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语文考试往往基础知识得分高,阅读和写作丢分较多。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创设情境,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讨情境创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感情是教学艺术生命中流动的血液,没有感情的教学就如同纸花一样,是艺术的赝品,是虚伪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1]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感情投入,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观念、情趣和能力。诚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言:“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引起哭的反应。”[2]“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3]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诗情画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其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清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激起学生情感审美的内心体验,使其深有同感,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这无疑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美学修养,从课文内容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搭起学生和教材、学生和作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完成对教材的审美移情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教材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在阅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一项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新课程标准把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按新课标的教学程序,笔者在阅读教学方面主要安排了以下四个情境教学的步骤:
一、展示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诚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对学习的课文感兴趣,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远,学生对课文中的记叙与描写很陌生,学习起来既不感兴趣又很难理解。针对这样的课文,笔者便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以教《隆中对》和《安塞腰鼓》为例,笔者开课就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安塞腰鼓表演视频,这样一来,学生马上就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教材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入情境,渲染气氛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那充满激情的带有特定情境预设的导语极易把学生引入将要学习的文本情境,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执教《黄河颂》一课时,笔者激情满怀地作了如下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见过黄河、到过黄河吗?从古至今,漫长的黄河沿岸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还有那带不走的千古吟咏和绝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黄河颂》,诗人面对黄河,唱出了抗战烽火连天时期的时代最强音: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你哺育了无数像你一样的炎黄子孙;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你,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你,让我们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自豪。”如此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极具感染力,很快就把学生的感情凝聚到诗人赞颂黄河这一热烈而深沉的特定情境中,为课堂教学做好了感情上的蓄势和铺垫。
三、演绎情境,体会真情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又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表演性,针对这样的课文,笔者便及时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采取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编和演中学、在学中编和演。而对一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或者说学生没有学过的课文时,筆者则是旁征博引,采用讲故事、谈体会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其情感体验的形成。以教《石壕吏》和《羚羊木雕》为例,针对《石壕吏》、《羚羊木雕》的情节和内容特点,笔者侧重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提醒学生注意观看,并在演完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编这样演,让学生在编演、欣赏和讨论中体会作者的真情与课文的真意。这样一堂课下来,不仅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收到了比预期的还要好的教学效果。
四、回放情境,深化体验
在学生获得对课文中的人和事的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从教学的三个维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出发,笔者及时地组织学生回顾课文情境,采取谈感受、说体会的方式来深化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使其能从课文中获得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看法和启示。如在教学《丑小鸭》这篇童话的时候,在充分挖掘了推动丑小鸭不断流浪不断奋斗直至成功的情感和心理的内驱因素、学生对丑小鸭及其心灵的奋斗史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笔者及时而巧妙地为学生和丑小鸭之间搭建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以“丑小鸭,我想对你说_____”为题,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和体会。笔者话音刚落,学生的手就齐刷刷地举起了一大片。笔者面带微笑地示意学生一一发言,并在学生发言的间隙不失时机地加上一两句自己的点评,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中,学生也不时为他精彩的发言而自发鼓掌,在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气氛中,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又进一步深化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4]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挖掘和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用于漪老前辈的话来说就是:“传之以情,以情激情。”[5]在这样一个情感的互动和体验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情感审美和情感接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诚然,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尝试和运用,但情境的设计还得从教材和新课标的角度出发,从学生角度去考虑,以课堂教学效果为准绳,做到因文而异、因生而异,既重形式,更重实效。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中国艺术网《荀派艺术》周志强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2]贺拉斯《诗艺》杨周翰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4]林良义《应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谢鹏英《让课堂充满激情》.
赵会雨,蔡美霞,湖北阳新县宏卿中学教师。
感情是教学艺术生命中流动的血液,没有感情的教学就如同纸花一样,是艺术的赝品,是虚伪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1]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感情投入,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观念、情趣和能力。诚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言:“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引起哭的反应。”[2]“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3]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诗情画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其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清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激起学生情感审美的内心体验,使其深有同感,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这无疑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美学修养,从课文内容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搭起学生和教材、学生和作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完成对教材的审美移情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教材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在阅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一项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新课程标准把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按新课标的教学程序,笔者在阅读教学方面主要安排了以下四个情境教学的步骤:
一、展示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诚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对学习的课文感兴趣,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远,学生对课文中的记叙与描写很陌生,学习起来既不感兴趣又很难理解。针对这样的课文,笔者便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以教《隆中对》和《安塞腰鼓》为例,笔者开课就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安塞腰鼓表演视频,这样一来,学生马上就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教材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入情境,渲染气氛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那充满激情的带有特定情境预设的导语极易把学生引入将要学习的文本情境,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执教《黄河颂》一课时,笔者激情满怀地作了如下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见过黄河、到过黄河吗?从古至今,漫长的黄河沿岸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还有那带不走的千古吟咏和绝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黄河颂》,诗人面对黄河,唱出了抗战烽火连天时期的时代最强音: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你哺育了无数像你一样的炎黄子孙;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你,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你,让我们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自豪。”如此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极具感染力,很快就把学生的感情凝聚到诗人赞颂黄河这一热烈而深沉的特定情境中,为课堂教学做好了感情上的蓄势和铺垫。
三、演绎情境,体会真情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又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表演性,针对这样的课文,笔者便及时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采取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编和演中学、在学中编和演。而对一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或者说学生没有学过的课文时,筆者则是旁征博引,采用讲故事、谈体会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其情感体验的形成。以教《石壕吏》和《羚羊木雕》为例,针对《石壕吏》、《羚羊木雕》的情节和内容特点,笔者侧重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提醒学生注意观看,并在演完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编这样演,让学生在编演、欣赏和讨论中体会作者的真情与课文的真意。这样一堂课下来,不仅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收到了比预期的还要好的教学效果。
四、回放情境,深化体验
在学生获得对课文中的人和事的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从教学的三个维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出发,笔者及时地组织学生回顾课文情境,采取谈感受、说体会的方式来深化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使其能从课文中获得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看法和启示。如在教学《丑小鸭》这篇童话的时候,在充分挖掘了推动丑小鸭不断流浪不断奋斗直至成功的情感和心理的内驱因素、学生对丑小鸭及其心灵的奋斗史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笔者及时而巧妙地为学生和丑小鸭之间搭建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以“丑小鸭,我想对你说_____”为题,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和体会。笔者话音刚落,学生的手就齐刷刷地举起了一大片。笔者面带微笑地示意学生一一发言,并在学生发言的间隙不失时机地加上一两句自己的点评,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中,学生也不时为他精彩的发言而自发鼓掌,在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气氛中,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又进一步深化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4]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挖掘和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用于漪老前辈的话来说就是:“传之以情,以情激情。”[5]在这样一个情感的互动和体验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情感审美和情感接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诚然,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尝试和运用,但情境的设计还得从教材和新课标的角度出发,从学生角度去考虑,以课堂教学效果为准绳,做到因文而异、因生而异,既重形式,更重实效。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中国艺术网《荀派艺术》周志强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2]贺拉斯《诗艺》杨周翰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4]林良义《应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谢鹏英《让课堂充满激情》.
赵会雨,蔡美霞,湖北阳新县宏卿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