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合理安排和落实课堂小练笔训练?笔者在一次课堂小练笔案例的设计、实施和修改过程中获得了诸多启示。
一、写话案例设计
《黄河的主人》一课想象写话(可以选做其中的一题)
①不好!前面有一个大浪正向羊皮筏子扑来,艄公__________。②注意!水势异常,艄公心想__________,果然,前方有两个巨大的漩涡,艄公双眼__________,将竹篙_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③小心,前面有个暗礁,只见艄公__________。
二、课堂实施分析
1 文本性:源自文本,服务文本。小练笔既然安排在语文课堂上,那么,就应该和整堂语文课浑然一体,具有文本特性。首先,书写的内容或形式须源自文本,不能游离或远离文本,课文要求学什么,就要安排学生写什么;其次,书写的目的是服务于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中还原情境、激活形象、提升感情,使写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表达形式的领悟、对情感主旨的把握水乳交融。《黄河的主人》一课,可以设计练笔的内容有很多方面,如波涛汹涌的黄河、小而轻的羊皮筏子、沉着镇定的艄公……根据文本性的要求,案例选择了课文的主人公——艄公作为练笔的对象,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将艄公驾驭羊皮筏子的过程用文字的形式加以还原,使艄公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丰满起来,这样的选择才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2 生活性:联系生活,有感而发。任何学习活动,如果没有参与者主观能动的心理倾向,是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的。很多教师在设计课堂练笔时总把注意力放在教材上,哪里是文本表达的空白点,就在哪里练,至于学生是否想写,能不能写,就考虑得很少了。这就形成了课堂练笔“生活性”的缺失,忽视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使练笔处于被动状态,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案例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在黄河上驾驭羊皮筏子的情景,对现在的学生来讲是十分陌生的,即使有学生在公园划过船,那也是风平浪静,四平八稳的,其环境与黄河行舟有着天壤之别。生活体验的缺失,只能让学生陷入讲空话,说假话的境地。看来,“生活性”是练笔成败的关键,写话训练一定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打通,在其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我试教之后,终于找到了连接的“中介”,课前请学生仔细回忆自己学骑车的坎坷经历,以此迁移到“艄公驾筏”的过程中,课堂上,学生的练笔内容一下子丰富了很多。
3 学段性:依据年级,突出重点。综观目前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课堂练笔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教师们常用的“你想对(谁)说什么”,中低年级学生这样写,高年级学生也这样写,学生的语言品质很难有阶段性的提升。那么,写话训练的设计如何体现年级特征呢?中年级一般采用填空的形式,提示的文字可以多一点;而高年级就不宜采用填空的形式,应采用话题的形式,让学生集中笔墨,选择其中的一点,写具体,写深刻。
上述案例一开始采用简单的填空形式,要求学生将三道题目全部写完,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学生只用简短的语句(甚至是词语)草草完成任务,语言没有得到训练,通过练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调整设计之后,只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题来做,而且,可以突破提示的语言形式。这样,练笔的切入口变小了,形式变活了,学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大胆的想象,所写出来的内容变得具体而生动,达到了写话训练的预期效果。
4 创新性:关注个体,鼓励创新。课堂练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自我感悟,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的、逆向的、富于想象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课堂练笔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
练笔的创新是需要教师鼓励和引领的。上述案例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主要表现在练笔内容形式的单一性。在调整之后,增加开放性的话题:在怎样的情况下,艄公的表现怎样?如此一改,给学生独特想象的表达提供了可能,学生拥有了自主创新的舞台,才有可能出现具有个性的、多元的写话内容。另外,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富有创新意识的作业,给同学们树立创新的典型,从而促使更多的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写话练习。
5 交流性:深入交流,评改提升。只有充分的反馈和评改,才能使课堂练笔训练取得应有的效果。首先,交流需要提供样本,体现指导性。课堂上,要对优秀的练笔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尊重与认可。其次,交流需要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自改水平。对有问题的练笔也要进行展评,通过相互的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自主修改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一、写话案例设计
《黄河的主人》一课想象写话(可以选做其中的一题)
①不好!前面有一个大浪正向羊皮筏子扑来,艄公__________。②注意!水势异常,艄公心想__________,果然,前方有两个巨大的漩涡,艄公双眼__________,将竹篙_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③小心,前面有个暗礁,只见艄公__________。
二、课堂实施分析
1 文本性:源自文本,服务文本。小练笔既然安排在语文课堂上,那么,就应该和整堂语文课浑然一体,具有文本特性。首先,书写的内容或形式须源自文本,不能游离或远离文本,课文要求学什么,就要安排学生写什么;其次,书写的目的是服务于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中还原情境、激活形象、提升感情,使写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表达形式的领悟、对情感主旨的把握水乳交融。《黄河的主人》一课,可以设计练笔的内容有很多方面,如波涛汹涌的黄河、小而轻的羊皮筏子、沉着镇定的艄公……根据文本性的要求,案例选择了课文的主人公——艄公作为练笔的对象,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将艄公驾驭羊皮筏子的过程用文字的形式加以还原,使艄公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丰满起来,这样的选择才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2 生活性:联系生活,有感而发。任何学习活动,如果没有参与者主观能动的心理倾向,是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的。很多教师在设计课堂练笔时总把注意力放在教材上,哪里是文本表达的空白点,就在哪里练,至于学生是否想写,能不能写,就考虑得很少了。这就形成了课堂练笔“生活性”的缺失,忽视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使练笔处于被动状态,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案例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在黄河上驾驭羊皮筏子的情景,对现在的学生来讲是十分陌生的,即使有学生在公园划过船,那也是风平浪静,四平八稳的,其环境与黄河行舟有着天壤之别。生活体验的缺失,只能让学生陷入讲空话,说假话的境地。看来,“生活性”是练笔成败的关键,写话训练一定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打通,在其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我试教之后,终于找到了连接的“中介”,课前请学生仔细回忆自己学骑车的坎坷经历,以此迁移到“艄公驾筏”的过程中,课堂上,学生的练笔内容一下子丰富了很多。
3 学段性:依据年级,突出重点。综观目前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课堂练笔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教师们常用的“你想对(谁)说什么”,中低年级学生这样写,高年级学生也这样写,学生的语言品质很难有阶段性的提升。那么,写话训练的设计如何体现年级特征呢?中年级一般采用填空的形式,提示的文字可以多一点;而高年级就不宜采用填空的形式,应采用话题的形式,让学生集中笔墨,选择其中的一点,写具体,写深刻。
上述案例一开始采用简单的填空形式,要求学生将三道题目全部写完,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学生只用简短的语句(甚至是词语)草草完成任务,语言没有得到训练,通过练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调整设计之后,只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题来做,而且,可以突破提示的语言形式。这样,练笔的切入口变小了,形式变活了,学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大胆的想象,所写出来的内容变得具体而生动,达到了写话训练的预期效果。
4 创新性:关注个体,鼓励创新。课堂练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自我感悟,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的、逆向的、富于想象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课堂练笔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
练笔的创新是需要教师鼓励和引领的。上述案例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主要表现在练笔内容形式的单一性。在调整之后,增加开放性的话题:在怎样的情况下,艄公的表现怎样?如此一改,给学生独特想象的表达提供了可能,学生拥有了自主创新的舞台,才有可能出现具有个性的、多元的写话内容。另外,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富有创新意识的作业,给同学们树立创新的典型,从而促使更多的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写话练习。
5 交流性:深入交流,评改提升。只有充分的反馈和评改,才能使课堂练笔训练取得应有的效果。首先,交流需要提供样本,体现指导性。课堂上,要对优秀的练笔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尊重与认可。其次,交流需要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自改水平。对有问题的练笔也要进行展评,通过相互的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自主修改提出指导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