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的体会:要引导学生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要善于启发学生多方向思考问题。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 语文 多角度 多方向
时代的车轮在二十一世纪的轨道上奔驰。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要靠创新的教育来培养。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在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此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正被广大教师接受并运用。
发散性思维又叫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发散性思维的因素,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土壤。掌握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定能有用武之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浅显体会。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首要是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从中获取多种多样的答案。这在语文教材中也能体现出来。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中,作者一开始就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做了合理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这表明要想获得多种多样的答案,以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就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语文学习也是这样,从词语的运用、段落的划分,到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中心的归纳等,诸多语文活动,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思考。比如,下面是一组语文课文的题目:其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是哪一项:( )
A. 《天上的街市》 B. 《我的母亲》
C. 《大道之行也》D. 《伟大的悲剧》
选A肯定是正确的,因为A是唯一的诗歌;选D也可以,D是唯一的外国作品(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那么选B呢,选B也对,B是唯一由四字短语构成的题目;若选C也正确,因为C是唯一的文言文题目。常做些这类训练,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些课文的内容,本就是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典范。如《陋室铭》一文,为了表现“陋室不陋”,作者从不同角度给以充分的表现。既有正面叙述,又有环境衬托;既有比兴点入,又有类比延伸。对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给以理解和认识。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如学习《黔之驴》一课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造成“驴”悲剧的原因:从驴自身的角度分析,它被虎“断其喉,尽其肉”的原因在于“技止此耳”,除了“鸣”和“踢”之外,再没有其它的自卫或进攻的本领了;从虎的角度分析,是强者的这种弱肉强食的暴行给弱者带来了灭顶之灾;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正是由于他的“好事”,驴被运到黔地,才发生了后面的悲剧,“好事者”对驴的悲剧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如,教《曹刿论战》时,我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结果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丰富多彩。有学生认为,文章通过记叙长勺之战的经过,揭示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认为,文章通过记叙长勺之战,揭示了做事情要善于把握时机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有的学生认为,文章通过记叙长勺之战,歌颂了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学生认为,文章通过记叙长勺之战,批判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胆略……发言之踊跃,见解之新颖,是我始料不及的。像这样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多元化思考问题,可以拓展思维空间,捕捉到新颖独特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和新的结论。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就需要启发学生善于从多方向思考问题。传统教育注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思维,从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只强调单向思维,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和新的思想。为了创新,就必须重视启发引导学生善于从多方向思考问题,以实现思维的发散性。
多方向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 同向发散
同向发散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循着既定的信息指向向纵深处发掘。其思维从一定的角度出发,向着一定的目标,或作纵深的延伸,或作平行的发散。同向发散往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实现。如《陋室铭》中,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来烘托“陋室不陋”,就是运用了类比联想平行发散的。学习《黔之驴》,我们可以由虎那弱肉强食的暴行联想到人类以强凌弱的罪恶行径,联想到某些强国入侵伊拉克,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样的联想属于思维的纵深发散。学了鲁迅的《故乡》一文后,联想到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想象“我”的故乡也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求学生以《二十一世纪的“故乡”》为题,写一篇作文。这可以看作是激发同向发散思维的一次很不错的训练。
(二)异向发散
异向发散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其思维并不循着既定的信息指向去思考,而是突破常规思维、另辟蹊径的一种思维方式。如学习《黔之驴》一文,常规思维认为,驴的悲剧说明只有提高自身的本领才能求得生存的道理。但有的学生认为,驴并不缺乏生存的本领,推磨、拉车、载重,样样都是强项,而它被运往黔地就失去了用武之地;驴的悲剧说明,有了一技之长,还要有用武之地,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再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分析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常规思维的看法是:鲁国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举夺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原因是在战略上能够“取信于民”,在战术上善于把握战机。但也有学生认为,鲁庄公善纳忠言、礼贤下士才是长勺之战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学生们的这种不拘常规的思维方向不正闪烁着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吗?
(三) 反向发散
反向发散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其思维是沿着既定的信息指向的完全相反的方向去延伸。反向发散与异向发散的共同点是都敢于突破常规思维,产生新颖的见解,但异向发散不排斥常规思维的观点,而反向发散则是对常规思维的观点持排斥和否定的态度。思维敢于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是需要胆量的。因为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名篇佳作,写什么,怎么写,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早有定论。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大胆质疑,不盲目唯从,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例如,《芦花荡》是现代作家孙犁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刻画了一个憎爱分明、自尊自信、智勇双全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学生大胆地提出,“老头子”的行为并不可取,由于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大菱负伤了;为了自己的“自尊”,他不愿意继续把两个女孩子送往目的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没脸见人”;尤其是他设计诱歼十几个洗澡的鬼子的情节,更表现了他意气用事,缺乏整体意识和纪律观念。设想他孤身一人与十几个鬼子周旋,万一失手,谁给我们的队伍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呢?那样造成的损失不是更大吗?……也许这些通过反向发散思维所提出的观点,阐明的道理,有些可能会显得幼稚、牵强,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教师也不可以轻易地给以否定,应当从正面给以引导和鼓励。否则,就会遏止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主动性。
总之,发散性思维要求广开思路,不循常规,寻求变异,能够从多方面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我们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一种重要方式。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样才能敞开学生的心扉,放飞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灵性,为培养一代创造性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 语文 多角度 多方向
时代的车轮在二十一世纪的轨道上奔驰。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要靠创新的教育来培养。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在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此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正被广大教师接受并运用。
发散性思维又叫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发散性思维的因素,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土壤。掌握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定能有用武之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浅显体会。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首要是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从中获取多种多样的答案。这在语文教材中也能体现出来。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中,作者一开始就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做了合理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这表明要想获得多种多样的答案,以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就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语文学习也是这样,从词语的运用、段落的划分,到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中心的归纳等,诸多语文活动,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思考。比如,下面是一组语文课文的题目:其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是哪一项:( )
A. 《天上的街市》 B. 《我的母亲》
C. 《大道之行也》D. 《伟大的悲剧》
选A肯定是正确的,因为A是唯一的诗歌;选D也可以,D是唯一的外国作品(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那么选B呢,选B也对,B是唯一由四字短语构成的题目;若选C也正确,因为C是唯一的文言文题目。常做些这类训练,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些课文的内容,本就是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典范。如《陋室铭》一文,为了表现“陋室不陋”,作者从不同角度给以充分的表现。既有正面叙述,又有环境衬托;既有比兴点入,又有类比延伸。对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给以理解和认识。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如学习《黔之驴》一课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造成“驴”悲剧的原因:从驴自身的角度分析,它被虎“断其喉,尽其肉”的原因在于“技止此耳”,除了“鸣”和“踢”之外,再没有其它的自卫或进攻的本领了;从虎的角度分析,是强者的这种弱肉强食的暴行给弱者带来了灭顶之灾;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正是由于他的“好事”,驴被运到黔地,才发生了后面的悲剧,“好事者”对驴的悲剧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如,教《曹刿论战》时,我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结果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丰富多彩。有学生认为,文章通过记叙长勺之战的经过,揭示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认为,文章通过记叙长勺之战,揭示了做事情要善于把握时机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有的学生认为,文章通过记叙长勺之战,歌颂了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学生认为,文章通过记叙长勺之战,批判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胆略……发言之踊跃,见解之新颖,是我始料不及的。像这样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多元化思考问题,可以拓展思维空间,捕捉到新颖独特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和新的结论。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就需要启发学生善于从多方向思考问题。传统教育注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思维,从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只强调单向思维,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和新的思想。为了创新,就必须重视启发引导学生善于从多方向思考问题,以实现思维的发散性。
多方向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 同向发散
同向发散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循着既定的信息指向向纵深处发掘。其思维从一定的角度出发,向着一定的目标,或作纵深的延伸,或作平行的发散。同向发散往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实现。如《陋室铭》中,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来烘托“陋室不陋”,就是运用了类比联想平行发散的。学习《黔之驴》,我们可以由虎那弱肉强食的暴行联想到人类以强凌弱的罪恶行径,联想到某些强国入侵伊拉克,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样的联想属于思维的纵深发散。学了鲁迅的《故乡》一文后,联想到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想象“我”的故乡也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求学生以《二十一世纪的“故乡”》为题,写一篇作文。这可以看作是激发同向发散思维的一次很不错的训练。
(二)异向发散
异向发散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其思维并不循着既定的信息指向去思考,而是突破常规思维、另辟蹊径的一种思维方式。如学习《黔之驴》一文,常规思维认为,驴的悲剧说明只有提高自身的本领才能求得生存的道理。但有的学生认为,驴并不缺乏生存的本领,推磨、拉车、载重,样样都是强项,而它被运往黔地就失去了用武之地;驴的悲剧说明,有了一技之长,还要有用武之地,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再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分析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常规思维的看法是:鲁国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举夺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原因是在战略上能够“取信于民”,在战术上善于把握战机。但也有学生认为,鲁庄公善纳忠言、礼贤下士才是长勺之战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学生们的这种不拘常规的思维方向不正闪烁着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吗?
(三) 反向发散
反向发散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其思维是沿着既定的信息指向的完全相反的方向去延伸。反向发散与异向发散的共同点是都敢于突破常规思维,产生新颖的见解,但异向发散不排斥常规思维的观点,而反向发散则是对常规思维的观点持排斥和否定的态度。思维敢于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是需要胆量的。因为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名篇佳作,写什么,怎么写,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早有定论。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大胆质疑,不盲目唯从,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例如,《芦花荡》是现代作家孙犁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刻画了一个憎爱分明、自尊自信、智勇双全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学生大胆地提出,“老头子”的行为并不可取,由于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大菱负伤了;为了自己的“自尊”,他不愿意继续把两个女孩子送往目的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没脸见人”;尤其是他设计诱歼十几个洗澡的鬼子的情节,更表现了他意气用事,缺乏整体意识和纪律观念。设想他孤身一人与十几个鬼子周旋,万一失手,谁给我们的队伍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呢?那样造成的损失不是更大吗?……也许这些通过反向发散思维所提出的观点,阐明的道理,有些可能会显得幼稚、牵强,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教师也不可以轻易地给以否定,应当从正面给以引导和鼓励。否则,就会遏止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主动性。
总之,发散性思维要求广开思路,不循常规,寻求变异,能够从多方面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我们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一种重要方式。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样才能敞开学生的心扉,放飞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灵性,为培养一代创造性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