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曹你好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张乙最近找了个女朋友,叫丁丁。丁丁长得很漂亮,小张乙喜欢得不得了,向她发誓说:“今后你说干啥我就干啥,刀山敢上,火海敢下,只要你高兴就行。”丁丁歪歪脑袋:“真的?说话可要算数。”小张乙拍拍胸口:“当然是真的,说话不算数那是小狗。你随时可以考验的。”丁丁说:“那好。不过,你只管放心,不会让你上刀山下火海的。”两个人那天就这样一路说着,去了电影院。
  电影开映,影院里的灯光熄灭,只有放映的光线穿过了黑暗的上空。光柱下,小张乙和丁丁的前面一排坐着一个秃顶。丁丁来了灵感,忽然靠过来,对小张乙说:“你先前发了誓的,我说干啥你就干啥,不会反悔吧?”小张乙说:“怎么可能!”丁丁说:“那好,你照那个秃顶给一巴掌。”小张乙一怔,有些犹豫:这玩笑怕过分了。丁丁一噘嘴:“我就晓得你说话不算数的。”小张乙急了:“谁说的?”说完就直起身子,伸出手,拍了前面那秃顶一掌。秃顶受了惊,猛然回头,黑暗中看不清他的怒容,但可以听得到很粗重的怒气。小张乙很亲切地打招呼说:“老曹你好,你也来看电影?”秃顶不便发作,很不高兴地回答:“你认错人了。”小张乙连忙道歉:“对不起,对不起。”秃顶于是回身仍去看电影。一场差一点闹起的纠纷,总算避免了。小张乙用脚碰一下丁丁,很是得意。丁丁连连点头,表示满意。
  小张乙以为通过了考验,安安心心地看起电影来。不料电影结束前,丁丁再次要求:“你还能不能给那秃顶一掌?”小张乙说:“这怎么可以呢,刚才……”丁丁马上打断他:“不行就算了,不要为难,我晓得你就那点德行。”小张乙一咬牙,辩白说:“你小看人!”说着就抬起手又向前面的秃顶击了一掌。秃顶这一次的愤怒是可以想象的,他从座位上一下蹿起来,回转身,猛扑小张乙。小张乙不慌不忙,一面伸手挡住他的身子,一面用研究的口气很疑惑地说:“你怎么能不是老曹呢?你肯定是我对面办公楼的老曹嘛,为什么要不承认呢?”“谁不承认?”秃顶压着嗓子咆哮起来,气咻咻地从胸前掏出身份证,“你仔细看,我到底是不是你说的那个老曹!”小张乙装模作样地借银幕的反光认真审视了好久,才把身份证归还秃顶,一边嘟嘟囔囔:“真像,太像了,真是奇迹。”秃顶很不屑地“嗤”了一声,再次谅解了小张乙。
  电影散场了,小张乙一身轻松,对丁丁吹嘘起来:“怎么样,该信得过我吧?”没想到丁丁却说:“急什么,没完呢,你能再给他一巴掌吗?”这时候,他们已经走到电影院外面,通明的灯火,那位秃顶就站在他们身前的一层台阶上。在灿烂的灯光照耀下,那秃顶闪闪发亮。小张乙的脸一下子拉得像长长的苦瓜,嗫嚅说:“你这不是要我的命吗?”丁丁看着他那副可憐相,不再说什么,冷冷地哼了一声,就走开了。小张乙一把拉住她:“别走,我听你的就是。”接着就是前面那倒霉的秃顶挨了第三个巴掌。秃顶这一次没有别的选择,只有跟小张乙拼命了。小张乙却欢天喜地地叫起来:“老曹哇老曹,你原来站在这里。刚才在里边我没认清,拍了别人两巴掌。”
  这是和朋友闲聊时听来的故事,似乎有些无聊,却有道理在其中:世界上没有不可化解的矛盾,问题在于你是否具备足够的智慧。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其他文献
纷纷扬扬的雪花,让冬天像个冬天了。我踏上故乡土地时,就踏进了冬天这幅巨大的水墨画里。雪花捉迷藏般,伸手想要抓住它时,却不知了去向,就连地上的雪花,一听到我的脚步声也藏匿了起来。明德小学,是画里的风景,也是我此行的目的地。小学是台湾商人王永庆创办的,漂亮的二层小楼,连着一个大操场,被炊烟袅袅的村庄环绕着,被搭着鸟窝的树木簇拥着。从地图上看,这个小学校也许找不到,但走近了就会发现,它如那冬日里的玉兰一
在拥挤的地铁上,我问二弟,你见过柿子吗?他说没见过,我说就在北京的郊区,乘火车进入北京或者离开北京就可以看到,那些高低不平的楼宇中间,一棵突兀的柿子树,只剩下了树干,挂着几颗黄澄澄的柿子,像某户人家点燃的灯笼,不忍心摘下。二弟说,大兴区的郊外有很多果园,唯独没有柿子,每年都有苹果、梨、枣,经常有在服装厂打工的老乡忍不住在收工的时候去偷摘,结果有些就被抓住罚了款。他这样说的时候是戏谑的,充满生活味道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母亲当过赤脚医生。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学习积极性很高,在一本标着毛主席语录的红壳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作了记录,内容是关于各类药物的名称、习性、特征、用途及各种治疗技术。母亲的字写得很好,比我父亲的还好,让我非常的惊异:小学文化
不知道别人的阅读历程,就我而言,对经典很久没感觉。具体一点,十四五岁,鲁迅不读,大部头的名著不读,圣贤书更不读,只读民间故事和武侠小说。说起来,不怕笑话。我是《知音》和《妇女生活》的忠实爱好者,读《故事会》到十八岁,后来看《笑林广记》,大笑,这才低俗到家嘛。《故事会》的俗,没那么吸引人了。也不是完全不读经典作品,只是凭感觉。记得刚读《西游记》,七八十年代出版,有黑白插画。序言二十多页,很多“封建主
起初对书的兴趣,源于父亲的启蒙。小时候,我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对书充满好奇。如朋友般亲密起来,则始于十七岁,当时我正在天津外院附校上师范班,父亲来信嘱咐我多看书,充实自己。由于上中专是他一手包办的,出于怨恨,我抄了一首打油诗回敬他:“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凉来冬又冷,收拾书包好过年。”没成想,几天后父亲突然在学校出现,手里拿着一幅他的字。一进宿舍,便把它贴在我的床头,让我从头到尾读
绿叶菜越来越红,但论价格的大众化,还是白菜,或者说,我还是偏爱白菜。我喜欢它的面目清明,喜欢它的敦实。白菜是北方称谓,沪称黄芽菜。一个“白描”了它的基本面,一个强调它的核心优势。跨季节,全年候,且产地绵长。无论从个头还是人口面上来说,白菜,可以算全国人民餐桌上的菜王了。对于懒人,白菜优点不少。一是耐存。十天半月不动也无妨。它呆在角落里,承受着冷落,包括遗忘,却努力坚挺着新鲜度,等待你的忽然发现。相
我想去襄阳。襄阳有一帝,一相,一诗人,一书家。一帝为刘秀。从小我就好奇几个问题。比如同为没落皇族,为什么刘备只能三分天下,偏居西蜀,最后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秀却能扫六合,收九鼎,定都洛阳,传八世十四帝,而且用时仅三年?比如昆阳之战。起义军这边是二万人,王莽军四十二万人,没有阴谋诡计,就是正面战场硬抗,义军首领还惊惧乞降,偏将军身份的刘秀率三千士卒直破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百年前,陶渊明写下的这句诗,如今成为很多“过劳型”现代人神往的生活境界。他本人给大家留下的记忆,则是一副恬淡从容,飘逸出尘的田园诗人 隐士形象,每日吟诗作赋,与菊花相伴。实际上,陶渊明还是个嗜酒之人。不爱当官,不爱上班。陶渊明出身还不错,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官,只可惜家道中落。他在自传里毫不讳言地说家贫,虽然天生嗜酒,但却不经常喝到。“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因为参加礼部试的常科考生,考前必须到礼部报名投状,即填报履历。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由
我的童年是在偏远农村度过的,那是座落在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多少年了,村庄就在那儿静静地守护着她的村民,用秸秆和山药蛋,熬制着清淡的生活。虽然那时吃的极其简单,住的极其简陋,但在我的记忆中,童年却充满了欢声笑语,就连晚上做梦都会笑出声来。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属于我们的"娱乐项目":春天吃榆树叶、吹柳哨;夏天小河里凫水;秋天山头上烤麻雀、烧山药蛋;冬天冰上滑冰车。以至于现在儿时的伙伴团聚在一起,每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