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有了更冷静的思考,理性客观地反思,实事求是地面对,以平和心态分析当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就是学生在课堂里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换句话说就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的心声,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新的数学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让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数学。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我就多年工作经历谈谈认识。
一、提高课堂效率,关注教学过程的质量
质量和效率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命线,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否则,无论课堂教学设计得怎样精彩,课堂教学中怎样热闹,最终都不能质量课堂质量,就等于课堂教学失败。怎样才能提高课堂质量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教得有效。要教得有效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要实现教学目标,应该做到:①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②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精心组织学习活动。③有效捕捉、利用、组织教学资源。④多层反馈,有效调控,适当评价。其次是学生学得有效。怎样判定学生学得有效呢?应从以下方面制定:①学生是否扎实有效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技能是否提升;②学生在这节课学习中是否经历了“数学化”过程,也就是说经历了数学发现、抽象、概括、推理、建模、应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③学生是否在这节课中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是否体现了自信与成功;④学生是否获得了全面发展。
课堂效率高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这一节课结束时,连基本教学任务就没有完成,何谈课堂效率?
二、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习过程走实
1.数学学习过程充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有必要改变传统数学教学面貌,使其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数学趋于一致。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是获得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对科学执著追求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设置,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儿童自由操作、摆弄、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并得出答案。通过学生主动活动,包括观察、描述、画图、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數学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归纳、猜测,逐步找到规律,将意义一般化、概念化。
2.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好的教学标志是促进有效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帮助。
教学过程中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例如:计算:6 8=?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计算方法和想法,教师以直观图形的形式在黑板上表示他们不同的计算过程。当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是思维从直观动作中分化出来的过程。教师帮助这一分化的实现,并创造条件(记录在黑板上),让他们以表象形式再认自己的行为。进一步以数字符号形式表达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分别相应写在直观图形的下边,便于对照。例如:
8 1 1 1 1 1 1;
6 8=6 (4 4)=(6 4) 4=10 4;
6 8=(4 2) 8=4 (2 8)=4 10.
每种办法都获得了成功,引导学生利用表象比较和评价不同途径(想法)的数学特征。
3.数学学习是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学习
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的同时,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三、改进教法、注重生成,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难以找到,更需要教师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各校学生实际出发,不要强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经验及做法,有几条大家可以共同遵循的规律。
第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渡到新知。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节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统计表及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得出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每一项的值并较直观地比较每项的大小,不能直观反映每项之间的变化情况。为了直观反映每项之间的变化情况,引入折线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使学生知道折线统计图由标题、横轴、纵轴、横轴上的项目名称、纵轴上的刻度标识、单位及折线连接的点等构成。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可以通过折线升降看统计量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这样教师适时引导,巧设悬念,探究新知,学生感到新知不新,难点不难,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基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自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其打开思路,想问题,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总之,在教学和研训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加重学生负担,最重要的一环是改进课堂教学。但改进课堂教学的关键与能否吃透教材有密切联系。只有教师系统地掌握好教材,又善于体会理解编者的意图,再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那课堂一定会生动活泼。相信只有教师肯动脑,多花力气,不断学习,勇于实践,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课堂效率,关注教学过程的质量
质量和效率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命线,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否则,无论课堂教学设计得怎样精彩,课堂教学中怎样热闹,最终都不能质量课堂质量,就等于课堂教学失败。怎样才能提高课堂质量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教得有效。要教得有效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要实现教学目标,应该做到:①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②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精心组织学习活动。③有效捕捉、利用、组织教学资源。④多层反馈,有效调控,适当评价。其次是学生学得有效。怎样判定学生学得有效呢?应从以下方面制定:①学生是否扎实有效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技能是否提升;②学生在这节课学习中是否经历了“数学化”过程,也就是说经历了数学发现、抽象、概括、推理、建模、应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③学生是否在这节课中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是否体现了自信与成功;④学生是否获得了全面发展。
课堂效率高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这一节课结束时,连基本教学任务就没有完成,何谈课堂效率?
二、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习过程走实
1.数学学习过程充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有必要改变传统数学教学面貌,使其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数学趋于一致。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是获得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对科学执著追求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设置,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儿童自由操作、摆弄、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并得出答案。通过学生主动活动,包括观察、描述、画图、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數学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归纳、猜测,逐步找到规律,将意义一般化、概念化。
2.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好的教学标志是促进有效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帮助。
教学过程中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例如:计算:6 8=?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计算方法和想法,教师以直观图形的形式在黑板上表示他们不同的计算过程。当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是思维从直观动作中分化出来的过程。教师帮助这一分化的实现,并创造条件(记录在黑板上),让他们以表象形式再认自己的行为。进一步以数字符号形式表达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分别相应写在直观图形的下边,便于对照。例如:
8 1 1 1 1 1 1;
6 8=6 (4 4)=(6 4) 4=10 4;
6 8=(4 2) 8=4 (2 8)=4 10.
每种办法都获得了成功,引导学生利用表象比较和评价不同途径(想法)的数学特征。
3.数学学习是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学习
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的同时,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三、改进教法、注重生成,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难以找到,更需要教师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各校学生实际出发,不要强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经验及做法,有几条大家可以共同遵循的规律。
第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渡到新知。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节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统计表及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得出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每一项的值并较直观地比较每项的大小,不能直观反映每项之间的变化情况。为了直观反映每项之间的变化情况,引入折线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使学生知道折线统计图由标题、横轴、纵轴、横轴上的项目名称、纵轴上的刻度标识、单位及折线连接的点等构成。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可以通过折线升降看统计量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这样教师适时引导,巧设悬念,探究新知,学生感到新知不新,难点不难,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基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自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其打开思路,想问题,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总之,在教学和研训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加重学生负担,最重要的一环是改进课堂教学。但改进课堂教学的关键与能否吃透教材有密切联系。只有教师系统地掌握好教材,又善于体会理解编者的意图,再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那课堂一定会生动活泼。相信只有教师肯动脑,多花力气,不断学习,勇于实践,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