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近似巧解第29届物理预赛压轴题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w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29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压轴题是一道关于万有引力的试题,在《物理教师》2013年第5期上《第29届物理竞赛预赛压轴题解析》介绍:“通过与参加竞赛的学生交流发现,约占70%的学生用mg与h的乘积来计算引力势能的变化,这是习惯性思维,最终无法计算出正确的结果”.本题用常规方法真的解不出来吗?
  1原题
  一质量为m=3000 kg的人造卫星在离地面的高度为H=180 km的高空绕地球作圆周运动,那里的重力加速度g=9.3 m·s-2.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在一年时间内,人造卫星的高度要下降ΔH=0.50 km.已知物体在密度为ρ的流体中以速度v运动时受到的阻力F可表示为F=12ρACv2,式中A是物体的最大横截面积,C是拖曳系数,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当卫星在高空中运行时,可以认为卫星的拖曳系数C=1,取卫星的最大横截面积A=6.0 m2.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0=6400 km.试由以上数据估算卫星所在处的大气密度.
  2思路
  从动力学的角度看:卫星入轨关闭动力后,卫星只受万有引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其中空气阻力作用使切线方向速度减小,理想化的匀速圆周运动变成近心运动,导致卫星轨道降低,在轨道降低的过程中,万有引力由理想化匀速圆周运动状态的只改变速度的方向变成既改变速度的方向又改变速度的大小,切线方向的速度在逐渐增大,即卫星的轨迹呈半径逐渐减小的螺旋状,本题若从动力学角度精确求解难度很大,而且偏离了题目只要估算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要求.由于题目只要根据题中提供的数据估算卫星所在处大气的密度,解题的突破口应是从功能关系的角度对题中给予的信息进行近似处理.
  现从能量的角度看:①由于卫星在一年的时间轨道才降低0.50 km,一年前的速度与一年后的速度不能看做相等,但是每一圈运动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远大于空气的阻力,一年前与一年后可以近似看作两个匀速圆周运动分别求出初末动能;②在卫星轨道降低0.50 km这个范围内,可以认为题中所给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变,由我们在地面附近熟悉的重力做功模型可知,万有引力对卫星做的正功可以近似等效为卫星直接下落到起始位置正下方0.50 km卫星所在高度附近的重力所做的正功(此常用的结论证明如下:设地面重力加速度为g0,地球质量为M,在地面附近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则有GMmR20=mg0,从地面h高处下落到地面有W引=(-GMmR0 h)-(-GMmR0)=GMmhR0(R0 h),当hR0时R0(R0 h)=R20,故W引=GMmhR20=mg0h=W重);③在卫星轨道降低0.50 km这个范围内,卫星的每一圈非常近似为圆,轨道半径变化不大,可认为周期为恒量,因此空气阻力对卫星所做负功的过程可以将切线方向轨迹拉直等效为按初始阻力重复第一圈做负功的过程.综合以上三点可知,本题用动能定理即可求解.
  3解答
  卫星在一年前有
  GMmR2=mv21R (其中R=R0 H),
  卫星运动的周期有T=2πRv1,
  卫星所在轨道处有GMmR2=mg,
  又由已知得阻力有F=12ρACv21;
  卫星在一年后有GMm(R-ΔH)2=mv22R-ΔH;
  卫星在一年的时间t内运动的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mgΔH-F×tT2πR=12mv22-12mv21;
  联立(1)~(6)并利用(R-ΔH)R=R2解得
  ρ=mΔHRACtgR,
  代入数据得有ρ=1.54×10-13 kg·m-3.
  本题解答的巧妙之处就是三处近似的应用,特别是第二处常用而又没引起注意的近似处理使本题的难度大为降低,并且可将超出高考考纲的竞赛题转化为高考考纲范围内的练习题,其解答比竞赛委员会的参考答案更为简洁巧妙.
其他文献
◆英语中指示代词有:this, that, these, those等。this(这个)和these(这些)一般指较近的人或事物; that(那个)和those(那些)一般指较远的人或事物。试比较:  This is my friend. 这是我朋友。  That is my brother. 那是我弟弟。  This is a bike and that is a bus. 这是自行车,那是公共
课程改革的今天,许多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脱颖而出,名震一方.一些专家和学者也在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新方法.在日趋成熟的课程改革的今天,专家和学者不失时机的提出高效课堂新理念.今天,在基础教育领域高效课堂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热门话题.许多学校的管理者也到处参观、考查、学习、取经,回来后践行着高效课堂理念、诠释着自己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但是两年以来,人们反思一下,很多的所谓“高效课堂”只是形
机械波是介质中无数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振动时某一时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集体的对外形象,它是以“形”的模式展现给我们,并且不断地向外传递这种“形”和能量.这种宏观上的“形”和微观上的“振动”是我们解决机械波问题的关键.下面我仅就机械波这一章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  1特殊的研究对象——波形  波形是机械波中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对象,它一方面具有周期性,另一方面具有在均匀介质中做匀速运动的性质,
教师从事的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而我从事的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如果我能够掌握这种艺术,那我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物理的情绪.我认为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能够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教师就是课堂教学
期刊
以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开头,提出疑问的句子叫特殊疑问句。 它的基本结构是:特殊疑问词+一般疑问句语序。但是如果疑问词在句子中作主语或作主语的定语,就用特殊疑问词+陈述句语序。常用的疑问词有:what, who(whom), whose, which, where, why…  一、特殊的疑问词。   特殊疑问句要由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开头,询问的内容不同, 使用的疑问词也不同。我们学过的疑问词有wha
期刊
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在分析平抛运动的习题时,通常采用运动的分解,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运动的独立性,分别列方程求解.一些学生喜欢直接套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特别是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当然会出错,但速度的变化量公式Δv=a·Δt却能够使用.既然平抛运动也是匀变速运动,那么有没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适用于平抛运动呢?  如图1所示,一物体以初速度v0
期刊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体,教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学,教师的教就不会有显著的效果.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实践“生本教育”就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是笔者在实践“生本教育”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些做法,供同仁们参考.1课前向学生提出明确教学目标,促学生学习有“方向
“Where+is/are+主语?”是一种很常见的句型,同学们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Where后面跟的动词是is还是are, 主要取决于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若是单数,用is; 若是复数,就用are。例如:  Where’s your backpack? 你的双肩背包在哪儿?(主语your backpack是单数,用is)  Where are my books? 我的书在哪儿?(主语my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