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初中生道德法制观念的培养受到教育部门与社会的广泛重视。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固定、单一,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课程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充分体现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创新与改革,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道德与法制意识,促使他们的明辨是非能力与道德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初中教学; 道德法制观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284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法制教育的现状
经多位学者研究发现,在我国道德与法制教育课本中,出现的法治观念、公民精神、法治观念等方面等进行深化教学,需对教材内容进行法治相关的教学,来实现在基本的法律知识基础上,充分了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法律在个人、生活、集体中的重要作用,从法治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有54.2%的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程存在较大的生疏感,与教师法治只是教育水平存在明显不足、目标定位并精准、教学方法不佳、教育资源开发力度不大等原因导致的,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模式滞后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初中教师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就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课程教育效果。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诸多理论知识,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只关注教育目标的完成,没有切合学生实际来创新课程教学形式,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枯燥,直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削弱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忽视实践活动开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就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素养在学科实践中得到提升。但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没有借助学生身边的实际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使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活动脱离,学生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不匹配。为了保证学生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的共同提升,教师要关注学生校园生活的细节,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有关道德与法治的主题活动,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性的途径
(一)联系生活实际,增加课堂趣味
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更热衷于学习充满趣味性的课程知识,固定、单一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将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又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他们学习知识的效果。以“关爱他人”为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事例来传授理论知识,举出同学间帮助打扫卫生、帮助解决学习难题,以及学生帮助父母做饭、协助环卫工人推车等事例,使学生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对知识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教师要借助校园生活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校走廊边的经典道德事例、各个班级内的道德与法治主题墙报等,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要重视学生道德法制观念的宣传,组织“国旗下演讲”,引导学生聆听道德与法治模范的先进事例,培育其道德内涵与法制观念。
(二)整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参与度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其他学科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尝试将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形式融入课程教学实践,通过展示多样化的故事案例、图片及音频来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让学生投入具体化的情境學习,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与掌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导入一张有趣的图片或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随机抽取学生朗读故事内容,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整个课堂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资源,组织学生以角色演绎的方式来再现真实场景,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优势,设置课堂抢答环节,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幻灯片内容来回答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减少作业量的奖励,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参与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
(三)开展课外实践,培养道德素养
相比于理论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更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增进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长期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会降低其课业成绩。因此,教师要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同时,满足学生对提升实践能力的追求。开展活动前,教师要了解与关注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并积极与其沟通活动形式。在师生达成一致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明确实践活动的意义与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理论知识,使道德素养与法制观念更深入学生内心。在完成关于法律部分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搜集与知识相关的法律案例与相关条例,并开展“我是公正小法官”的活动,让各个小组结合所搜集的材料分享法律事例,展现其权威性、严肃性,让学生学法、懂法、用法,不断增强他们法律观念。在组织法制实践活动的同时,教师可将关注点转移到道德实践教育中,如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参加义工服务、走近革命先烈纪念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还可引导学生进入小区,给孤寡老人送温暖、清扫垃圾、清除小广告等。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初中生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积极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积极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师要通过将生活实际融入课程内容来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并借助信息技术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另外,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唐升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90.
[2]杨翠芬.初中道德与法制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J].科幻画报,2020(07):46.
[3]徐中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初中教学; 道德法制观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284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法制教育的现状
经多位学者研究发现,在我国道德与法制教育课本中,出现的法治观念、公民精神、法治观念等方面等进行深化教学,需对教材内容进行法治相关的教学,来实现在基本的法律知识基础上,充分了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法律在个人、生活、集体中的重要作用,从法治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有54.2%的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程存在较大的生疏感,与教师法治只是教育水平存在明显不足、目标定位并精准、教学方法不佳、教育资源开发力度不大等原因导致的,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模式滞后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初中教师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就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课程教育效果。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诸多理论知识,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只关注教育目标的完成,没有切合学生实际来创新课程教学形式,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枯燥,直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削弱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忽视实践活动开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就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素养在学科实践中得到提升。但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没有借助学生身边的实际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使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活动脱离,学生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不匹配。为了保证学生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的共同提升,教师要关注学生校园生活的细节,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有关道德与法治的主题活动,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性的途径
(一)联系生活实际,增加课堂趣味
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更热衷于学习充满趣味性的课程知识,固定、单一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将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又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他们学习知识的效果。以“关爱他人”为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事例来传授理论知识,举出同学间帮助打扫卫生、帮助解决学习难题,以及学生帮助父母做饭、协助环卫工人推车等事例,使学生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对知识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教师要借助校园生活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校走廊边的经典道德事例、各个班级内的道德与法治主题墙报等,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要重视学生道德法制观念的宣传,组织“国旗下演讲”,引导学生聆听道德与法治模范的先进事例,培育其道德内涵与法制观念。
(二)整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参与度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其他学科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尝试将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形式融入课程教学实践,通过展示多样化的故事案例、图片及音频来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让学生投入具体化的情境學习,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与掌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导入一张有趣的图片或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随机抽取学生朗读故事内容,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整个课堂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资源,组织学生以角色演绎的方式来再现真实场景,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优势,设置课堂抢答环节,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幻灯片内容来回答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减少作业量的奖励,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参与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
(三)开展课外实践,培养道德素养
相比于理论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更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增进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长期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会降低其课业成绩。因此,教师要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同时,满足学生对提升实践能力的追求。开展活动前,教师要了解与关注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并积极与其沟通活动形式。在师生达成一致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明确实践活动的意义与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理论知识,使道德素养与法制观念更深入学生内心。在完成关于法律部分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搜集与知识相关的法律案例与相关条例,并开展“我是公正小法官”的活动,让各个小组结合所搜集的材料分享法律事例,展现其权威性、严肃性,让学生学法、懂法、用法,不断增强他们法律观念。在组织法制实践活动的同时,教师可将关注点转移到道德实践教育中,如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参加义工服务、走近革命先烈纪念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还可引导学生进入小区,给孤寡老人送温暖、清扫垃圾、清除小广告等。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初中生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积极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积极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师要通过将生活实际融入课程内容来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并借助信息技术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另外,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唐升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90.
[2]杨翠芬.初中道德与法制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J].科幻画报,2020(07):46.
[3]徐中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