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文言散文教学中,通过“读品评”,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读”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品”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评”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文言散文 读 品 评
王荣生先生认为:“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是的,“教什么”要比“怎么教”重要。但是老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的落实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有句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目的地“罗马”就是教学内容,条条大路就是教学方法,可以因人而异。因此在教学内容确定了的情况下,我们也应选择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把语文课上得不是语文课的问题,如那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声、光、电设备等,只是将所采用的技术和手段停留在对学生视听所产生的强烈冲击上,没有使这些技术手段指向文本,指向实现语文运用的语文课堂。还有一些方法各异、形式不同的课堂,如模拟法庭等,看起来十分热闹的课堂,却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早已远离了语文之本。还有一些时候。虽然我们没有犯因哗众取宠而远离文本的错误,但设计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却忽略了教学内容指向的问题,如果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也会使语文课偏离语文之本。
这种形式,在文言教学中更为严重。最近20年来,“字词落实”的教法几乎占据了文言文教学领域的统治地位。这种教法强调把文章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译成现代文,那些不便于照直翻译的,就求助于语法。这使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成了翻译和语法的附属品。而苏教版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思想性、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每一篇课文的注解都很详细,有些老师还让学生划字词背注解。毫无疑问,这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而这种教法导致学生对学文言文产生厌倦情绪。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对苏教版的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上,这是我们一线老师需要反思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教学《项脊轩志》时的具体做法,试图探究一条合理的文言散文教学途径。
一、读一读,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
语文教学,从读开始。诵读的方式很多,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等等。在执教《项脊轩志》落实诵读这一环节。笔者这样尝试:
案例片段:幻灯片展示:
(1)无旬读朗读文中第一段写项脊轩环境的文字。
(2)本段写了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特点,着重表现了作者的哪种情感?试真情而诗意诵读第一节中你认为最精彩而让你感觉“多可喜”的文字。
(3)播放音乐,反复诵读,体会音律节奏意境之美。
文言文语言凝练古朴,典雅优美,富于韵律,适于诵读。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铿锵之声、音韵之美、节律之美。因为汉字声调之抑扬、重声韵之连绵、节奏之对称在文言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且通过反复的诵读,涵咏品味,不仅培养了语感。加深了对文言文的词义、句式、语法的理解。还会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这种自身体验比教师的循循善诱效果更好。诵读。并非为读而读,而是为情而读,为感而读,为悟而读。因此,诵读时指导学生把握文言文的内在节奏,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二、品一品,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
语言学家德·索绪尔说:“语言符号不是联系一个事物或一个名称,而是联系一个概念和一个听觉形象。”这个“听觉形象”不仅仅包含有理念上的内容,而且包含有感情上的内容,它所表达的比文字符号所能表达的要多得多。记得笔者教学《项脊轩志》时,为了启发学生珍爱亲情,我特意要求他们划出祖母关爱、刻骨铭心地期待自己的语句进行品读。为了感悟作者在细节描写中表现浓浓的母爱,我让学生找出这个细节描写。在学生找出了“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日:‘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袒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等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后,启发他们进行想象朗读——想象袒母说话时的眼神和说话时的动作,想象母亲在寒冷的深夜敲门的情景,特别注意“扣”这个动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重点语段和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祖母与母亲的话语和动作,从而品味祖母和母亲对我的爱以及回忆时作者的无限悲痛之情。这种将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与朗读指导、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在祖母、母亲的话语和动作中所蕴含着的令人动容的挚爱,因此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实践证明,在《项脊轩志》课堂教学中抓好品读,理解语句,以点带面,渗透了阅读方法,对于实现文本解读与情感教育目标有极大的帮助。
三、评一评。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语文课应该学什么?新课标的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则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学语文就是要学语言运用,这一点目前在语文教育界应该是已经达成共识的。王尚文先生在首届“新语文”尖峰论坛上大声疾呼:只要能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教学就是好的方法。评点就是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最好体现。当初拿到苏教版语文教材时,我是既赞叹又失落。赞叹的是现代文部分好多篇目都有“对话栏”,可以让学生对有感悟的地方进行评点。失落的是文言篇目都没有“对话栏”,而且让学生自由抒写的空白的地方也很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不足就忽视对文言评点能力的训练。在让学生评点前,教师应该先给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向,比如“语言”、“修辞”、“描写”、“情感”、“构思立意”、“写作方法”等角度,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评点。教学《项脊轩志》时,笔者是这样落实评点环节的:
案例片段(1):赏读评点第一段
师展示幻灯片:我喜欢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是因为__________。
案例片段(2):品读评点第三自然节,体味作者对母亲与祖母的深情回忆。
师:结合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或你认为最传神的文字,分组评点叙写祖母和母亲的相关内容。(提示:可以是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细节,也可以是描写人物的方法)
交流学生分组评点的成果。
整个过程中,笔者听到了看到了很多精彩的表述,不得不惊叹于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又怎么能不去挖掘,提升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呢?
然而,笔者觉得,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这要经历一个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旅程。这里,言语形式是语文学习的起点。也是终点,言语内容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扶手”,我们要达到言语形式的纯熟离不开它,但我们的语文学习却不能终究停留在那里。在阅读教学方面,不仅要理解文本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文本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个意义,而不是“那样”表达。
由上可知。读读、品品、评评应该是文言散文这一类文体的教学维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既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而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对学生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只有正确地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在认清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时,还要从语文的工具性人手,把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实质上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文言散文 读 品 评
王荣生先生认为:“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是的,“教什么”要比“怎么教”重要。但是老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的落实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有句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目的地“罗马”就是教学内容,条条大路就是教学方法,可以因人而异。因此在教学内容确定了的情况下,我们也应选择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把语文课上得不是语文课的问题,如那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声、光、电设备等,只是将所采用的技术和手段停留在对学生视听所产生的强烈冲击上,没有使这些技术手段指向文本,指向实现语文运用的语文课堂。还有一些方法各异、形式不同的课堂,如模拟法庭等,看起来十分热闹的课堂,却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早已远离了语文之本。还有一些时候。虽然我们没有犯因哗众取宠而远离文本的错误,但设计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却忽略了教学内容指向的问题,如果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也会使语文课偏离语文之本。
这种形式,在文言教学中更为严重。最近20年来,“字词落实”的教法几乎占据了文言文教学领域的统治地位。这种教法强调把文章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译成现代文,那些不便于照直翻译的,就求助于语法。这使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成了翻译和语法的附属品。而苏教版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思想性、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每一篇课文的注解都很详细,有些老师还让学生划字词背注解。毫无疑问,这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而这种教法导致学生对学文言文产生厌倦情绪。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对苏教版的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上,这是我们一线老师需要反思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教学《项脊轩志》时的具体做法,试图探究一条合理的文言散文教学途径。
一、读一读,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
语文教学,从读开始。诵读的方式很多,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等等。在执教《项脊轩志》落实诵读这一环节。笔者这样尝试:
案例片段:幻灯片展示:
(1)无旬读朗读文中第一段写项脊轩环境的文字。
(2)本段写了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特点,着重表现了作者的哪种情感?试真情而诗意诵读第一节中你认为最精彩而让你感觉“多可喜”的文字。
(3)播放音乐,反复诵读,体会音律节奏意境之美。
文言文语言凝练古朴,典雅优美,富于韵律,适于诵读。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铿锵之声、音韵之美、节律之美。因为汉字声调之抑扬、重声韵之连绵、节奏之对称在文言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且通过反复的诵读,涵咏品味,不仅培养了语感。加深了对文言文的词义、句式、语法的理解。还会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这种自身体验比教师的循循善诱效果更好。诵读。并非为读而读,而是为情而读,为感而读,为悟而读。因此,诵读时指导学生把握文言文的内在节奏,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二、品一品,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
语言学家德·索绪尔说:“语言符号不是联系一个事物或一个名称,而是联系一个概念和一个听觉形象。”这个“听觉形象”不仅仅包含有理念上的内容,而且包含有感情上的内容,它所表达的比文字符号所能表达的要多得多。记得笔者教学《项脊轩志》时,为了启发学生珍爱亲情,我特意要求他们划出祖母关爱、刻骨铭心地期待自己的语句进行品读。为了感悟作者在细节描写中表现浓浓的母爱,我让学生找出这个细节描写。在学生找出了“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日:‘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袒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等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后,启发他们进行想象朗读——想象袒母说话时的眼神和说话时的动作,想象母亲在寒冷的深夜敲门的情景,特别注意“扣”这个动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重点语段和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祖母与母亲的话语和动作,从而品味祖母和母亲对我的爱以及回忆时作者的无限悲痛之情。这种将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与朗读指导、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在祖母、母亲的话语和动作中所蕴含着的令人动容的挚爱,因此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实践证明,在《项脊轩志》课堂教学中抓好品读,理解语句,以点带面,渗透了阅读方法,对于实现文本解读与情感教育目标有极大的帮助。
三、评一评。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语文课应该学什么?新课标的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则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学语文就是要学语言运用,这一点目前在语文教育界应该是已经达成共识的。王尚文先生在首届“新语文”尖峰论坛上大声疾呼:只要能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教学就是好的方法。评点就是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最好体现。当初拿到苏教版语文教材时,我是既赞叹又失落。赞叹的是现代文部分好多篇目都有“对话栏”,可以让学生对有感悟的地方进行评点。失落的是文言篇目都没有“对话栏”,而且让学生自由抒写的空白的地方也很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不足就忽视对文言评点能力的训练。在让学生评点前,教师应该先给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向,比如“语言”、“修辞”、“描写”、“情感”、“构思立意”、“写作方法”等角度,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评点。教学《项脊轩志》时,笔者是这样落实评点环节的:
案例片段(1):赏读评点第一段
师展示幻灯片:我喜欢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是因为__________。
案例片段(2):品读评点第三自然节,体味作者对母亲与祖母的深情回忆。
师:结合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或你认为最传神的文字,分组评点叙写祖母和母亲的相关内容。(提示:可以是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细节,也可以是描写人物的方法)
交流学生分组评点的成果。
整个过程中,笔者听到了看到了很多精彩的表述,不得不惊叹于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又怎么能不去挖掘,提升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呢?
然而,笔者觉得,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这要经历一个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旅程。这里,言语形式是语文学习的起点。也是终点,言语内容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扶手”,我们要达到言语形式的纯熟离不开它,但我们的语文学习却不能终究停留在那里。在阅读教学方面,不仅要理解文本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文本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个意义,而不是“那样”表达。
由上可知。读读、品品、评评应该是文言散文这一类文体的教学维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既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而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对学生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只有正确地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在认清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时,还要从语文的工具性人手,把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实质上提高语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