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往事依稀,这里叙述的是半个世纪前一次令人难忘的统战活动。当年发生的事,不但新的一代难以知晓,就是较老的一辈也许知之不多。
回顾人类历史可以看到,国家的强盛,除了有优良的、巩固的内政以外,更需要广泛的密切的国际关系,也就是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10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以来,当时以苏联为首的东欧一些国家首先承认我国,并建立最高级别的大使级外交关系。但直至1957年,全世界百多个国家中,也只有28个和我国建交,当中包括: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越南民主共和国、印度、巴基斯坦、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斯里兰卡等,相对来说,比例仍然是小的。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敌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对中国采取封锁扼杀的策略,企图在外交上窒息中国,除了限制人员前往访问之外,更造谣中伤,极尽污蔑之能事。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热心人士为了助中国扩展外交局面,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决定在香港开展相关活动,以轻松愉快的聚餐形式联络各国友人,通过这种增进友谊的活动,使更多人对新中国有更多的了解。
马可勃罗会的组成
据知情者回忆,当时是由新华社香港分社作具体安排,由陈丕士(香港大律师、香港华人革新协会主席)、陈君葆(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香港华人革新协会副主席)、费彝民(香港大公报社社长)等出面组织、主持相关活动。这个活动自1956年4月开始酝酿,到1957年7月19日正式成立,其名称叫“马可勃罗午餐会”。
为何当时命名为“马可勃罗午餐会”呢?也许马可勃罗这个名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悉,也象征着中国与外国人民的友谊,因为他的确为中国与外界交流作过贡献。
马可勃罗(Marcopolo 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他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尼古拉勃罗和叔父玛窦勃罗都是威尼斯巨商,常在地中海一带进行商业活动。有一次尼古拉兄弟前往中国访问,遇上元世祖忽必烈并结成友好。尼古拉回威尼斯后,又带同马可勃罗再回到中国。那是 1271年,他们从威尼斯出发,渡过地中海,沿丝绸之路东进,途经土耳其、伊拉克、伊朗等国,越过泊米尔高原,再取道新疆、甘肃,经宁夏、陕北等地,历时数年,于1275年才到达元朝上都(今北京市)。此时马可勃罗年仅20岁左右,他聪明伶俐,很快学会蒙古话,深受忽必烈赏识,并委以朝廷要职,一任共17年。期间他以朝廷大员身份巡视过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并任扬州总督三年,还参与外交活动,又代表元朝政府出使过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因此,他不但熟悉中国,更熟悉亚洲各国的情况。
直至1292年,马可勃罗父子离开中国,从海上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返国,后因威尼斯与热那亚为争夺海上通道而爆发战争,马可勃罗当时也参加战斗,在战场上受伤被俘,在受囚禁期间,他请同狱的作家鲁恩蒂谦用法文记下了他20多年在各国的经历,其手抄本面世后就成为著名的《马可勃罗游记》,此书介绍了中国、中亚、西亚及南亚等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种种概况。它一面世,就成为当时闭塞世界一个巨大的放大镜和望远镜,大大震撼了著作界和出版界,并被誉为“世界第一奇书”。更有人评价说,它的出现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随着该书的出版,马可勃罗名声远播。《马可勃罗游记》不但令人开阔眼界,马可勃罗也成为外间与中国交流和友谊的象征性人物。
1957年7月19日,“马可勃罗午餐会”成立大会在香港告罗士打酒店举行,由陈丕士大律师担任主席,并由他首先讲了开场白。他说:现在到内地去的人,甚至到离香港很近的广州去的人,回来后被人称为“冒险家”。然而马可勃罗还是在英王爱德华一世时代到中国去的,他离开威尼斯的时候是1271年,他花了三年半功夫才到达北京,直至1295年才回国。但是经过七个世纪,到今天的1957年,到中国去的人还被称作“冒险”,这实在令人费解。他举出马可勃罗的一段话,说他在中国看到人们“从山上搬来一块块黑色的大石头,被用来当木头烧火”。当时欧洲还不知道用煤,可见他们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明显落在中国之后。因此,对中国当今的认识也不能盲目附和,应该实事求是地加以了解。更由此可见,人类文明的开拓,中华民族是有极大贡献的,隧人氏点燃了文明的火把,燃煤的发现和应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车轮。
在成立大会上,还由当年游历了中国大陆回来的玛嘉丽·辛格夫人报告北行观感,她和其它三位英国太太于1957年5月25日离开香港北上,他们乘火车经汉口抵达北京,在那里住了两个星期,然后从天津乘船返香港。辛格夫人除演讲外,还放了幻灯片,以增强观感。她介绍说:在中国旅行,不但费用便宜,而且社会安定,人民非常友善。
出席这次“马可勃罗午餐会”成立大会的约有40多人,除了组织和发起人陈丕士、陈君葆等以外,还有法国商务专员格里莫、港大中文系教授马鉴、南华早报总编辑格雷、魏盈德大律师、马禄臣医生、沙乐克大律师、黄雯医生、吴达表医生、香港商界知名人士叶若林、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外国友人伯拉格、克鲁彻、法国新闻社社长赖拉等中外知名人士。
陈君葆作“新广东之行”的报告
1957年8月16日,又假告罗士打酒店举行餐会,由陈君葆作“新广东之行”的报告。陈君葆叙述了他前往湛江地区观光时所见所闻的新事物和新气象。
陈君葆介绍说:“许多人一定已在报上看到关于在茂名建立起一处新的巨大石油中心的消息。这次我回去参观了已经开工生产的石油炼油厂。有一座象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那样高的炼油炉已经完成了,还有三百多座同样的炼油炉要建造起来。据探勘所得,油页岩的蕴藏地带绵延30里之广。”
陈君葆还介绍了水利建设,过去曾被人称之为“不毛之地”的湛江,就是因为缺水,水成了当地的老问题和大问题,没有水就谈不上有良好的耕作和收成,只能种一些干旱作物,加上风灾和水灾的袭击,农民生活很艰苦,但后来修建了水利,农民的生活也得到大大改善。 趣谈珍奇罕树——缅茄
陈君葆还谈到渔业生产的发展。最后他又介绍湛江一棵十分独特的树木——缅茄。
缅茄,乃一极稀有植物,传闻我国只在湛江高州有一棵,也是世界罕见物种。在植物分类上属苏木科阿芙豆属,是常绿乔木,其独特之处是豆状坚硬如石的核,可以雕塑成各种工艺品,但从未见发芽繁殖,所以显得十分稀罕珍贵。这棵缅茄的来历还流行一段神奇的传说:明代万历年间,神宗皇帝将原是缅甸贡品的珍贵缅茄核赐给近臣李邦直,李是高州人,告老还乡时带回给小儿作护身符携佩。一日,该茄核失落床下,寻遍不获,疑为女仆所窃,李家竟将她活活打死,不久该缅茄核在床底破土而出,长成独特大树,至今已历数百年。笔者亦曾亲往高州鉴江河畔欣赏过这一奇树,确是与众不同,独具一格。据闻,当年陶铸主政广东时,亦曾用缅茄核所制工艺品作珍贵礼物赠给外宾。陈君葆在参观此树时,也买了多颗,回港后分送给香港文化界的友好刘芃如、严庆澍、马季明、李子诵、罗孚、陈凡、金尧如、罗原觉等。
陈君葆在观看缅茄后还写了两首诗,句中亦印证上述相关传说:
茂名看缅茄树二首
高枝青夹雨清新,一树婆娑绿嫩匀。
买得子茄思寄远,眼前羞对折花人!
(自注:时余折得缅茄花一枝,携回作标本。缅茄花形如串,每朵分四瓣,其中一瓣略短而稍圆,上长出一红瓣略突出以复之如迭舌然。花须六七根。红瓣凋谢后,茎上留着一小颗粒,青色如豆形,疑即茄之初结成豆也。)
移植滇南重有名,流传故事泪思倾。
近闻已解能繁殖,聊寄江头片叶青。
陈君葆在餐会上生动而风趣的介绍,中外人士都津津聆听,深感兴趣。
1958年11月28日举行的“马可勃罗午餐会”,放映了收藏家杨慎德所藏的石湾陶瓷彩色影片,并由陈君葆作了介绍,以加深与会者印象,最后由英国皇室空军的Philips君代表致谢词,菲立普夫妇均出席了当日的餐会。
1959年2月27日的餐会,由陈君葆担任主席并致欢迎词,陈丕士演讲“人民公社”,最后由乌拉圭驻香港领事Naybug致谢词。1960年9月26日的餐会介绍了中国的茶艺,会上试饮了“功夫茶”,放映了描述广东英德种茶、制茶的电影。外国友人对此深感兴趣。1960年11月25日,又在告罗士打酒店举行餐会,此次主要介绍中国书画。与会者都被中国高超和独特的艺术深深感染。1961年5月26日,在“马可勃罗午餐会”上,陈君葆又作了《地下宫殿:定陵》的介绍,外国听众颇感新鲜。
随后,陈君葆又主持了十多次午餐会。
“马可勃罗午餐会”,从1957年成立开始,一直延续了20多年。由于陈丕士、陈君葆等发起人的不懈努力,又由于香港具有优良的交际环境,更由于马可勃罗会是一个文化色彩浓厚又轻松愉快的活动,因此深受各国人士的欢迎,出席的人数也不断上升,很多都是未与中国建交的外国领事级官员、商务专员及文化界、商界人士等等,开始只有四五十人,后期达到170多人,使整个餐会的餐厅坐得满满的。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围绕中国文化和当年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的。除了演讲以外,还配备幻灯、电影、图片等实物,力求与会者得到较为立体的印象。天长日久,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使新中国慢慢为人们所了解和熟悉,改变了一些人原有的印象。也正如陈丕士在餐会成立时所说的,有人视前往内地为“冒险的畏途”,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观察后,逐渐认识到那是欢乐的坦途。
“马可勃罗午餐会”可以说是在特殊环境下以特殊方式起着特殊交往作用的活动。随着我国国际声望日益提高,至1976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已达到113个,“马可勃罗午餐会”也圆满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回顾人类历史可以看到,国家的强盛,除了有优良的、巩固的内政以外,更需要广泛的密切的国际关系,也就是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10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以来,当时以苏联为首的东欧一些国家首先承认我国,并建立最高级别的大使级外交关系。但直至1957年,全世界百多个国家中,也只有28个和我国建交,当中包括: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越南民主共和国、印度、巴基斯坦、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斯里兰卡等,相对来说,比例仍然是小的。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敌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对中国采取封锁扼杀的策略,企图在外交上窒息中国,除了限制人员前往访问之外,更造谣中伤,极尽污蔑之能事。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热心人士为了助中国扩展外交局面,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决定在香港开展相关活动,以轻松愉快的聚餐形式联络各国友人,通过这种增进友谊的活动,使更多人对新中国有更多的了解。
马可勃罗会的组成
据知情者回忆,当时是由新华社香港分社作具体安排,由陈丕士(香港大律师、香港华人革新协会主席)、陈君葆(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香港华人革新协会副主席)、费彝民(香港大公报社社长)等出面组织、主持相关活动。这个活动自1956年4月开始酝酿,到1957年7月19日正式成立,其名称叫“马可勃罗午餐会”。
为何当时命名为“马可勃罗午餐会”呢?也许马可勃罗这个名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悉,也象征着中国与外国人民的友谊,因为他的确为中国与外界交流作过贡献。
马可勃罗(Marcopolo 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他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尼古拉勃罗和叔父玛窦勃罗都是威尼斯巨商,常在地中海一带进行商业活动。有一次尼古拉兄弟前往中国访问,遇上元世祖忽必烈并结成友好。尼古拉回威尼斯后,又带同马可勃罗再回到中国。那是 1271年,他们从威尼斯出发,渡过地中海,沿丝绸之路东进,途经土耳其、伊拉克、伊朗等国,越过泊米尔高原,再取道新疆、甘肃,经宁夏、陕北等地,历时数年,于1275年才到达元朝上都(今北京市)。此时马可勃罗年仅20岁左右,他聪明伶俐,很快学会蒙古话,深受忽必烈赏识,并委以朝廷要职,一任共17年。期间他以朝廷大员身份巡视过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并任扬州总督三年,还参与外交活动,又代表元朝政府出使过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因此,他不但熟悉中国,更熟悉亚洲各国的情况。
直至1292年,马可勃罗父子离开中国,从海上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返国,后因威尼斯与热那亚为争夺海上通道而爆发战争,马可勃罗当时也参加战斗,在战场上受伤被俘,在受囚禁期间,他请同狱的作家鲁恩蒂谦用法文记下了他20多年在各国的经历,其手抄本面世后就成为著名的《马可勃罗游记》,此书介绍了中国、中亚、西亚及南亚等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种种概况。它一面世,就成为当时闭塞世界一个巨大的放大镜和望远镜,大大震撼了著作界和出版界,并被誉为“世界第一奇书”。更有人评价说,它的出现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随着该书的出版,马可勃罗名声远播。《马可勃罗游记》不但令人开阔眼界,马可勃罗也成为外间与中国交流和友谊的象征性人物。
1957年7月19日,“马可勃罗午餐会”成立大会在香港告罗士打酒店举行,由陈丕士大律师担任主席,并由他首先讲了开场白。他说:现在到内地去的人,甚至到离香港很近的广州去的人,回来后被人称为“冒险家”。然而马可勃罗还是在英王爱德华一世时代到中国去的,他离开威尼斯的时候是1271年,他花了三年半功夫才到达北京,直至1295年才回国。但是经过七个世纪,到今天的1957年,到中国去的人还被称作“冒险”,这实在令人费解。他举出马可勃罗的一段话,说他在中国看到人们“从山上搬来一块块黑色的大石头,被用来当木头烧火”。当时欧洲还不知道用煤,可见他们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明显落在中国之后。因此,对中国当今的认识也不能盲目附和,应该实事求是地加以了解。更由此可见,人类文明的开拓,中华民族是有极大贡献的,隧人氏点燃了文明的火把,燃煤的发现和应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车轮。
在成立大会上,还由当年游历了中国大陆回来的玛嘉丽·辛格夫人报告北行观感,她和其它三位英国太太于1957年5月25日离开香港北上,他们乘火车经汉口抵达北京,在那里住了两个星期,然后从天津乘船返香港。辛格夫人除演讲外,还放了幻灯片,以增强观感。她介绍说:在中国旅行,不但费用便宜,而且社会安定,人民非常友善。
出席这次“马可勃罗午餐会”成立大会的约有40多人,除了组织和发起人陈丕士、陈君葆等以外,还有法国商务专员格里莫、港大中文系教授马鉴、南华早报总编辑格雷、魏盈德大律师、马禄臣医生、沙乐克大律师、黄雯医生、吴达表医生、香港商界知名人士叶若林、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外国友人伯拉格、克鲁彻、法国新闻社社长赖拉等中外知名人士。
陈君葆作“新广东之行”的报告
1957年8月16日,又假告罗士打酒店举行餐会,由陈君葆作“新广东之行”的报告。陈君葆叙述了他前往湛江地区观光时所见所闻的新事物和新气象。
陈君葆介绍说:“许多人一定已在报上看到关于在茂名建立起一处新的巨大石油中心的消息。这次我回去参观了已经开工生产的石油炼油厂。有一座象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那样高的炼油炉已经完成了,还有三百多座同样的炼油炉要建造起来。据探勘所得,油页岩的蕴藏地带绵延30里之广。”
陈君葆还介绍了水利建设,过去曾被人称之为“不毛之地”的湛江,就是因为缺水,水成了当地的老问题和大问题,没有水就谈不上有良好的耕作和收成,只能种一些干旱作物,加上风灾和水灾的袭击,农民生活很艰苦,但后来修建了水利,农民的生活也得到大大改善。 趣谈珍奇罕树——缅茄
陈君葆还谈到渔业生产的发展。最后他又介绍湛江一棵十分独特的树木——缅茄。
缅茄,乃一极稀有植物,传闻我国只在湛江高州有一棵,也是世界罕见物种。在植物分类上属苏木科阿芙豆属,是常绿乔木,其独特之处是豆状坚硬如石的核,可以雕塑成各种工艺品,但从未见发芽繁殖,所以显得十分稀罕珍贵。这棵缅茄的来历还流行一段神奇的传说:明代万历年间,神宗皇帝将原是缅甸贡品的珍贵缅茄核赐给近臣李邦直,李是高州人,告老还乡时带回给小儿作护身符携佩。一日,该茄核失落床下,寻遍不获,疑为女仆所窃,李家竟将她活活打死,不久该缅茄核在床底破土而出,长成独特大树,至今已历数百年。笔者亦曾亲往高州鉴江河畔欣赏过这一奇树,确是与众不同,独具一格。据闻,当年陶铸主政广东时,亦曾用缅茄核所制工艺品作珍贵礼物赠给外宾。陈君葆在参观此树时,也买了多颗,回港后分送给香港文化界的友好刘芃如、严庆澍、马季明、李子诵、罗孚、陈凡、金尧如、罗原觉等。
陈君葆在观看缅茄后还写了两首诗,句中亦印证上述相关传说:
茂名看缅茄树二首
高枝青夹雨清新,一树婆娑绿嫩匀。
买得子茄思寄远,眼前羞对折花人!
(自注:时余折得缅茄花一枝,携回作标本。缅茄花形如串,每朵分四瓣,其中一瓣略短而稍圆,上长出一红瓣略突出以复之如迭舌然。花须六七根。红瓣凋谢后,茎上留着一小颗粒,青色如豆形,疑即茄之初结成豆也。)
移植滇南重有名,流传故事泪思倾。
近闻已解能繁殖,聊寄江头片叶青。
陈君葆在餐会上生动而风趣的介绍,中外人士都津津聆听,深感兴趣。
1958年11月28日举行的“马可勃罗午餐会”,放映了收藏家杨慎德所藏的石湾陶瓷彩色影片,并由陈君葆作了介绍,以加深与会者印象,最后由英国皇室空军的Philips君代表致谢词,菲立普夫妇均出席了当日的餐会。
1959年2月27日的餐会,由陈君葆担任主席并致欢迎词,陈丕士演讲“人民公社”,最后由乌拉圭驻香港领事Naybug致谢词。1960年9月26日的餐会介绍了中国的茶艺,会上试饮了“功夫茶”,放映了描述广东英德种茶、制茶的电影。外国友人对此深感兴趣。1960年11月25日,又在告罗士打酒店举行餐会,此次主要介绍中国书画。与会者都被中国高超和独特的艺术深深感染。1961年5月26日,在“马可勃罗午餐会”上,陈君葆又作了《地下宫殿:定陵》的介绍,外国听众颇感新鲜。
随后,陈君葆又主持了十多次午餐会。
“马可勃罗午餐会”,从1957年成立开始,一直延续了20多年。由于陈丕士、陈君葆等发起人的不懈努力,又由于香港具有优良的交际环境,更由于马可勃罗会是一个文化色彩浓厚又轻松愉快的活动,因此深受各国人士的欢迎,出席的人数也不断上升,很多都是未与中国建交的外国领事级官员、商务专员及文化界、商界人士等等,开始只有四五十人,后期达到170多人,使整个餐会的餐厅坐得满满的。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围绕中国文化和当年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的。除了演讲以外,还配备幻灯、电影、图片等实物,力求与会者得到较为立体的印象。天长日久,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使新中国慢慢为人们所了解和熟悉,改变了一些人原有的印象。也正如陈丕士在餐会成立时所说的,有人视前往内地为“冒险的畏途”,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观察后,逐渐认识到那是欢乐的坦途。
“马可勃罗午餐会”可以说是在特殊环境下以特殊方式起着特殊交往作用的活动。随着我国国际声望日益提高,至1976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已达到113个,“马可勃罗午餐会”也圆满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