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是知识分子汇聚的地方,高校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更影响着我国教育方针能否实现、民族大业能否复兴的大局。"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多因素、多型态、多维结构的关系体系。师生双方不仅具有知识、地位、层次上的差异性,而且存在情感和期待的互动以及评价标准冲突等特点。"[1]因此,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审视新时期的高校师生关系,并对其进行一番理性思考,是一个必须正视和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也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界定及其现状探析
很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都对和谐师生关系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我们经过综合考虑和认真比较分析,认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民主平等、互敬互爱、互相促进、亲密和谐的关系。
当前的大学师生关系的现状从总体上看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
(一)师生交往缺乏主动性,冷漠感有所加剧。
当前高校师生之间接触过少,关系日益淡漠。"由于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获取知识的渠道日趋多样化,教师的权威性也有所降低,授课之余还面临着极大地科研压力,无力同学生悉心交流。"加之师生之间的责任感和认同感的降低,学生对老师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较大,导致部分学生容易产生一定的抵触和对抗情绪影响和谐关系的形成。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的不断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师生比例极不协调,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位学生,也在客观上加剧了交流沟通的困难。因而很多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状况使得师生之间接触的机会减少师生之间距离拉大,关系冷漠。
(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师生关系渐趋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不断侵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高校师生之间伦理关系失范,渐趋功利化。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出现一些送礼托人拉关系的现象,而这些有悖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精神实质,是一种教育伦理失范现象,甚至破坏了高等教育法律关系,给高校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利益主义的面纱。
(三)教学方式的简单机械,师生交往渠道较为单一。
目前高等教育大多仍是采用传统师教生听的呆板式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仍停留在单向、被动的讲授阶段,而并非对话式的双向交流互动,师生间缺乏有效地互动,师生间的关系只能靠各自的角色定位来维系,师生关系交流不畅通,渠道单一,呈现出一种机械呆板的教学关系。
二、在和谐视域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一)从师生两个主体出发,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式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作为师生关系的两个主体,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加以改善,才能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式师生关系。首先,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一方面要真正树立知识上的权威,同时,又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成为学生的"益友"、"良师"。其次,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要有积极主动的交往意识,进一步凸显自己的主体性地位,与教师真诚的交流沟通。同时也要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的变化,"因教而学",充分利用学校创设的各种交流平台,主动与教师加强互动沟通,使师生关系在和谐、团结、互助的氛围中得到升华。
(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育思想诸如"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观念已严重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要进一步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民主和谐、共生发展的新型师生观,我们就要切实改变师生之间"主客体"的关系,"坚持教育民主,树立"双主体"的教育观,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为中心,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个性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开展教育活动"[1]。实现师生双方在知识和人格上的互相碰撞,将师生互动交流合作行动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和模式。
当前高校现存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就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能力考核和评价制度体系。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过程中,将不同的标准进行整合,既要注重个人成绩的量化评比,又要将各种关系诸如师生之间和谐程度、文化精神面貌等一些隐性因素考虑在内。把教制度的作用和导师制度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师生交往的渠道,确保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高校是和谐文化发展的主要阵地,而教师和学生是和谐校园,和谐文化构建的主力军,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这就要求:第一,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统一认识。教师和学生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运用其观点、原则和立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感染人、鼓舞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共同奋斗。第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师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民族精神的指引作用能够引导师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时代精神能够激励师生敢于创新,积极进取,从而产生一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作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主力军的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构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和改进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认识和把握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内容、方法和途径,有利于高校准确把握新时期师生之间的真实状况;有助于改善高校老师和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素质,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有利于帮助老师和学生真正和谐交流,更好的沟通,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体现教育的现代理念,实现"以人为本",从而全面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方跃平,谢刚.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J].煤炭高等教育,2010,(1):43-45.
[2]李院莉,武莉娜.构建大学和谐的师生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7).
一、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界定及其现状探析
很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都对和谐师生关系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我们经过综合考虑和认真比较分析,认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民主平等、互敬互爱、互相促进、亲密和谐的关系。
当前的大学师生关系的现状从总体上看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
(一)师生交往缺乏主动性,冷漠感有所加剧。
当前高校师生之间接触过少,关系日益淡漠。"由于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获取知识的渠道日趋多样化,教师的权威性也有所降低,授课之余还面临着极大地科研压力,无力同学生悉心交流。"加之师生之间的责任感和认同感的降低,学生对老师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较大,导致部分学生容易产生一定的抵触和对抗情绪影响和谐关系的形成。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的不断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师生比例极不协调,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位学生,也在客观上加剧了交流沟通的困难。因而很多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状况使得师生之间接触的机会减少师生之间距离拉大,关系冷漠。
(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师生关系渐趋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不断侵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高校师生之间伦理关系失范,渐趋功利化。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出现一些送礼托人拉关系的现象,而这些有悖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精神实质,是一种教育伦理失范现象,甚至破坏了高等教育法律关系,给高校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利益主义的面纱。
(三)教学方式的简单机械,师生交往渠道较为单一。
目前高等教育大多仍是采用传统师教生听的呆板式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仍停留在单向、被动的讲授阶段,而并非对话式的双向交流互动,师生间缺乏有效地互动,师生间的关系只能靠各自的角色定位来维系,师生关系交流不畅通,渠道单一,呈现出一种机械呆板的教学关系。
二、在和谐视域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一)从师生两个主体出发,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式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作为师生关系的两个主体,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加以改善,才能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式师生关系。首先,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一方面要真正树立知识上的权威,同时,又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成为学生的"益友"、"良师"。其次,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要有积极主动的交往意识,进一步凸显自己的主体性地位,与教师真诚的交流沟通。同时也要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的变化,"因教而学",充分利用学校创设的各种交流平台,主动与教师加强互动沟通,使师生关系在和谐、团结、互助的氛围中得到升华。
(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育思想诸如"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观念已严重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要进一步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民主和谐、共生发展的新型师生观,我们就要切实改变师生之间"主客体"的关系,"坚持教育民主,树立"双主体"的教育观,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为中心,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个性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开展教育活动"[1]。实现师生双方在知识和人格上的互相碰撞,将师生互动交流合作行动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和模式。
当前高校现存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就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能力考核和评价制度体系。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过程中,将不同的标准进行整合,既要注重个人成绩的量化评比,又要将各种关系诸如师生之间和谐程度、文化精神面貌等一些隐性因素考虑在内。把教制度的作用和导师制度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师生交往的渠道,确保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高校是和谐文化发展的主要阵地,而教师和学生是和谐校园,和谐文化构建的主力军,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这就要求:第一,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统一认识。教师和学生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运用其观点、原则和立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感染人、鼓舞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共同奋斗。第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师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民族精神的指引作用能够引导师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时代精神能够激励师生敢于创新,积极进取,从而产生一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作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主力军的高等院校,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构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和改进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认识和把握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内容、方法和途径,有利于高校准确把握新时期师生之间的真实状况;有助于改善高校老师和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素质,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有利于帮助老师和学生真正和谐交流,更好的沟通,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体现教育的现代理念,实现"以人为本",从而全面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方跃平,谢刚.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J].煤炭高等教育,2010,(1):43-45.
[2]李院莉,武莉娜.构建大学和谐的师生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