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分析学情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的起始内容. 如果钻研教材不够深入,对学情估计不足,那么这节课后学生作业的错误一定会令你大吃一惊:50 - 20 × 3 = 30 × 3 = 90,先乘后减的运算顺序根本就没掌握,头脑中有的是既往的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25 12 × 6 = 72 25 = 97,尽管从计算结果来看不错,但不可忽视如此书写背后的错误想法,即认为先算的结果一定要写在前面;再如60 ÷ 2 × 3 = 60 ÷ 6 = 10,这样的错误极有可能是学生片面理解了“先乘除、后加减”这一运算顺序的内涵. 只有切准了教材的脉搏,准确把握了学情,设计教学时,才能做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课堂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学案例
(一)复习导入
1. (板书:混合运算)学生齐读,问:你觉得怎样的算式就是混合运算的算式?下面的算式,你会算吗?
2. 课件出示:
第一组:12 3 - 5 12 - 3 5 12 - 3 - 5
第二组:4 × 9 ÷ 6 56 ÷ 8 × 9 2 × 3 × 5
学生口答.
思考: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 (引导学生一组一组地观察)
小结:(课件出示)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过渡: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算式.
3. 出示第三组: 5 3 × 2 6 × 4 - 9
思考:这两个算式中含有哪些运算?
(在课题前板书:乘加 乘减)
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呢?
估计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下面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研究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到底先算什么才比较合理.
(二)探究新知
1. 研究乘加混合运算
(1)出示例题主题图.
出示问题:小军:我要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需要用去多少钱?
你会解答吗?试试看. 指名不同做法的板演.
(2)指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
(3)交流明理,明确顺序.
指名说说分步算式分别求的是什么.
综合算式里含有几步运算?哪两步?
先算什么合适?为什么?(先算乘法,先算出3本笔记本的价钱,然后才能算出总价钱,体会先算乘法的必要性. )
在综合算式上面对应板书: 3本笔记本的钱 1个书包的钱
(4)书写格式指导.
师:同学们,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
板书:3 × 5 20 = 15 20 = 35(元).
边板演边介绍:在第2行先写上等号(为了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有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再写一个等号和上面对齐,然后写出第二步得数.
(5)启发思考:求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的钱,除了列这个综合算式解答,还有别的算式吗?说说想法. (板书:1个书包的钱 3本笔记本的钱)这个算式也含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与刚才不同的是什么?(乘法在后面)
(6)比较: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都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都是先算乘法. )
2. 小结:对,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运算的时候,不管乘在前还是乘在后,我们都是先算乘,再算加.
……
三、教学反思
1. 巧设细节,突破重难点
数学课上如何有效突破重难点,往往会在细节处见分晓. 本课中学生在解答“3 × 5 20”的过程中,已初步知道要先算乘法的道理了,其实这题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体系,即从左往右算,可如果乘法在后面,是否还应该先算乘法?显然这对学生来说是困惑,也是难点. 教学中针对“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需要用去多少钱”巧设一问:“还可以列别的综合算式解答吗?”乘法在后的算式应运而生:20 3 × 5,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什么比较合理,然后通过两个算式的比较,明确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运算的时候,不管乘在前还是乘在后,我们都是先算乘,再算加.
再如课始复习准备第一、二组试题分别呈现,回顾计算方法的同时引领学生小结运算顺序,即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这样的安排承前启后,同时与新课要学习的运算顺序明确区分. 笔墨虽不多,但对学生准确掌握运算顺序十分重要.
2. 善用对比,探究知识本质
数学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探究与掌握,常常会采用对比题组的训练. 本课教学多次用到对比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复习题就是以对比题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较快进入新课之中. 课中当学生列出20 3 × 5这个综合算式后提问:这个算式也含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与刚才不同的是什么?(乘法在后面);当分析出50 - 18 × 2 这个算式表示的数量关系后追问:还有不同的综合算式吗?18 × 2 - 50行不行?为什么?当学生出现了计算错误时,以对比的方式评析错例,往往能让学生很快明晰错因,理解透彻. 课尾通过“比一比,算一算”,先算再比,让学生体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比完后让学生再思考还可以怎样分组,如此两种不同情况下的运算顺序再次得以强化. 整节课的教学以运算顺序为主线,以比较贯穿全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打造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的起始内容. 如果钻研教材不够深入,对学情估计不足,那么这节课后学生作业的错误一定会令你大吃一惊:50 - 20 × 3 = 30 × 3 = 90,先乘后减的运算顺序根本就没掌握,头脑中有的是既往的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25 12 × 6 = 72 25 = 97,尽管从计算结果来看不错,但不可忽视如此书写背后的错误想法,即认为先算的结果一定要写在前面;再如60 ÷ 2 × 3 = 60 ÷ 6 = 10,这样的错误极有可能是学生片面理解了“先乘除、后加减”这一运算顺序的内涵. 只有切准了教材的脉搏,准确把握了学情,设计教学时,才能做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课堂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学案例
(一)复习导入
1. (板书:混合运算)学生齐读,问:你觉得怎样的算式就是混合运算的算式?下面的算式,你会算吗?
2. 课件出示:
第一组:12 3 - 5 12 - 3 5 12 - 3 - 5
第二组:4 × 9 ÷ 6 56 ÷ 8 × 9 2 × 3 × 5
学生口答.
思考: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 (引导学生一组一组地观察)
小结:(课件出示)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过渡: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算式.
3. 出示第三组: 5 3 × 2 6 × 4 - 9
思考:这两个算式中含有哪些运算?
(在课题前板书:乘加 乘减)
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呢?
估计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下面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研究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到底先算什么才比较合理.
(二)探究新知
1. 研究乘加混合运算
(1)出示例题主题图.
出示问题:小军:我要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需要用去多少钱?
你会解答吗?试试看. 指名不同做法的板演.
(2)指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
(3)交流明理,明确顺序.
指名说说分步算式分别求的是什么.
综合算式里含有几步运算?哪两步?
先算什么合适?为什么?(先算乘法,先算出3本笔记本的价钱,然后才能算出总价钱,体会先算乘法的必要性. )
在综合算式上面对应板书: 3本笔记本的钱 1个书包的钱
(4)书写格式指导.
师:同学们,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
板书:3 × 5 20 = 15 20 = 35(元).
边板演边介绍:在第2行先写上等号(为了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有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再写一个等号和上面对齐,然后写出第二步得数.
(5)启发思考:求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的钱,除了列这个综合算式解答,还有别的算式吗?说说想法. (板书:1个书包的钱 3本笔记本的钱)这个算式也含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与刚才不同的是什么?(乘法在后面)
(6)比较: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都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都是先算乘法. )
2. 小结:对,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运算的时候,不管乘在前还是乘在后,我们都是先算乘,再算加.
……
三、教学反思
1. 巧设细节,突破重难点
数学课上如何有效突破重难点,往往会在细节处见分晓. 本课中学生在解答“3 × 5 20”的过程中,已初步知道要先算乘法的道理了,其实这题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体系,即从左往右算,可如果乘法在后面,是否还应该先算乘法?显然这对学生来说是困惑,也是难点. 教学中针对“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需要用去多少钱”巧设一问:“还可以列别的综合算式解答吗?”乘法在后的算式应运而生:20 3 × 5,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什么比较合理,然后通过两个算式的比较,明确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运算的时候,不管乘在前还是乘在后,我们都是先算乘,再算加.
再如课始复习准备第一、二组试题分别呈现,回顾计算方法的同时引领学生小结运算顺序,即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这样的安排承前启后,同时与新课要学习的运算顺序明确区分. 笔墨虽不多,但对学生准确掌握运算顺序十分重要.
2. 善用对比,探究知识本质
数学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探究与掌握,常常会采用对比题组的训练. 本课教学多次用到对比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复习题就是以对比题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较快进入新课之中. 课中当学生列出20 3 × 5这个综合算式后提问:这个算式也含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与刚才不同的是什么?(乘法在后面);当分析出50 - 18 × 2 这个算式表示的数量关系后追问:还有不同的综合算式吗?18 × 2 - 50行不行?为什么?当学生出现了计算错误时,以对比的方式评析错例,往往能让学生很快明晰错因,理解透彻. 课尾通过“比一比,算一算”,先算再比,让学生体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比完后让学生再思考还可以怎样分组,如此两种不同情况下的运算顺序再次得以强化. 整节课的教学以运算顺序为主线,以比较贯穿全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打造了高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