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man_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升高中语文作文训练的有效性,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品质提升,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关注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联系自己在武汉大学附属中学的教育实践,以思维导图的独特优势为理论基础,结合班级学生的思维导图作业、考试试卷、以及历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题等典例分析,从运用构思、运用价值、运用策略三方面出发,针对思维导图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性作出探究。
   一、是什么: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构思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与原理
   思维导图(The Mind Map),是东尼·博赞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运用到几乎所有的认知功能领域中去,有效锻炼使用者的记忆能力、创造思维、以及拓展思考能力,对于人脑思维的训练大大有益,所以也被形容为“大脑的瑞士军刀”,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
   思维导图的运用原理在于:使用者借助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学习目标的内在各级主题关系用隶属或者相关的层级表现出来,并在绘制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的发散在与主题相关的文字、图片、或者颜色之间建立起记忆的链接,以加深使用者的印象,增进使用者对于学习目标的理解。
   (二)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方面,思维导图可用于作文教学中的积累,即学生通过阅读时评文章来积累思维语言,并在教师引导下构画思维导图。学生大多知晓时评文章的写作结构,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在深入思考其逻辑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只看到表层框架,无法深层次分析文章肌理,难以剖析现象所反应的本质问题等。对于这类情况,思维导图即可派上用场——由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对三个一级标题进行拓展延伸,列出下层的二级标题,为学生提供分析与积累写作思维的工具(如图1),有效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发展。
   另一方面,思维导图亦可用于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即学生在日常写作中或考试写作中运用思维导图完成创作。以2017年全国卷Ⅰ语文作文题为例,题目要求考生从所给词语中任选二至三个关键词来呈现自己所认识的中国,且在所选择的词语之间形成有机的关联。面对材料所给的十二个词语,此时学生便可借助思维导图,构思并罗列出某几个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以“中华美食”一词为例:若与“食品安全”相组合,呈现出的是对立与统一的逻辑关系,便可从“中华食品:美味与安全同行”角度立意;若与“长城”“京剧”相结合,呈现出的是物质与精神的逻辑关联,便可从“中国:物质与精神齐发展”角度立意;若与“美丽乡村”相结合,呈现出的是历史与现代的逻辑关联,则可从“大美中国:由传统至现代”角度立意……如此便是高效利用思维导图完成创作(如图2),于学生敏捷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大有益处。
   二、为什么: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常规教学的弊端
   常规的高中作文教学一般表现为“教師传授作文写作框架,学生参照模板完成写作”的模式,在这种作文训练下,学生固然能够有效地积累写作经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但他们的思维和品质难以得到充分提升。换言之,技能性教学仍大于思维性教学,而这很可能会导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产生一定的教学偏差,以至于最终无法取得“传道授业解惑”之效。
   具体来说,教师在作文课堂中给学生传授的知识仅仅停留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类作文脉络讲解层面上,而班级学生对写作逻辑的个人理解十分浅薄、作文创作也很机械,写作兴趣难以提升、审题立意欠缺新意、结构脉络模糊不清、作文段落过渡生硬等写作问题亦层出不穷……可知,常规作文教学确实是存在一些弊端的,有必要引进思维导图这一辅助教学工具。
   (二)学生能力的欠缺
   放眼于当前的高中作文课堂,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审题立意,二是作文撰写。
   在审题立意层面,主要体现为审题偏差和缺乏辨证思维。前者较多出现在材料型命题中,而半命题、命题、以及话题型命题则较少出现。例如,笔者曾给出一则关于曝光苹果手机Siri偷听的材料,令学生依据材料完成自命题写作,大部分学生都抓住了关键词“个人隐私”,进而完成写作;但也有个别学生没有抓住材料关键词,而是紧盯“苹果手机”等词,选择在“中学生是否应该购买苹果手机”角度进行立意,这便是典型的因为材料关键词筛选不准确而犯下的审题偏差问题。后者则普遍存在于学生的作文写作中,以2015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为例,材料表述为:“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在审题过程中,班级部分学生执着于强调“坚硬”与“柔软”的差异和对立,却并没有看到二者的统一,如此便难以过渡升华至“造就和谐自我”的主题,作文等级也自然不高,这就是典型的由于缺乏辨证思维而导致的写作问题。
   在作文撰写层面,则以观点不明、论据单一、以及结构混乱这三大写作问题为主。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文章,都少不了“表明文章中心观点”的环节,但部分同学在写作中,常常会犯下态度暧昧不清、文章观点含糊不明的问题,没有清晰论点也自然就无法拿到高分。同时,论据单一也是常见的写作问题,部分学生的时间规划能力较弱、缺少整体布局意识,在写作时抓住某个论据便大写特写,例如写“苦难成就人生”命题作文时,某学生使用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忍受入狱之难终成巨著《史记》的论据,却以这一论据洋洋洒洒地占去作文的绝大部分篇幅,犯下论据单一的写作问题。此外,结构混乱的写作问题也常常出现,例如某学生在周记作业中,选择围绕“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一现象进行论述,他首先指出这种现象是不正确的,然后分别提出家长、老师以及学生本人应该怎样去改正,但在最后又开始分析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可见该生的写作思维混乱、致使作文结构混乱,也深刻反映出学生写作逻辑思维普遍薄弱的实际问题,需要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来弥补写作思维层面的训练。    (三)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阐述语文课程性质时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能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2]。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定义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将此落实到语文学习中,作文教学無疑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最佳落脚点,而思维导图则是辅佐思维发展和提升的不二选择。
   三、怎么做: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运用
   1.绘制方法与要求
   (1)绘制方法
   思维导图由“主干”和“分支”两个部分构成,绘制时亦需从此二者入手:主干部分一般处于正中心位置,用来展示核心内容;分支部分一般呈辐射状散开,向各个枝节方向延伸开去。一般而言,在“主干”与“分支”之间呈现出“总—分”的逻辑关系,而“分支”与“分支”之间,既可以是横向的顺承逻辑关系,也可以是纵向的递进逻辑关系。
   以论述文写作为例,当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首先在正中央写下作文的标题或关键字词,以此作为导图的中心主干;分支部分则由中心向四周呈散射状分布,它们由关键字词和相应的逻辑线条构成。例如当学生以文章标题为主干内容时,四周首先被分为各大主题,散射出“立意背景”“中心观点”“解决措施”“未来展望”等分支附在主干部分周围,然后再将“现实背景/理论依据”“支撑分论点1/2/3”“措施主体1/2/3”以及“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等次主题也以新的分支形式附在上一级分支上……按照这样的思路,学生便能很快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如图3)。
   (2)绘制要求
   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时,要遵循思维导图的绘制要求,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条原则:第一,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需保证形状的清晰完整。在单条逻辑线条上,最好只写一个逻辑关键词,这样会使思维导图显得更加简洁美观,也可以容纳下更多的内容;而主干部分与分支部分的下属逻辑线条需连接得上,它们可以呈现为圆形、矩形、三角形等任意形状,如此更能显示出绘制者的严密逻辑;第二,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需保证形式的层次分明。除了构建导图逻辑结构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转换字体颜色、调整大小格式等方式来使思维导图的层次更加分明。同时,多样的色彩能够刺激视觉,从而避免学生产生乏味感;而字体与线条的大小变化则能催生画面感与运动感,使思维导图整体更具艺术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学生维度:积累与运用
   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积累与运用,包含“个体积累与绘制”和“合作积累与共绘”两种形式。
   (1)个体积累与绘制
   个体积累与绘制,顾名思义,是指以班级学生个体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思维语言积累与导图绘制。根据东尼·博赞在《思维导图》中提出的理论,此训练过程大概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接受”(Accept),此阶段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初步完成对于思维导图相关知识的学习。此时,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大多严格地遵循思维导图制作规范,中规中矩地积累与模仿教师所给范式。将逻辑严密的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写作中时,学生一开始难免难以适应,需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周期训练,方才能逐渐领悟其中意义;
   第二阶段是“应用”(Apply),此阶段中学生通过前期练习,逐渐开始结合思维导图绘制技巧和个人思维习惯建立起自己的绘制风格,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作文写作逻辑。当学生逐渐发现人文气息十足的作文写作亦可以通过逻辑思维完成学习时,便开始尝试自创“写作逻辑公式”,并兴趣盎然地将这种“公式”插入和应用进不同类型的作文材料中去,直到最终形成自己的一种写作思路;
   第三阶段是“改编”(Adapt),此阶段中学生继续主动地发展自身导图绘制技能与思维导图创造力。此时,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某一条的“写作公式”,而是以更加广阔的眼光审视作文创作,将写作归类为立论文、驳论文等不同类别并完成相应的拓展性训练,在更加扎实的写作经验的基础之上,借助思维导图建立起新的“万能写作公式集”,从而提升自身作文写作水平。
   (2)合作积累与共绘
   一千个读者里会产生一千个哈姆莱特,人类个体的魅力正源于其独特性。因此,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的积累与绘制,也无异于一场“思维的盛宴”,具体可安排为:教师提前一天布置讨论主题,并按6人一组的单位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研讨小组,然后采取自荐或指定方式确立小组长。至正式上课时,前15分钟由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自主讨论(教师下讲台巡视,及时提供指导),后20分钟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分别上台进行发言,最后的10分钟则由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在此过程中,每位同学的观点态度愈是不同,其共同绘制的思维导图就愈有可能多元、丰富、完整。例如面对同一则“月”话题作文,班级有的同学想到的是“黑夜的明光”、有的同学思考的是“思乡”、有的同学想到的是“人世无常”、也有的同学思考到“中秋佳节”,他们分别聚焦至月亮的本身特征、文化寓意、及人世习俗,所以在同一则材料的讨论过程中不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通过听取别人的发言而受益良多。由此可见,“合作积累与共绘”形式对于写作而言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能在彼此间的思维碰撞中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创造思维与深刻性、独创性。
   3.教师维度:评讲与交流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故应自觉遵循启发性原则。在作文评讲中,挑选范文不失为引导学生的有效施教方式之一,而且笔者认为“范文”不应该局限于“写作水平较高的优秀范文”,也应该包括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文”——前者具有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写作榜样,后者则可以加深学生印象、预防或改正此类问题。所以教师在评讲时不妨兼顾两类“范文”(优秀类作文以点名形式进行评讲,问题类作文以不点名形式进行评讲即可),以期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同时,学生方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评讲课堂上,当教师以图片形式向班级同学们展示优秀作业范例时,不妨也邀请相应的学生上台与同学们分享其审题步骤、绘制思路、以及写作逻辑等心得。当此类评讲分享课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也可组织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总结出一些积累与绘制导图的方法,譬如笔者已带领班级学生总结出来的方法有:针对涉及两方及以上主体的题目,可采取“主体分析法”,即抓住不同主体并理清其彼此间的关系,并完成思维和语言的积累;针对涉及新词汇或新事物的题目,便可采取“关键词分析法”,即针对核心词汇或事物探讨其概念内涵、应用场所、未来展望,然后依次完成导图的绘制;针对涉及时事的题目,可采取“追因溯果法”,即以评论事件为核心对象,按照“是什么导致事件发生—事件的发生反映出什么问题—对此社会各界应采取何种措施—如期采取措施后能取得何种结果”式思路完成行文梳理,再结合论据进行导图绘制……在此期间,班级学生均能参与其中,充分锻炼逻辑梳理能力,从而大大提升写作能力和语文成绩。
   (二)思维导图运用的优势
   1.开拓学生写作思路
   将思维导图运用进作文教学,是有效开拓学生写作思路的方式之一。笔者通过批阅周记发现班级学生存在“无话可说”“立意局限”的写作问题,便用近一周的时间向学生详细介绍思维导图的概念与绘制方法,随后布置“构思一则与中秋有关的周记”的任务,并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形式完成大纲拟定。在第二堂课的构思分享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立意速度明显变快、角度亦明显增多:除了较常规“我如何过中秋节”构思外,有同学沿着时间线往前推,构思出了“中秋节的由来”作文大纲;也有同学纵向思考,提出了“中秋节的演变”的作文立意点;还有同学联系实际,拟定“传统节日为何逐渐变得无聊”的作文大纲;爱吃月饼的“吃货”同学们亦不甘示弱,将“中秋月饼消费的相关思考”作文脉络一气呵成;此外,还有爱诗词的女同学们大显身手,想起了熙宁九年欢饮达旦的苏子,尝试完成《水调歌头》的词创作……总体而言,在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开展的作文课中,接近“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令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新颖惊艳的立意构思不断被提出,思维的火花不断在碰撞。据反馈,班级学生与旁听教师均认为这堂作文课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2.写作步骤明晰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阐述语文课程性质时提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人文性”并不难理解,而“工具性”意指如何?笔者认为,它的意思是指学生应该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能够熟练地利用汉语言文字融入社会、并作出自己的贡献。高中作文写作的关键,也正是在于熟练掌握其文体写作的步骤。
   在作文写作中,很多学生的困难在于不知道该如何完成作文的框架搭建,而思维导图则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作文公式”。以议论文为例,第一步确定文章是立论、驳论、还是中立;第二步表明观点,保证表述严谨即可,不必刻意求新;第三步选择论据,需注意选择认可度较高、合乎主流价值观的论据;第四步段落过渡,“有理有据疏逻辑,真情实感升感情”便是段落过渡的标准。上述四个步骤,即是完成写作的基本框架。当学生明晰了写作步骤,作文撰写其实也并不困难。
   (三)思维导图运用的反思
   1.教师理论基础不牢或施教方式不当
   教师通过自学、培训、听课等方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成功将思维导图运用进高中作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部分语文教师对于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是明了的,但由于在实践层面的失误而未能达到理想教学预期:譬如教师没有紧密结合班级学生学情,只是将思维导图绘制方法传授给学生、却不顾教学方式是否能为班级学生所接受,从而造成班级学生理解不透彻、甚至产生抵抗情绪的结果;或是教师在班级的某几次作文课中尝试运用了思维导图教学法,但是囿于紧张的课时安排和学生业绩反馈时效没有坚持,使得思维导图的运用不持续、不连贯、不完整,致使班级学生停留在一知半解的认知水平上,写作水平也难以提升;亦或是教师没有严格遵循思维导图相关理论进行教学,为了节省时间而省略掉绘制技巧等环节的讲解,导致学生欠缺个人发挥空间、难以激发绘制兴趣、无法有效拓展写作思路,在这种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效果也自然不佳。
   适当引导与更新材料,是成功将思维导图运用进高中作文教学的诀窍和保证。在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作文教学中时,需特别注意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避免“填鸭式”教学。与此同时,语文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也需要教师及时注入时代新元素。在开展思维导图作文教学时,若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便一味地使用某种单一类型的材料作为审题范本,极有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地关注生活,在教学上做到与时俱进。譬如辩论栏目《奇葩说》中的新颖辩题、综艺栏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中的论述考题、引起国民关注讨论的热点时事或上线影片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积累语言与绘制导图的材料,当教师的教学“鲜活”起来时,学生的学习才能“活跃”起来。
   2.学生绘制顺序颠倒或过度装饰导图
   思维导图是先导性思维工具,学生绘制导图的作用也是为后期撰写作文做好准备,但不乏有学生存在先写作文而后作导图的误区。从现实角度出发,无论是在平时的写作训练还是大小考试中的作文写作,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若是学生习惯于先写作文、后作导图,则很可能出现在完成导图后来不及对作文进行修改便已到交卷时间的情况,此时即便该学生完成了思维导图的绘制,这项工作实际上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当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时,需注意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维导图相关知识,并通过作文训练加深对于绘制思维导图的意义的理解。
   青春期的学生总是懵懂的,却又一致地追寻着“美”,这一典型特征能够在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系统地学习完思维导图相关理论知识之后,部分学生在导图作业的色彩搭配、字体变换、乃至于美化排版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绘制进度十分缓慢,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时间规划能力的提高均无益处。故需教师结合考试时间提醒学生完成由“完美”到“精简”的理念更正,避免因为过于讲究导图的装饰而留下“过犹不及”的遗憾。
   课标十分强调学生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的发展和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等品质的提升,作文教学则是教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挖掘个人潜力的最佳落脚点,而思维导图的运用能有效辅助教师高效完成作文教学、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推动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展望未来,将思维导图运用进高中语文作文写作、以及其他语文学习领域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学习、参与、实践之下,思维导图必定能够在中学语文教育界中绽放出不一样的色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2][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著.卜煜婷译.思维导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1.
   [3]王功玲.浅析思维导图教学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0(04):66.
   [4]刘欣.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應用研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8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8:432-434.
   [5]杨光新.思维导图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教师教育论坛(第六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471-480.
其他文献
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和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全面推广,学生的阅读能力再一次成为焦点,而个性化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
期刊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18个学习任务群,几乎每一个任务群都与阅读相关。在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阅读教学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又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阅读教学主要指教師借助对文本的解读完成教学任务,一般认为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因而许多一线教师将教学的重心放
高中语文必修包括《致云雀》等6篇外国文学作品;必修读本包括《致恰达耶夫》等41篇外国文学作品;选择性必修包括《大卫·科波菲尔》等9篇外国文学作品。目前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在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   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课堂设计时产生的一系列误解、误读、误区。我们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教师在外国文本教学设计单一,盲目复制传统小说课教学法,这种不辨别语境差异的
语言既是交际工具,也是交际艺术,它运用于交际生活中涉及语法、生活习俗、民族习惯、地域等特点,因此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约定俗成性。但在日常交际中,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语言运用存在偏离现象。语言偏离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正偏离是语言的艺术化,负偏离是语言的失误,它会给我们的语言交际带来诸多不便,产生负面影响,这类负偏离主要表现为违反行为规则、混淆语词的微妙差异,在常见知识上偏失或疏漏,这类错误隐藏较深
小说是九年级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又是小说教学的重点。依照传统的单篇教学,讲授两篇文章往往需要四个课时,并且大多数重点集中在理清文章脉络以及主要人物的分析上,对主旨的把握也往往是在课程最后一带而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主旨,并且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呢?我想到了单元整合教学——利用一个课时,将《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讲过的课文如何讲出深
《记承天寺夜游》是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91个字,题目下内容共85个字,却真实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后的一个生活片断.本文感情真挚,言简意丰;融记叙
期刊
师: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唐朝的和尚,他带着一只本领高强的猴子,一头憨态可掬的胖猪,一条吃苦耐劳的沙鱼,骑着一匹神奇通灵的白马,去往西天佛国求取真经.一路发生了许多有趣的
期刊
2018年1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迅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如何贯彻落实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这就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截止2020年,温儒敏先生主编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下两册已经出版,并且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这套教材编排的最后一篇写景记游小品文。全文共159个字,篇幅短小,语言浅近,表面上学习难度不大,但实际上情思潜隐,意趣深远,要想透彻理解还需适当引导、深入探究。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拥有阅读写景记游小品文的丰富经验,并具备自主学习自读课文的阅读能力,这使得本节课的实施具有可行性;而且九年级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