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活动平台,注重素养呈现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guo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核心素养观点一经提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就转移到了如何让学生具备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未来教育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将实现从学科到学生、从单一到多元的变革。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中的体现,就是高中生学习地理之后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格,具体来说就是具备核心的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思维与地理品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呢?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们搭建起有效的活动平台,通过内化心灵,外化行为的“内外兼修”,助力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培养核心观念
  核心素养的形成首先应该是观念的形成。在高中地理课堂,学生们需要通过地理学习,学会运用地理思维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地理教师要擅于“深挖”地理教材中的核心观念,并通过教学活动的形式提炼并呈现出来,让学生透过多种角度,用多个观点进行判断、比较、反思,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上,实现环境保护观、生态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等核心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单元时,就可以让学生们去开展一些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对家乡某片荒废或者是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调查,并提出如何合理开发并利用土地的建议或意见。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强化“知识化”地理與“生活化”地理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在真实的活动中树立起环境意识、人地协调观念。
  二、培养核心思维
  所谓核心思维,是指学生所具备的能够系统、全面且动态地去发现、认识和解释事物与现象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核心思维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拓宽自己的角度与视野,学会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课时,教材中将黄土高原作为水土流失案例让学生们进行认知与分析。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不要将森林资源、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不合理开发现象单独地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去分析环境问题,让他们深入了解地理资源不合理开发对现代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事实,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生态环境,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当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阔,视角越来越大,他们的认识就不会再停留于事物的表象,而是会深入探究事物本质,通过挖掘事物内在联系,对事物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与因素进行分析,再结合所学知识,对之所以存在某种关联的所有因素形成的经过、原因以及结果进行深入探究,并尝试运用这种思维去解决现实中包括地理问题在内的所有生活化问题,这恰恰就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过程。
  三、培养核心能力
  高中生通过地理学习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能力?笔者认为实践能力是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当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替代,学生们学习地理的目标不再单纯是应对高考。一方面是掌握实实在在的知识,让它能够成为自己未来学习与生活中最有利的生存工具;另一方面就是在学习中形成一种能够将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的实践能力,如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户外考察、地质勘探,为环保提出合理化建议等。但传统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压抑和限制高中生能力的提升。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育者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到“月相变化”的内容时,为了避免这节课陷入枯燥的僵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观察月相变化”的活动,让学生们自由组合,为他们提供一些观察思路,鼓励他们认真记录月相变化,绘制出变化图,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与兴趣,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无论是观念、思维还是能力,都需要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堂为媒介,以教学活动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与方法,对高中生进行培养与提升。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在成就自我的基础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历史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历史教学的使命之一是把鲜活、生动的历史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摸”鲜活的历史人物,真切地感受历史人物之“魂”,然后,生成智慧。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史”感人,以“魂”立人,还历史以真实的血肉,让学生能近距离地感悟历史,深切体会历史的生命跃动之美。笔者在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谜语瞬间
多年的执教经验使我明白,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太好,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难以讲解抽象的地理知识。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我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具,制作新的教具。下面我就以“三圈环流”教具的制作过程为例,谈一谈地理简单教具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① 准备地球仪、硬纸条、双面胶、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  ② 沿着地球仪上的某一条经线,由赤道到北极点粘上双面胶。  ③ 用硬纸条做成
俗话说“得小题者得天下”,选择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笔者对近几年湖南省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平均得分进行了统计:2015年26.20分,2016年21.40分,2017年23.39分,难度值分别是0.55,0.46,0.49。从这些数据中,我得出的结论是:选择题难度居高不下,学生难以应付。笔者在本文拟就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复习方法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近三年历史选择题的突出特點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本对古代中国经济的介绍比较多,而对古代西方经济的叙述相形之下却显得单薄笔者希望通过比较古代中西方经济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能够全面认识其经济问题的规律性,同时了解中西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文明的特点本文以汉代与同一时期的罗马为切入点进行比较  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型农业大国,直到近代还保留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西汉前期,商品生产、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自给自足的经济仍居于统治、支配地位,其突
2015年浙江省衢州市《历史与社会》中考试卷第21题从一些独到的角度给人以启迪。这道题是这样的: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看,A地区位于。B地区所在国与我国共同濒临洋,该地居民使用的主要语言是。(3分)  (2)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景观②对应的地区是(填字母A或B),并分析制约该地区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3分)  (3)请列表比较A、B两地区人们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当今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探索一:理念创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发思维  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前提条件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
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广泛地引用多方面的历史材料来讲解历史概念。因此,初中生仅凭历史教材是难以深入理解这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历史概念呢?本文结合历史细节教学和概念教学的研究,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相关教学为例,对历史细节的提出、探究、运用进行实践探讨。  一、历史细节的提出  历史知识原本是生动有趣的,但由于篇幅
预设指的是教学活动发展的预测和设计,是在课前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和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教学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对话,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多元的、動态的过程。课堂教学生成的新特点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过程既不能僵化地执行预设的轨迹,又能够对变化的、动态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把握与掌控,使生成具有明确的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当中,英语学科是一项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学科。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英语学科的听说读写四项学习中,阅读的学习是其中一项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掌握不仅关乎着学生英语阅读方面的技巧和解题思路,还能够促进和提高学生们对于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初中的英语相对于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来说,单词量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
《圣雄甘地》是高中历史选修4中的内容,相比起三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地位并不显得那么突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持轻视的态度;而提起甘地,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瘦骨嶙峋的苦行僧艰难地摇着纺纱车的情景,对于距离那个时代十分遥远的学生来说,不解、嫌弃、鄙薄是他们脸上最常流露出的表情。所以,让学生感受甘地的道德灵魂,是本节课的首要主旨。  “什么是圣雄”是我每次上这节课都会提起的开场白。有大胆的学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