕入狱,一九七七年“带着(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不容争辩的结论在凄凉孤苦中逝世”。当代中国的传奇人物黄万里,一九五七年因反对建三门峡水库而获罪。在他的远见不幸成为现实,而他已经离开人世的今天,他的声音才渐渐响了起来。
  只会说真话的黄万里因为说真话,开始了他的人生悲剧。但他留在人间的真话,连同他那颗金子般的知识分子的良心,越来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其他文献
在西方科学史上,达尔文是个奇异的人物。  他的进化论不只掀起了生物学革命,西方人文传统都受到空前的冲击,衍生的问题至今仍无理想的答案。许多学者竭尽心力,苦思冥想,最后索性以抨击达尔文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院外的人为了达尔文说过什么、代表什么,更吵得不亦乐乎。受害最深的,大概是美国的联邦大法官。隔三差五,他们就要被迫表态:在国民教育中,《圣经·创世记》能不能与“进化论”平起平坐?  哪个伟大的科学家
期刊
“挽联”的尴尬    我所在的高校有两位教授相继去世,灵堂上少不了要写上几幅挽联,以寄哀思。然而就是这挽联,居然把文学院的一大帮教授和硕士博士们给难倒了,最后还是央浼一位早已退休的老先生,才算圆了面子。  也难怪,现在不管是博士、硕士,还是教授、博导,从小就没记诵过几篇律诗和骈文,通行的各种古代文学史一提到骈体文,就经常是充满了各样的贬抑批评之辞,各种文学作品选中,除了南北朝时期,选有几篇庾信的骈
期刊
中国经济威协论二○○一年,中国经济威胁论在日本流行一时,来势甚为凶猛,即所谓的“中国劳动力廉价”、“人民币汇率不正常”、“无法与这样的国家竞争”等。我认为这些说法类似于呻吟,对解决自己的问题毫无益处。  因此,我从二○○二年夏天开始写《中国崛起——日本该做些什么?》,此书二○○三年初在日本正式出版。这时,我做好了将受到很多人批评的心理准备。但是,自从该书出版以来,从未有人向该书或我发起抨击。回顾在
期刊
汪晖:非常欢迎各位专家来《读书》参加“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的讨论。《读书》过去发表过一些中医药方面的文章,讨论过农村医疗保健的问题,也刊登过从历史学和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医的文章。今天有这么多中医领域的专家来参加讨论,是一个非常好的讨论机会。  陆广莘:今天的题目出得非常好,因为存在着对中医药传统重新认识的问题。中医药的传统是什么?老实说,百年来它是被阉割和扭曲了的。举个例子。梁启超提的问题是,中医尽
期刊
历史著作的书写过程是历史学家与他所阅读的史实之间的互动过程。但是,这个学术过程在许多情况下因为国家的内政外交因素复杂化了。因此,历史教科书不仅可以反映当代史学家对于历史的认识,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政府对于社会有意识的引导。由一个国家修改历史教科书的举动,我们可以观察该国流行的社会思潮和变化的社会现实,甚至可以预期该国的政治社会走势。可以说,历史教科书问题,不仅事关过去,更事关未来。  进入二十一
期刊
人类和他的神    胡晴舫  据说,海啸发生之前,大部分动物已经本能地测知并纷纷逃走。当三十英尺高的海浪卷到岸边,许多人从没见过这么雄伟华丽的浪涛,竟好奇地奔向沙滩观赏。我们的斯里兰卡司机说,灾难发生时,人类只是让情况更加恶化。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早晨,我们曾计划搭乘火车前往斯里兰卡南方的海边城镇高乐。这列火车天天七点从首都科伦坡出发,紧贴着蔚蓝海岸线奔驰,每每到了涨潮时分,慵懒的海水爬过
期刊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走出困境,连年实现经济增长,人们对俄罗斯经济的评论和探讨又渐增多。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在于:如何评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俄罗斯的经济社会转型。也许,现在给这个问题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但是毕竟,俄罗斯的市场改革在叶利钦时代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一片混乱,与苏联解体前的俄罗斯相比,它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大约40%,降幅远远大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大危机,甚至不亚于第二次世界
期刊
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给人类提出的问题,即什么是人、人类如何在日益被客体化功能化的过程中作为主体而生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看重。中国的反帝运动构成了对帝国主义霸权的坚决抵制,但是对于人类被日渐非人化的过程,特别是那种把人作为技术主义效率主义之功能和工具这样一种客体化的过程,在中国则没有引起多大反抗。  这种错位的出现是否全是中国人的错可以另当别论,但中国人自己在承担着后果。
期刊
在我近期的阅读中,比较有收获的是两篇讨论儒家与“宗教”关系的论文,一是哈佛大学陈熙远博士的《儒家遭遇“宗教”》(Confucianism Encounters Religion,1999)。二是北京大学梅谦立(Thierry Meynard)博士的《现代性视域中的“宗教”——以梁漱溟为例》。  儒家与“宗教”的关系自二十世纪初就是一条争论不休的线索,近年更有升温的趋势,并几度吵吵嚷嚷,成为人们驻足
期刊
Self-help的另一种早期译本    《读书》二○○四年第十期刘晓峰先生《书名的漂流》一文,循序介绍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Self-help一书从一八五九年出版,然后经日本传入中国,直到一九九九年北京《自己拯救自己》一书的出版,其间几度更换译名的过程。其中谈及民国以前该书在中国的三种翻译本。顷读钱穆先生《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三联书店一九九八年),其中提到一书,似乎也是斯迈尔斯此书的中译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