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根本,也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高校改革及和谐社会共建等诸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构筑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具体表现为使高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等学生服务性工作全程贯彻就业指导方针,这是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拓展就业服务边界、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也有益于助推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不断进步与完善。
关键词:高校;立体式;全程;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9-0039-02
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市场不可或缺的主体,必然要借助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但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业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与升级,对毕业生的综合就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我国现阶段国情而论,导致大学生就业“弱势”的原因纷繁复杂,但主要归根于传统型就业指导模式难以满足就业体制转型、高等教育发展和就业市场供需的要求。由此,为适应新形势,探索和建构全员化与全程化的立体式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极具现实意义和学术课题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构建学校领导、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班主任和学生多方主体互联互动的立体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直观关系着高校教育質量的进阶式提高及大学生能否顺利过渡到就业角色。积极探索科学化和高效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高校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的生存之道。
二、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高校审时度势,积极寻找应对策略,以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思路主线,努力打造全员指导、全员互动的全程式就业指导体系,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和学校就业率的提高。
但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工作依然问题重重,具体表现为:(1)就业课程设置呆滞化,缺乏动态调整;(2)就业指导的现实性严重不足,偏理想化;(3)就业指导局限在毕业生择业期的指导,只看重学生就业的数量,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职业价值化培养;(4)畸形的追求就业率;(5)就业指导队伍人员数量、质量均难达要求。从就业指导的概念、海外高校就业指导的演变和国内就业指导面临的困境三个方面,不难看出就业指导非常有系统性、完整性、层次性和相关性。
三、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实施
就时间、空间双维度而言,就业指导体系应注重连贯性与延续性。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实际暗合了系统论中整体与部分有效统一的要求。就业指导应依据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渗透于学生培养和就业的整体过程,对学生实施阶段性、差异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内容涵盖:科学性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客观科学的评价职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效地评估专业学习,协调好专业与职业。此外,全程化就业指导应基于同年级学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阶段实施:针对大一新生,就业指导应聚焦于职业规划,切实加强和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通过入学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组织与其相关的教育性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针对大二学生,应让其明白日后就业所需专业知识及技能证书,了解本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洞悉专业发展的前景与趋势、机遇与挑战。
四、全员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开展
虽然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已从计划配置型向市场型转变,但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队伍的建设发展严重滞缓。各高校的“专业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主要是校级就业职能部门领导及办事人员,院级分管就业院长、学生工作处老师、就业专干,从数量上来看,基本满足了教育部设置的1∶600的标准,但远未达到“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要求。专职不“专”,从根本上制约着大学生就业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严重暴露:专与“兼”不平衡,全员参与不够。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以辅导员为主,班主任也大多承其重,故就业的重担全压于学生工作线上。而人数居多的教师队伍作用远未发挥,即便做些工作也只是“帮帮忙”。所谓就业指导全员化,即塑造覆盖全员的“学校主抓、院系落实”两级就业工作架构,可充分发挥校级就业部门、各院系领导、行政人员和专业教师、家庭部门的作用,形成学生为核心的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指导体系。笔者将从校内、校外两个维度进行探析。就校内层面而言,首先建立与完善校内就业指导工作体制,贯彻落实“一把手”工程。“一把手”责任制是政府基于国情与就业大局出发制定的战略纲领。就高校层面而言,要求切实落实校、院两级的“一把手负责制”,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首要行政议程,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枢纽,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员工年度考核指标,并将就业工作科学量化于就业的量与质上,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你管我管、你帮我帮”的就业工作新气象。
1.重视广大校友与长期就业合作基地的联系互通,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校友历来就是高校工作的坚定支持者,更是优质就业资源的提供者。校友的资源性在于:成功经验可以帮助大学生少走弯路、壮其信心,职业发展经历可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示范。国内高校可以学习国外高校的先进做法,即成立校友俱乐部,加强与校友的联络;邀请校友回校举办讲座,与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
2.有效挖掘学生及家长这支重要队伍的巨大潜力。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戒律和自我服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强弱和就业观念的合理性直接关联就业的成效。
3.聘请业界的精英人士、社会阅历丰富的创业者、心理咨询师等担任校外合作就业导师,以便对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同职场接轨的就业指导。比起校内的就业指导教师来,校外的兼职就业指导师可凭借其丰富的职场阅历,选取实际生活或职场案例为对象进行就业服务与教育。
五、结语
基于上述讨论,高等院校立体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即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全员化服务、全程化服务为特点,最大化依托校内外就业资源,并集教育、指导、推介为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全员化服务,就是实行“就业责任承包制”,将就业责任落实到每一名高校教师,具体包括行政人员、专业授课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全程化服务,就是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始终,从学生入校到离校、从职场规划到职场实践、从职前培训到职后回访,每一个过程都以“实现学生就业”这一目的而展开。
参考文献:
[1]陈德喜.全员化、全面化与全程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浙江社会科学,2008,(08):117-119.
[2]邓基泽.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06,(10):64-66.
[3]孙永新.对构建高校全程化、全员化、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22):178-179.
关键词:高校;立体式;全程;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9-0039-02
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市场不可或缺的主体,必然要借助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但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业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与升级,对毕业生的综合就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我国现阶段国情而论,导致大学生就业“弱势”的原因纷繁复杂,但主要归根于传统型就业指导模式难以满足就业体制转型、高等教育发展和就业市场供需的要求。由此,为适应新形势,探索和建构全员化与全程化的立体式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极具现实意义和学术课题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构建学校领导、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班主任和学生多方主体互联互动的立体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直观关系着高校教育質量的进阶式提高及大学生能否顺利过渡到就业角色。积极探索科学化和高效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高校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的生存之道。
二、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高校审时度势,积极寻找应对策略,以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思路主线,努力打造全员指导、全员互动的全程式就业指导体系,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和学校就业率的提高。
但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工作依然问题重重,具体表现为:(1)就业课程设置呆滞化,缺乏动态调整;(2)就业指导的现实性严重不足,偏理想化;(3)就业指导局限在毕业生择业期的指导,只看重学生就业的数量,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职业价值化培养;(4)畸形的追求就业率;(5)就业指导队伍人员数量、质量均难达要求。从就业指导的概念、海外高校就业指导的演变和国内就业指导面临的困境三个方面,不难看出就业指导非常有系统性、完整性、层次性和相关性。
三、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实施
就时间、空间双维度而言,就业指导体系应注重连贯性与延续性。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实际暗合了系统论中整体与部分有效统一的要求。就业指导应依据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渗透于学生培养和就业的整体过程,对学生实施阶段性、差异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内容涵盖:科学性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客观科学的评价职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效地评估专业学习,协调好专业与职业。此外,全程化就业指导应基于同年级学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阶段实施:针对大一新生,就业指导应聚焦于职业规划,切实加强和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通过入学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组织与其相关的教育性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针对大二学生,应让其明白日后就业所需专业知识及技能证书,了解本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洞悉专业发展的前景与趋势、机遇与挑战。
四、全员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开展
虽然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已从计划配置型向市场型转变,但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队伍的建设发展严重滞缓。各高校的“专业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主要是校级就业职能部门领导及办事人员,院级分管就业院长、学生工作处老师、就业专干,从数量上来看,基本满足了教育部设置的1∶600的标准,但远未达到“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要求。专职不“专”,从根本上制约着大学生就业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严重暴露:专与“兼”不平衡,全员参与不够。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以辅导员为主,班主任也大多承其重,故就业的重担全压于学生工作线上。而人数居多的教师队伍作用远未发挥,即便做些工作也只是“帮帮忙”。所谓就业指导全员化,即塑造覆盖全员的“学校主抓、院系落实”两级就业工作架构,可充分发挥校级就业部门、各院系领导、行政人员和专业教师、家庭部门的作用,形成学生为核心的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指导体系。笔者将从校内、校外两个维度进行探析。就校内层面而言,首先建立与完善校内就业指导工作体制,贯彻落实“一把手”工程。“一把手”责任制是政府基于国情与就业大局出发制定的战略纲领。就高校层面而言,要求切实落实校、院两级的“一把手负责制”,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首要行政议程,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枢纽,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员工年度考核指标,并将就业工作科学量化于就业的量与质上,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你管我管、你帮我帮”的就业工作新气象。
1.重视广大校友与长期就业合作基地的联系互通,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校友历来就是高校工作的坚定支持者,更是优质就业资源的提供者。校友的资源性在于:成功经验可以帮助大学生少走弯路、壮其信心,职业发展经历可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示范。国内高校可以学习国外高校的先进做法,即成立校友俱乐部,加强与校友的联络;邀请校友回校举办讲座,与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
2.有效挖掘学生及家长这支重要队伍的巨大潜力。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戒律和自我服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强弱和就业观念的合理性直接关联就业的成效。
3.聘请业界的精英人士、社会阅历丰富的创业者、心理咨询师等担任校外合作就业导师,以便对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同职场接轨的就业指导。比起校内的就业指导教师来,校外的兼职就业指导师可凭借其丰富的职场阅历,选取实际生活或职场案例为对象进行就业服务与教育。
五、结语
基于上述讨论,高等院校立体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即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全员化服务、全程化服务为特点,最大化依托校内外就业资源,并集教育、指导、推介为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全员化服务,就是实行“就业责任承包制”,将就业责任落实到每一名高校教师,具体包括行政人员、专业授课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全程化服务,就是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始终,从学生入校到离校、从职场规划到职场实践、从职前培训到职后回访,每一个过程都以“实现学生就业”这一目的而展开。
参考文献:
[1]陈德喜.全员化、全面化与全程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浙江社会科学,2008,(08):117-119.
[2]邓基泽.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06,(10):64-66.
[3]孙永新.对构建高校全程化、全员化、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22):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