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本文从翻译的角度通过四个方面分析了言语交际复杂的原因,以期达到使人们正确看待有翻译介入的言语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言语 语言 言语交际 复杂性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61年 出版后,他的一些有关语言符号的思想对世界语言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索绪尔把言语活动分成“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两部分。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共有的,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言语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它带有个人发音、用词、造句的特点。但是不管个人的特点如何不同,同一社团中的个人都可以互通,这是因为有语言的统一作用。尽管如此,我们不能误以为语言和言语是对立的关系,二者其实密切相关: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是言语的抽象,同时又是言语得以实现的保证。
本文中,作者将站在翻译的角度略窥一下言语交际的复杂性。
言语交际是一个涉及交际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包括说话者的话语选择和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言语活动中的“言语”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交际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言语交际再建立在翻译的基础之上,这种复杂的关系便可想而知了。翻译本质上是通过语言交流意义(或思想)的活动。莱迪说,深藏在有关意义、语言和交际的语言(英语)表述之后的是“通道隐喻”,它向我们暗示一个观念,即交际是通过语言传送或传递思想与感情的活动。
下面我们通过翻译中的四层关系来梳理一下言语交际的复杂性。
译者与言语主体。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每一位说话者都力图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想法,然而,正如Thibault所说,语言中的类别并非直接地、无中介地建立在物质世界的自然类别的基础上。现实生活中,说话人往往囿于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生活经历、言语交际的环境、言语受体的反应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与思想的偏差。译者自身也有类似的种种局限,首先,译者需要充分理解说话人的真正交际意图,避免曲解和误解的产生;其次,译者和说话人毕竟是不同环境下的主体,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仔细体会说话人的内涵、修养、用意、性格特征等,努力排除个人情感等因素,做到“忘我”,以求充分表达说话人的意图。
译者与言语受体。译者抓住说话人交际意图并用另一种语言对话语进行阐释,同时,为了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有时译者还需要考虑哪些言语不该译出,哪些言语(如文化习俗等)需要添加进去。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也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如语境、共有知识、心理状态等。由于与言语主体语言不通,此时听话者必须完全依靠译者的翻译言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适时反应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一旦译语出现漏译、误译现象或译者没有进行必要的加译,就会造成信息不全、言语主体意图的流失或听话者对言语主体的误解。更为严重者,听话者可能不会积极配合交际或因跟不上正在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节奏而心不在焉,同时也会给识别说话者的真正交际意图人为地造成困难。这些都会影响言语交际的进程和交际的质量,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
译者与言语主体发出的言语。西奥.赫尔曼指出,翻译实践不仅包括对外来文化内容的选择和输入,而且还同时(可以说是完全同时)包括把这种外来的文化内容转换过来的术语——文化接收方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把这些术语认为是自己的。的确,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碰到 “术语”。这些“术语”要么只对言语主体有意义——因为这是言语主体自己创造的,是其说话风格的一部分;要么只对言语主体及与其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意义;要么只对言语主体及与其共同从事相关专业的人有意义。此时,为了确保最大程度地保证翻译质量,译者必须现场请教言语主体或查阅相关专业词典,当然,如果能大概预计到交谈内容,提前准备也是非常必要的。
译者自身的素质。我们要从翻译看言语交际的复杂性离不开译者自身的素质。首先,译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不仅要有过硬的外语水平,还要具备熟练驾驭母语文字的能力。这两个条件缺任何一个,都会影响交际双方的交际效果。其次,译者需要努力涉猎跨学科、跨行业、跨文化的知识,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翻译过程中的尴尬。再次,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这不仅包括准确把握交际意图,切实体会交际语境,还包括译者对交际双方预设的了解。预设作为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一个变量,对说话者话语的选择和听话者的理解具有制约作用。如果译者能充分了解交际双方的预设知识,就能把握哪些言语该译,哪些言语不用译,继而做到有的放矢,使交际活动顺畅、简洁。
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是一个心理和生理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而在翻译介入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译者扮演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为了正确理解言语主体的意图,他必须根据言语,结合自身的认知语境,寻找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另一方面,为了准确地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他必须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以确保译语是言语主体意图的最佳再现。这种一主二仆的角色注定了有译者的言语交际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马壮寰.索绪尔语言理论要点评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Thibault,P.J.1997.Re-reading Saussure:The dynamics of signs in social lif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基金项目】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改革与发展专项“大学生英文报刊自主阅读能力之成效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15XYFG。
【关键词】言语 语言 言语交际 复杂性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61年 出版后,他的一些有关语言符号的思想对世界语言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索绪尔把言语活动分成“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两部分。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共有的,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言语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它带有个人发音、用词、造句的特点。但是不管个人的特点如何不同,同一社团中的个人都可以互通,这是因为有语言的统一作用。尽管如此,我们不能误以为语言和言语是对立的关系,二者其实密切相关: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是言语的抽象,同时又是言语得以实现的保证。
本文中,作者将站在翻译的角度略窥一下言语交际的复杂性。
言语交际是一个涉及交际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包括说话者的话语选择和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言语活动中的“言语”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交际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言语交际再建立在翻译的基础之上,这种复杂的关系便可想而知了。翻译本质上是通过语言交流意义(或思想)的活动。莱迪说,深藏在有关意义、语言和交际的语言(英语)表述之后的是“通道隐喻”,它向我们暗示一个观念,即交际是通过语言传送或传递思想与感情的活动。
下面我们通过翻译中的四层关系来梳理一下言语交际的复杂性。
译者与言语主体。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每一位说话者都力图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想法,然而,正如Thibault所说,语言中的类别并非直接地、无中介地建立在物质世界的自然类别的基础上。现实生活中,说话人往往囿于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生活经历、言语交际的环境、言语受体的反应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与思想的偏差。译者自身也有类似的种种局限,首先,译者需要充分理解说话人的真正交际意图,避免曲解和误解的产生;其次,译者和说话人毕竟是不同环境下的主体,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仔细体会说话人的内涵、修养、用意、性格特征等,努力排除个人情感等因素,做到“忘我”,以求充分表达说话人的意图。
译者与言语受体。译者抓住说话人交际意图并用另一种语言对话语进行阐释,同时,为了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有时译者还需要考虑哪些言语不该译出,哪些言语(如文化习俗等)需要添加进去。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也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如语境、共有知识、心理状态等。由于与言语主体语言不通,此时听话者必须完全依靠译者的翻译言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适时反应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一旦译语出现漏译、误译现象或译者没有进行必要的加译,就会造成信息不全、言语主体意图的流失或听话者对言语主体的误解。更为严重者,听话者可能不会积极配合交际或因跟不上正在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节奏而心不在焉,同时也会给识别说话者的真正交际意图人为地造成困难。这些都会影响言语交际的进程和交际的质量,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
译者与言语主体发出的言语。西奥.赫尔曼指出,翻译实践不仅包括对外来文化内容的选择和输入,而且还同时(可以说是完全同时)包括把这种外来的文化内容转换过来的术语——文化接收方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把这些术语认为是自己的。的确,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碰到 “术语”。这些“术语”要么只对言语主体有意义——因为这是言语主体自己创造的,是其说话风格的一部分;要么只对言语主体及与其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意义;要么只对言语主体及与其共同从事相关专业的人有意义。此时,为了确保最大程度地保证翻译质量,译者必须现场请教言语主体或查阅相关专业词典,当然,如果能大概预计到交谈内容,提前准备也是非常必要的。
译者自身的素质。我们要从翻译看言语交际的复杂性离不开译者自身的素质。首先,译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不仅要有过硬的外语水平,还要具备熟练驾驭母语文字的能力。这两个条件缺任何一个,都会影响交际双方的交际效果。其次,译者需要努力涉猎跨学科、跨行业、跨文化的知识,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翻译过程中的尴尬。再次,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这不仅包括准确把握交际意图,切实体会交际语境,还包括译者对交际双方预设的了解。预设作为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一个变量,对说话者话语的选择和听话者的理解具有制约作用。如果译者能充分了解交际双方的预设知识,就能把握哪些言语该译,哪些言语不用译,继而做到有的放矢,使交际活动顺畅、简洁。
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是一个心理和生理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而在翻译介入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译者扮演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为了正确理解言语主体的意图,他必须根据言语,结合自身的认知语境,寻找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另一方面,为了准确地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他必须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以确保译语是言语主体意图的最佳再现。这种一主二仆的角色注定了有译者的言语交际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马壮寰.索绪尔语言理论要点评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Thibault,P.J.1997.Re-reading Saussure:The dynamics of signs in social lif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基金项目】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改革与发展专项“大学生英文报刊自主阅读能力之成效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15XY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