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散文“读品评”有效教学初探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1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文言散文教学中,通过“读品评”,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读”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品”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评”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文言散文 读 品 评
  
  王荣生先生认为:“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是的,“教什么”要比“怎么教”重要。但是老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的落实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有句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目的地“罗马”就是教学内容,条条大路就是教学方法,可以因人而异。因此在教学内容确定了的情况下,我们也应选择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把语文课上得不是语文课的问题,如那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声、光、电设备等,只是将所采用的技术和手段停留在对学生视听所产生的强烈冲击上,没有使这些技术手段指向文本,指向实现语文运用的语文课堂。还有一些方法各异、形式不同的课堂,如模拟法庭等,看起来十分热闹的课堂,却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早已远离了语文之本。还有一些时候。虽然我们没有犯因哗众取宠而远离文本的错误,但设计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却忽略了教学内容指向的问题,如果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也会使语文课偏离语文之本。
  这种形式,在文言教学中更为严重。最近20年来,“字词落实”的教法几乎占据了文言文教学领域的统治地位。这种教法强调把文章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译成现代文,那些不便于照直翻译的,就求助于语法。这使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成了翻译和语法的附属品。而苏教版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思想性、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每一篇课文的注解都很详细,有些老师还让学生划字词背注解。毫无疑问,这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而这种教法导致学生对学文言文产生厌倦情绪。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对苏教版的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上,这是我们一线老师需要反思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教学《项脊轩志》时的具体做法,试图探究一条合理的文言散文教学途径。
  
  一、读一读,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
  
  语文教学,从读开始。诵读的方式很多,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等等。在执教《项脊轩志》落实诵读这一环节。笔者这样尝试:
  案例片段:幻灯片展示:
  (1)无旬读朗读文中第一段写项脊轩环境的文字。
  (2)本段写了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特点,着重表现了作者的哪种情感?试真情而诗意诵读第一节中你认为最精彩而让你感觉“多可喜”的文字。
  (3)播放音乐,反复诵读,体会音律节奏意境之美。
  文言文语言凝练古朴,典雅优美,富于韵律,适于诵读。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铿锵之声、音韵之美、节律之美。因为汉字声调之抑扬、重声韵之连绵、节奏之对称在文言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且通过反复的诵读,涵咏品味,不仅培养了语感。加深了对文言文的词义、句式、语法的理解。还会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这种自身体验比教师的循循善诱效果更好。诵读。并非为读而读,而是为情而读,为感而读,为悟而读。因此,诵读时指导学生把握文言文的内在节奏,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二、品一品,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
  
  语言学家德·索绪尔说:“语言符号不是联系一个事物或一个名称,而是联系一个概念和一个听觉形象。”这个“听觉形象”不仅仅包含有理念上的内容,而且包含有感情上的内容,它所表达的比文字符号所能表达的要多得多。记得笔者教学《项脊轩志》时,为了启发学生珍爱亲情,我特意要求他们划出祖母关爱、刻骨铭心地期待自己的语句进行品读。为了感悟作者在细节描写中表现浓浓的母爱,我让学生找出这个细节描写。在学生找出了“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日:‘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袒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等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后,启发他们进行想象朗读——想象袒母说话时的眼神和说话时的动作,想象母亲在寒冷的深夜敲门的情景,特别注意“扣”这个动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重点语段和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祖母与母亲的话语和动作,从而品味祖母和母亲对我的爱以及回忆时作者的无限悲痛之情。这种将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与朗读指导、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在祖母、母亲的话语和动作中所蕴含着的令人动容的挚爱,因此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实践证明,在《项脊轩志》课堂教学中抓好品读,理解语句,以点带面,渗透了阅读方法,对于实现文本解读与情感教育目标有极大的帮助。
  
  三、评一评。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语文课应该学什么?新课标的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则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学语文就是要学语言运用,这一点目前在语文教育界应该是已经达成共识的。王尚文先生在首届“新语文”尖峰论坛上大声疾呼:只要能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教学就是好的方法。评点就是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最好体现。当初拿到苏教版语文教材时,我是既赞叹又失落。赞叹的是现代文部分好多篇目都有“对话栏”,可以让学生对有感悟的地方进行评点。失落的是文言篇目都没有“对话栏”,而且让学生自由抒写的空白的地方也很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不足就忽视对文言评点能力的训练。在让学生评点前,教师应该先给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向,比如“语言”、“修辞”、“描写”、“情感”、“构思立意”、“写作方法”等角度,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评点。教学《项脊轩志》时,笔者是这样落实评点环节的:
  案例片段(1):赏读评点第一段
  师展示幻灯片:我喜欢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是因为__________。
  案例片段(2):品读评点第三自然节,体味作者对母亲与祖母的深情回忆。
  师:结合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或你认为最传神的文字,分组评点叙写祖母和母亲的相关内容。(提示:可以是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细节,也可以是描写人物的方法)
  交流学生分组评点的成果。
  整个过程中,笔者听到了看到了很多精彩的表述,不得不惊叹于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又怎么能不去挖掘,提升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呢?
  然而,笔者觉得,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这要经历一个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旅程。这里,言语形式是语文学习的起点。也是终点,言语内容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扶手”,我们要达到言语形式的纯熟离不开它,但我们的语文学习却不能终究停留在那里。在阅读教学方面,不仅要理解文本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文本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个意义,而不是“那样”表达。
  由上可知。读读、品品、评评应该是文言散文这一类文体的教学维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既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而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对学生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只有正确地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在认清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时,还要从语文的工具性人手,把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实质上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难文浅教”的探究:抓修饰语,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品“闲笔”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关注动词,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难文 修饰语 “闲笔”句 动词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一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文本、解读文本,从而使得我们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并巧妙地整合“三维目标”。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为数不少的所谓“难文”,这些文
《长相思》是高中选修课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推荐作品,所以重点放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我采用音乐式教学。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其实,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往往将其置于各项工作之首,并逐一落实。然而,此工作一直高耗低效,不尽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外,主要还得靠教师、靠再挖掘各学科中潜在的德育源泉并形成合力且施于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德育现状,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现状思考 语文课改 德育教育     近年来,
【摘要】本文将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从赋分、所考知识点、试题难度、解题方法等方面进行逐一评析,并对2008年江苏语文命题趋向进行全面分析,希望给广大师生的复习提供指导。  【关键词】江苏高考试卷;述评;命题;思考    一、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卷评述    综观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它总体上很好地体现了《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基础与能力的考查
[摘要]在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现之间,褒此贬彼抑或褒彼贬此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可传统、可现代、还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三种做法因文制宜却殊途同归,都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存在,都应努力获得学生语文能力的现实发展。  [关键词]教学观 传统 现代 预设 开放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人选首都师范大学霍秀全先生主编的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一书。在我们宁夏课改实验区,这本书被作
【摘 要】《荆轲刺秦王》中,司马迁热情讴歌了一种弱者的胜利。荆轲慷慨刺杀秦王,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道德和人格魅力,刺秦失败的悲歌,昭示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美学。  【关键词】司马迁 《荆轲刺秦王》 人格魅力 悲剧美学     读《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感觉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隐忍的压抑,又感觉自始至终被某种东西激荡着。再三品读,终于发现全文从叙写荆轲受人侮辱开始,到田光、樊於期先后为了
[摘要]中国古代历史名将李广的悲剧命运,一直是文史学界关注的话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归结为统治者的偏见、排挤。本文从李广自身的素质、修养存在的缺陷入手,分析论述了李广悲剧结局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李广 悲剧 命运    在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李广无疑是一个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一代名将为什么难以封侯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把根本的原因归结为封建统治者的偏
【摘要】充分利用课本扉页上的插图,既可以加深我们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可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治他们的情操。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把握内容。  【关键词】语文课本;插图欣赏    新课程改革推进了教育教学的重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教材多版本的出现使我们教学有了选择的余地,但综观不同版本的新教材虽不乏新奇、新颖之处,但我还是常常回忆起本次课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沈从文在《边城》里描写的湘西世界,剖析沈从文的写作动机,揭示出小说《边城》强烈的象征意义。笔者围绕小说《边城》所描写的环境、人物以及文字后面的隐喻,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小说《边城》的文化意义,即小说《边城》充满的幻灭感,不仅是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无可挽回的必然衰落,而且象征了沈从文追求重塑民族形象、重铸民族精神梦想的破灭;小说《边城》以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诗意终结,
【摘 要】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体现出其对语文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本文总结了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方法,供师生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信心 兴趣 教学方法  写作的能力是学生自由运用语言的水平体现,在中考中,写作占据着很大的分值,如若在写作上失分严重,那么可想而知,会拉下整个语文试卷的卷面分。然而,一部分的学生对写作产生了畏惧感,不知如何下笔。其实,将作文写好,并不是那么困难,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