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博是时下新兴的网络交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微博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和作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从而提高大学生群体在多元文化交往中的自觉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微博 多元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51-01
在跨文化交往中,大学生一方面要应对着来自西方霸权主义的渗透,另一方面则要摆脱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如何加强新兴网络文化的学习与管理,使微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和方法,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个新的现实考量。
一、微博为大学生提供宽阔的文化交往平台
微博,除了具备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博客内容的简明性、操作方式的简易性以及人际交流的个性化和群体性。微博的这三大特点决定了其拥有最为活跃的大学生用户群体。这是由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一方面,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有着自由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需要,微博内容的“精微”符合他们的语言使用习惯,并且微博的操作简易性也大大刺激了他们撰写微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处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角色转换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和扮演好社会的角色。这都要求他们获得紧贴时代的信息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而微博则提供了强大的网络交流媒体,大学生群体通过这些文字、图片等文化“有形层”的交往而促使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文化“观念层”的碰撞、交流和融合。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形成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是由高学历和积累丰富教学经验教师担任。他们凭着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微博的出现却使得这种优势遗失殆尽。大学生群体通过微博社区往往就能够获得相关的知识,而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却还不会使用网络。这就出现一种令人尴尬的局面:教育工作者所讲授的东西大学生们也许已经知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失效。
(二)微博对传统的高校政治教育方式造成冲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在课堂教育中,如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树立模范典型等可控性强的方式为主,来传播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从而促使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但是,微博在内容上却是不可控制的,网络社区的虚拟化和微博的操作简便使得信息发布的随意和复杂程度都大大地增加。在这种冲击下,大学生群体思想“容易发生迷惑、混乱乃至背叛”。
(三)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构成冲击
教育载体是教育的活动形式。如管理、文化建设、大众传播等。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部门虽然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络,但这些网络大多是为了应付评比或者上级的检查而建立的。这根本就不能满足大学生群体进行文化交往的需要,也不可能通过这些网站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微博的出现则使得大学生群体抛弃这些“有形无实”的网站而直接面对其他文化的诱惑。
三、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初探
如何在现实教育中利用微博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呢?显然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介体这三要素作为考量的切入点。
(一)微博与教育者
微博操作的简易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传播的快捷性都决定了其不仅能够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交流平台,还可以成为高校教育者群体的资讯获得、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的首要选择。通过对微博的使用,教育者不仅能够在与同行的交流中获得自身水平的提升,还可以借此走进学生群体当中,更为全面、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状况,使得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了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二)微博与受教育者
微博具有强大的虚拟社区功能,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明星学者或者学生领袖来组建“微博社区”。在这个“社区”中,大学生群体在与较高政治修养的学者与学生的交流中,在名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和学生领袖的同辈群体影响下,促使其对自己的一些错误的观点、想法进行拨乱反正,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今社会的规范。
(三)微博与教育的介体
教育介体是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而微博的出现恰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与手段。教育者可以利用微博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师生的互动得到最快的实现,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大大地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门户不断开放和信息爆炸的今天,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文化的冲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再用传统的方法和载体去应对新的问题,而是要顺应潮流,在时代的发展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微博 多元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51-01
在跨文化交往中,大学生一方面要应对着来自西方霸权主义的渗透,另一方面则要摆脱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如何加强新兴网络文化的学习与管理,使微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和方法,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个新的现实考量。
一、微博为大学生提供宽阔的文化交往平台
微博,除了具备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博客内容的简明性、操作方式的简易性以及人际交流的个性化和群体性。微博的这三大特点决定了其拥有最为活跃的大学生用户群体。这是由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一方面,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有着自由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需要,微博内容的“精微”符合他们的语言使用习惯,并且微博的操作简易性也大大刺激了他们撰写微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处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角色转换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和扮演好社会的角色。这都要求他们获得紧贴时代的信息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而微博则提供了强大的网络交流媒体,大学生群体通过这些文字、图片等文化“有形层”的交往而促使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文化“观念层”的碰撞、交流和融合。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形成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是由高学历和积累丰富教学经验教师担任。他们凭着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微博的出现却使得这种优势遗失殆尽。大学生群体通过微博社区往往就能够获得相关的知识,而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却还不会使用网络。这就出现一种令人尴尬的局面:教育工作者所讲授的东西大学生们也许已经知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失效。
(二)微博对传统的高校政治教育方式造成冲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在课堂教育中,如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树立模范典型等可控性强的方式为主,来传播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从而促使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但是,微博在内容上却是不可控制的,网络社区的虚拟化和微博的操作简便使得信息发布的随意和复杂程度都大大地增加。在这种冲击下,大学生群体思想“容易发生迷惑、混乱乃至背叛”。
(三)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构成冲击
教育载体是教育的活动形式。如管理、文化建设、大众传播等。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部门虽然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络,但这些网络大多是为了应付评比或者上级的检查而建立的。这根本就不能满足大学生群体进行文化交往的需要,也不可能通过这些网站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微博的出现则使得大学生群体抛弃这些“有形无实”的网站而直接面对其他文化的诱惑。
三、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初探
如何在现实教育中利用微博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呢?显然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介体这三要素作为考量的切入点。
(一)微博与教育者
微博操作的简易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传播的快捷性都决定了其不仅能够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交流平台,还可以成为高校教育者群体的资讯获得、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的首要选择。通过对微博的使用,教育者不仅能够在与同行的交流中获得自身水平的提升,还可以借此走进学生群体当中,更为全面、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状况,使得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了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二)微博与受教育者
微博具有强大的虚拟社区功能,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明星学者或者学生领袖来组建“微博社区”。在这个“社区”中,大学生群体在与较高政治修养的学者与学生的交流中,在名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和学生领袖的同辈群体影响下,促使其对自己的一些错误的观点、想法进行拨乱反正,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今社会的规范。
(三)微博与教育的介体
教育介体是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而微博的出现恰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与手段。教育者可以利用微博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师生的互动得到最快的实现,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大大地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门户不断开放和信息爆炸的今天,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文化的冲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再用传统的方法和载体去应对新的问题,而是要顺应潮流,在时代的发展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