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杨 政:统编本教材中的科普单元究竟怎么教呢?今天,我们研究小组的伙伴们将一起研讨。首先,我们来看统编本教材中科普文单元的教材编排。 李云勇:统编本教材中的 科普文单元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普,所以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科普文,即科学知识普及的实用文,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训练逻辑思维,培育科学精神。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試着解决”,这个单元是四年级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经济新常态和就业新形势,师范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笔者调查师范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发现一些师范生呈现如下特点:教师职业信念弱化、基层就业积极性不高、过于看重经济利益因素、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不足、就业心理矛盾复杂等,由此提出措施,以期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关键词: 师范生 就业价值取向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指其在择业过程中
摘 要: 打造“魅力阜师”是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全方位立体构思与宏阔建设的重大项目版块,也是学校转型升级情势下发展路径的集中体现。其内涵由五大板块组成:历史文化魅力、核心价值魅力、专业特色魅力、社会责任魅力和科研创新魅力。“魅力阜师”赋予每一个板块以相应的目标定位,并基于对学校现状的精准认知和中长期发展定位的集体构想,结合转型升级的大背景而谋划出魅力阜师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 转型升级 魅力阜师 建
教学思考 纵向梳理口语交际教材,在此之前涉及“辩论”这一交际活动相关的能力有: 1.倾听 2.应对 3.表达 4.交际素养 通过梳理教材,学生的起点和学情就能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辩论”这一交际命题中,需要考虑设定特定的主题情境;在构思阶段,帮助学生了解“辩论”的特定规则;在转换、执行阶段,通过语言实践环节的设计,落实、感受、尝试运用辩论的技巧。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建构输入“辩论”的初步
01 我找的人叫罗达讳。 童辛亚说,三十年前在那个北方小城,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什么东西都缺,像罗达讳这样整齐漂亮的小伙子也真是很少见。 罗达讳是南方人。他的父亲是个工人,工厂北迁的时候带着他从南方来到小城。父亲虽是手艺人,却很不愿自己的儿子将来也做粗活。罗达讳不负厚望,学习成绩很好,人也彬彬有礼,在学校里很受欢迎。 童辛亚第一次见他,是在学校的篮球场上。他和学校里的一群男生打球,学校的
作文教学向来被喻为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成效难显。初拿到课题“传统节日 传统文化”时,我就犯了难,“传统节日 传统文化”范围实在太广,有些离学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太远,从何入手呢?思来想去,我选择了以“元宵节做汤圆”这一习俗入手,写体验作文。因为做汤圆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低年级学生应该大部分都做过,有实实在在的体验。 接下来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磨课,在磨课中多番修改。一路下
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开启了新的征程,办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愿望的必然途径。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们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好教师,才能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名师工作室就是聚集好 教师、培养好教师的理想摇篮 之一。 成都市新都区“庄晓兰名师工作室”就是众多这样的摇篮之一。这个名师工作室在成都市学科带头人庄晓兰老师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基于导师制又具有鲜明个
记者:郝洁老师,您好!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研究工作,您坚持做了很多年。以实践经验为基础,您最近提出了自己的“本简语文”教学主张。在目前已经全面使用统编本教材的状态下,您提出这一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教学主张,其意义在哪里? 郝洁:谢谢您提出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来看待的。小学语文教材统编,并不意味着结束教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我的“本简语文”教学主张,面向的是语文教学层面。语文教育研究,依据王荣生
摘 要: 文章认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可以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能力本位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一、鹰潭市幼儿园调研现状 目前我市共有232所幼儿园(班),其中公办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226所。全市在园幼儿近3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仅达到52%。幼儿教师有2000余人,
一、识字教学问题透视 “人生聪明识字始。”早识字,早阅读,早启智。低年级教师深谙这一道理,非常重视识字教学。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对识字教学越来越不重视,甚至有省略的现象,于是乎现在的学生错别字连篇,说话表达不清,现状堪忧。 1.认识不足 透视一:教师甲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课文《黄山奇松》:“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生答:黄山奇松奇在哪儿?)“好的,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此话为颜渊感叹老师孔子——越是仰慕,越觉得无比崇高;越是钻研,越觉得坚实深厚。 于我而言,这名句也适合表达我对于永正老师的感激之情。 是“感激”,没有错。虽然于老师并不认识我,但他是我教育生涯的启蒙老师。 记得上师范时做语文教师的二姨给了我一本于老师的《教海漫记》,那是我看的第一本师范教材以外的教学类书籍。至今还记得《教海漫记》有四个篇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