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初夏,我在北京中关村四小拜访了著名教育专家、中关村四小校长刘可钦,参观了中关村四小,并与刘可钦校长就学校管理进行了交流对话。
原绿色:刘校长,能谈谈您办学的想法吗?比如理想、愿景、理念、管理措施等。
刘可钦:我觉得应该,我也正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原绿色:我在学校也提出“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既关注学生的成长,也关注教师的成长,用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想使学校变成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成长园地、学习型组织。您提出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使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意思呢?
刘可钦:不仅是这个意思,而且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直至所有人之间都应该建立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
原绿色:这是终身学习社会的追求,教师应该首先做表率。我可以想象您追求的“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个理想的图景,在学校的百花园里:让每一朵花都开放,让每一只鸟都歌唱。您是怎么来实现这个愿景的呢?
刘可钦:这应该是学校全体人员的共同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努力让“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变成我们每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努力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起“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的观念,关注每个人,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让每个人都不断成长进步。
原绿色:能具体阐述一下吗?比如,怎样使每个人都重要起来,使每个人都发挥作用,给每个人都带来变化?
刘可钦:这样说吧,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教育规律,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使教育没有死角;意味着教师要拥有一定的教育艺术,让每一个孩子感到他在教师心目中是重要的;意味着教师要富有童心,让每个学生在体验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感受成长的喜悦。
原绿色:这应该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所提的要求吧。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既有理论层面、思想层面,又有具体指向,明确要求。这些话关注的主体是学生,强调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强调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他是重要的。这就是平常大家所说的“为了一切学生”在中关村四小的具体化吧!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这个意识,还要有让学生都感觉到自己重要的能力,有这个职业素质,就会尊重教育规律,就会有教育艺术,就会有童心,就会有足够的耐心。这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要求。教师如果能这样去认识,践行“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他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吧?
刘可钦:对。这样认识,这样做,学生会很喜欢老师,很喜欢学校,很喜欢学习。“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还意味着管理者要努力创造适合于每个教师发展的空间;意味着鼓励探索、鼓励创造、鼓励形成特色;意味着每个教师能够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而又能宽容地对待观点的差异;在平和、平静、平凡、平实的教育实践中,将“专业发展”作为教师共同的职业追求。“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也意味着每一个员工都是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意味着每个成人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践行“身教胜于言教”这一朴素的教育真理;意味着家长、社区都是学校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原绿色:这应该是学校的管理理念吧!这些话关注的主体是教职工。教职工应该有探索、创造的自觉,宽容、独立的涵养,言传身教的努力。作为校长,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更应该从心底里认识这些话。无论教职工是怎样的素质,差别有多大,校长和其他管理者都应该有这样的教育情怀和道德境界,给每个教师创建成长的空间和平台。这不仅是管理,更主要的是教育。张文质先生倡导的生命化教育,也提倡关怀每一个人,成全每一个人的成长。提出“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这样一个命题,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生命关怀,一种人性化的理念。李希贵提出“学生第二”,也是呼唤要给教师以应有的关注、关怀和成长机遇,给教师以应有的公平、公正等。我过去强调“管就是管好方向,理就是理顺情绪”,并以校长书信的形式告诉我的教职工“每个人都是学校的形象大使”,让教职工分享学校的荣誉,自觉为学校增光。我更多的是从管理的视角去提要求,而您提出的“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更多的是唤起每个人的自尊,是给予人文关怀的管理,境界更高。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提醒管理者要关注每一个人,唤醒被管理者的自信心,我们更多地强调培养人就是培养人的自信心。其实,管理人更需要培养人的自信心。要让每一个教职工都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努力的方向、骄人的亮点,和而不同,生机一片。要培养被管理者的自信心,就需要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一个人有机会在组织中发挥作用,他就会有自信心,没有机会发挥作用,就会逐渐被边缘化,沦为多余人,或者走向对立面,成为管理的难题、阻力、消极力量。坚信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就会想方设法发挥其作用,就会想方设法调动其积极性。说一句老实话,正像那句管理格言说的那样:没有庸才,只有放错地方的人才。每一位教职工都有生动鲜活的一面,都有他的长处,管理者要给他一个合适的岗位,让他做他擅长的工作,喜欢的工作。假如每个人都分配到适合他的角色了,确实“每一个人都能带来变化”,每一个人都给学校带来变化,汇聚到一起,学校每天都有新变化,每天都是新气象。
刘可钦:对,学校管理要唤醒每一个教职工的进取心。“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还意味着在学校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开放的、包容的、支持性的组织环境。学生之间是彼此友爱的、宽容的、互助的、欣赏的;师生之间是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团结的、互助的、互相欣赏的;领导与教师之间是坦诚的、相互尊重的;意味着要形成开放的办学思想,在社区、家庭、学校三者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伙伴关系,家校之间是沟通顺畅的、合作的、理解的、相互促进的;意味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成就每一个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会得到重视,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长,每个人也都有义务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奉献,而每一个人的成长最终会造就我们学校的卓越。
原绿色:这实际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具体地描述了学校要创设的那种氛围,要形成的那种精神和文化,融入了现代的民主、和谐、平等思想,是学校各种人际关系要追求的最佳境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要求非常清楚,态度非常明确。您在实践中是怎么做的,能谈点儿具体的做法吗?
刘可钦:为追求这种良性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我们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发挥我校学生家长素质较高、高科技人才多、重视教育的优势,我校从家长中选义工,让有热情、有能力的家长来学校发挥专长,上课、搞讲座、辅导学生特长。这既是借助外力,又是让家长了解学校、支持学校、参与学校工作、融洽家校关系的举措,一举多得,影响深远。比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这是展示学校、支持社区的机会,又是锻炼学生的机会等。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格教育、品德教育,处理好了这几方面的关系,学校师生和其他与学校相关的人的人格、修养都会有大的提升,学校肯定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氛围,也自然会有良好的发展成果。
原绿色:要想达到“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那种境界,管理者要有胸怀,要目中有人。而且,不仅要认识到每个人的重要,认识到每个人的长处,更要想方设法放大、培养每个人的长处和优势。您颇有见地的是,能认识到每个员工的教育作用,能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大的教育场,让学生成长在真实、全面、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教育不光是教师的事,也是职工的事、家庭的事、社区的事。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全面育人需要全员育人、社会育人。您是智慧的,不仅提出这个理念,而且采用了很好的策略去实现这个理念,那就是打造“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扛起工作的大旗、发展的大旗、成长的大旗,营造一种正气,一种主流。这真可谓是理念新颖,风清气正。您还有什么具体措施吗?
刘可钦:我们与国外教育机构、与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等)三方合作,结成大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借助专家优势,开阔教师视野,接纳高端教育思想,与先进教育理念接轨。而且,在学校内部让教师根据各自的兴趣、工作需要自由组合,结成小的更具体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互动发展组。比如黑瓜子组、神话九人行组、小桃心组、丛中笑组等,让教师在实践中互相帮助、互相借鉴、团结协作、志同道合,解决更具体的问题。我们提出“拒绝工作就是拒绝发展”,让教师投入研究。因为辛辛苦苦只是态度好,而好教师一定是高效的。我们应研究如何把工作做得越来越简单。我亲自带头,带领教师搞教育科研,研究让生活丰富多彩,也让学校生机勃勃。我们学校的教师都通过研究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也得到了成长。有的教师已经脱颖而出,学校各方面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还取得了很多成果呢!
原绿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要想使教师不至于在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生活中感到疲倦,最好引导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也是这个意思。我在学校也极力倡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让教师发展学校。今天,听您一席话,我更坚定了这样的信念。我知道您是“主体性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教育界您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影响很大。您又勾画了“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蓝图,在您描绘的美好愿景的召唤下,每一个教职工,谁能不为之心动?谁还能按兵不动?我以为,您是在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每一位教职工,您是在管理的层面上践行着“主体性教育”,是把每一位教职工当作主体的。您不但想在管理上唤起每一位教职工的人格自尊,而且在业务上也带领他们拥有专业自尊,甚至把“主体性教育”从学生、教师延伸到了家长、社会。您建设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思想、做法是科学的,是有远见、有凝聚力的,是切实可行的。难怪你们中关村四小会获得和谐团队奖,能这样生机勃勃、发展迅速,在短期内崛起为北京名校、中国名校。
(责 编 刘 波)
原绿色:刘校长,能谈谈您办学的想法吗?比如理想、愿景、理念、管理措施等。
刘可钦:我觉得应该,我也正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原绿色:我在学校也提出“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既关注学生的成长,也关注教师的成长,用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想使学校变成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成长园地、学习型组织。您提出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使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意思呢?
刘可钦:不仅是这个意思,而且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直至所有人之间都应该建立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
原绿色:这是终身学习社会的追求,教师应该首先做表率。我可以想象您追求的“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个理想的图景,在学校的百花园里:让每一朵花都开放,让每一只鸟都歌唱。您是怎么来实现这个愿景的呢?
刘可钦:这应该是学校全体人员的共同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努力让“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变成我们每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努力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起“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的观念,关注每个人,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让每个人都不断成长进步。
原绿色:能具体阐述一下吗?比如,怎样使每个人都重要起来,使每个人都发挥作用,给每个人都带来变化?
刘可钦:这样说吧,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教育规律,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使教育没有死角;意味着教师要拥有一定的教育艺术,让每一个孩子感到他在教师心目中是重要的;意味着教师要富有童心,让每个学生在体验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感受成长的喜悦。
原绿色:这应该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所提的要求吧。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既有理论层面、思想层面,又有具体指向,明确要求。这些话关注的主体是学生,强调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强调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他是重要的。这就是平常大家所说的“为了一切学生”在中关村四小的具体化吧!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这个意识,还要有让学生都感觉到自己重要的能力,有这个职业素质,就会尊重教育规律,就会有教育艺术,就会有童心,就会有足够的耐心。这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要求。教师如果能这样去认识,践行“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他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吧?
刘可钦:对。这样认识,这样做,学生会很喜欢老师,很喜欢学校,很喜欢学习。“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还意味着管理者要努力创造适合于每个教师发展的空间;意味着鼓励探索、鼓励创造、鼓励形成特色;意味着每个教师能够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而又能宽容地对待观点的差异;在平和、平静、平凡、平实的教育实践中,将“专业发展”作为教师共同的职业追求。“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也意味着每一个员工都是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意味着每个成人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践行“身教胜于言教”这一朴素的教育真理;意味着家长、社区都是学校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原绿色:这应该是学校的管理理念吧!这些话关注的主体是教职工。教职工应该有探索、创造的自觉,宽容、独立的涵养,言传身教的努力。作为校长,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更应该从心底里认识这些话。无论教职工是怎样的素质,差别有多大,校长和其他管理者都应该有这样的教育情怀和道德境界,给每个教师创建成长的空间和平台。这不仅是管理,更主要的是教育。张文质先生倡导的生命化教育,也提倡关怀每一个人,成全每一个人的成长。提出“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这样一个命题,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生命关怀,一种人性化的理念。李希贵提出“学生第二”,也是呼唤要给教师以应有的关注、关怀和成长机遇,给教师以应有的公平、公正等。我过去强调“管就是管好方向,理就是理顺情绪”,并以校长书信的形式告诉我的教职工“每个人都是学校的形象大使”,让教职工分享学校的荣誉,自觉为学校增光。我更多的是从管理的视角去提要求,而您提出的“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更多的是唤起每个人的自尊,是给予人文关怀的管理,境界更高。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提醒管理者要关注每一个人,唤醒被管理者的自信心,我们更多地强调培养人就是培养人的自信心。其实,管理人更需要培养人的自信心。要让每一个教职工都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努力的方向、骄人的亮点,和而不同,生机一片。要培养被管理者的自信心,就需要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一个人有机会在组织中发挥作用,他就会有自信心,没有机会发挥作用,就会逐渐被边缘化,沦为多余人,或者走向对立面,成为管理的难题、阻力、消极力量。坚信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就会想方设法发挥其作用,就会想方设法调动其积极性。说一句老实话,正像那句管理格言说的那样:没有庸才,只有放错地方的人才。每一位教职工都有生动鲜活的一面,都有他的长处,管理者要给他一个合适的岗位,让他做他擅长的工作,喜欢的工作。假如每个人都分配到适合他的角色了,确实“每一个人都能带来变化”,每一个人都给学校带来变化,汇聚到一起,学校每天都有新变化,每天都是新气象。
刘可钦:对,学校管理要唤醒每一个教职工的进取心。“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还意味着在学校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开放的、包容的、支持性的组织环境。学生之间是彼此友爱的、宽容的、互助的、欣赏的;师生之间是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团结的、互助的、互相欣赏的;领导与教师之间是坦诚的、相互尊重的;意味着要形成开放的办学思想,在社区、家庭、学校三者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伙伴关系,家校之间是沟通顺畅的、合作的、理解的、相互促进的;意味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成就每一个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会得到重视,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长,每个人也都有义务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奉献,而每一个人的成长最终会造就我们学校的卓越。
原绿色:这实际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具体地描述了学校要创设的那种氛围,要形成的那种精神和文化,融入了现代的民主、和谐、平等思想,是学校各种人际关系要追求的最佳境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要求非常清楚,态度非常明确。您在实践中是怎么做的,能谈点儿具体的做法吗?
刘可钦:为追求这种良性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我们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发挥我校学生家长素质较高、高科技人才多、重视教育的优势,我校从家长中选义工,让有热情、有能力的家长来学校发挥专长,上课、搞讲座、辅导学生特长。这既是借助外力,又是让家长了解学校、支持学校、参与学校工作、融洽家校关系的举措,一举多得,影响深远。比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这是展示学校、支持社区的机会,又是锻炼学生的机会等。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格教育、品德教育,处理好了这几方面的关系,学校师生和其他与学校相关的人的人格、修养都会有大的提升,学校肯定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氛围,也自然会有良好的发展成果。
原绿色:要想达到“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那种境界,管理者要有胸怀,要目中有人。而且,不仅要认识到每个人的重要,认识到每个人的长处,更要想方设法放大、培养每个人的长处和优势。您颇有见地的是,能认识到每个员工的教育作用,能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大的教育场,让学生成长在真实、全面、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教育不光是教师的事,也是职工的事、家庭的事、社区的事。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全面育人需要全员育人、社会育人。您是智慧的,不仅提出这个理念,而且采用了很好的策略去实现这个理念,那就是打造“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扛起工作的大旗、发展的大旗、成长的大旗,营造一种正气,一种主流。这真可谓是理念新颖,风清气正。您还有什么具体措施吗?
刘可钦:我们与国外教育机构、与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等)三方合作,结成大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借助专家优势,开阔教师视野,接纳高端教育思想,与先进教育理念接轨。而且,在学校内部让教师根据各自的兴趣、工作需要自由组合,结成小的更具体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互动发展组。比如黑瓜子组、神话九人行组、小桃心组、丛中笑组等,让教师在实践中互相帮助、互相借鉴、团结协作、志同道合,解决更具体的问题。我们提出“拒绝工作就是拒绝发展”,让教师投入研究。因为辛辛苦苦只是态度好,而好教师一定是高效的。我们应研究如何把工作做得越来越简单。我亲自带头,带领教师搞教育科研,研究让生活丰富多彩,也让学校生机勃勃。我们学校的教师都通过研究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也得到了成长。有的教师已经脱颖而出,学校各方面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还取得了很多成果呢!
原绿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要想使教师不至于在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生活中感到疲倦,最好引导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也是这个意思。我在学校也极力倡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让教师发展学校。今天,听您一席话,我更坚定了这样的信念。我知道您是“主体性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教育界您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影响很大。您又勾画了“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蓝图,在您描绘的美好愿景的召唤下,每一个教职工,谁能不为之心动?谁还能按兵不动?我以为,您是在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每一位教职工,您是在管理的层面上践行着“主体性教育”,是把每一位教职工当作主体的。您不但想在管理上唤起每一位教职工的人格自尊,而且在业务上也带领他们拥有专业自尊,甚至把“主体性教育”从学生、教师延伸到了家长、社会。您建设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思想、做法是科学的,是有远见、有凝聚力的,是切实可行的。难怪你们中关村四小会获得和谐团队奖,能这样生机勃勃、发展迅速,在短期内崛起为北京名校、中国名校。
(责 编 刘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