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课文里往往有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关键词,它们是文章的“文眼”。在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进行突破,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举一反三、删繁就简的效果。
在《穷人》一文的教学中,笔者把重点放在对“忐忑不安”这个词语的理解上,从字面到含义,从表面到深入,由“激活词语,亲近人物”到“复活词语,走进人物”最后到“内活词语,把握人物”,一步一步地了解“忐忑不安”,一步一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获得了词语教学的一些启示,以飨读者。
【板块一】“激活”词语,亲近人物
师: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生:忐忑不安的。(板书:忐忑不安)
师:“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
生:心里七上八下,不安定。
生:心神不定。
师:请一位学生读第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边画画,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生读)
师课件出示: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学生交流)
师:课文为什么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生:因为她心里很担心,担心丈夫不同意。
生:因为她心里很矛盾,思绪很乱。
师: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很乱。
师:再读第9~11自然段,读着读着,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
生:桑娜脸色苍白……
生:是他来啦?不,没有人!
生: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师:找到了吗?还能从哪里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呢?(引导学生从省略号、感叹号中体会)
完成练习:补充第9自然段中省略号的内容。
【分析】 本环节教学,通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探索“忐忑不安”的原因,研读人物的内心,“穷人”的形象在师生的互动中逐渐丰满起来。
“忐忑不安”,牵一发而动全身。笔者紧扣“忐忑不安”一词,引导学生先找出“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在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之后,再把这四句话罗列出来,来一个点睛之引:“按事情发展顺序,这四句话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排列?”在重新排列句子的过程中,抓住句序的颠倒以及标点符号,让学生体会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然后“给省略号补充桑娜心里的想法”,此作业激活了学生已有的表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可见,从多角度品味语言并超越语言,引领学生理解内涵,获得感受,体验情感,只有理解了语言,给学生创造充分的阅读时间,才能使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用心灵去体会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
【板块二】“复活”词语,走进人物
师: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所以她会反问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
出示: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宁可( ),也要( )。
(学生填空练习,全班交流,过程略)
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生: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师: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生:出自善良。
生: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
生: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师:这是一种母爱。
师: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分析】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词语不是单个出现的,而是整体呈现在学生面前。首先设计了比较性的语言训练“如果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会——可是如果桑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会——”引导学生体会桑娜此时的左右为难,然后进行深化以及桑娜“宁可——也要——”这样的细节处理,既注重了语言训练的整体性,又拓深了人物的内涵。在一个又一个“忐忑不安”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桑娜遇到麻烦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也感受到了身为穷人的桑娜关心穷人的情感。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意义,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将词语融入课文的情节和细节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板块三】实践运用,体验人物
1.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时心里忐忑不安,其实在课文的开头渔夫在海上打鱼时同样也忐忑不安。请你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头写一段渔夫的心理活动。注意使用“?!……”等标点符号。
波涛轰鸣,狂风怒吼,渔夫在海上打鱼,内心忐忑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想你是否有忐忑不安的时候?当时心里有哪些想法?请你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我们要唤醒、顺应和呵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增值。
在该教学环节,笔者设计了两个内容供学生选择。“练笔一”借用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想象,比较容易,主要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学生,让他们也有所表现,也有成就感。“练笔二”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想象,丰富内容,学以致用。
【反思】
词语教学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要引领学生走进词语的天地,让学生用心品味词语,体会文章中词语所具有的表现力,在品味和运用语言中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水平,切实做到词语教学的三结合。
1.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词语的生存环境就是文本,它从文本中来又回到文本中去,所以要把词语放到文中去理解,在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中,获得对词语的整体感受,这样才能利用特殊的环境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所谓:“词是内容骨,情从感悟出。”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很多时候离不开词语的教学,推敲文中的重点词语也就打开了阅读的感悟之门。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个汉字传递给我们的巨大信息,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把握词语的丰富内涵、言外之意、眼中之情,以及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培养预感,提高言语能力。
2.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
比起其他学科,语文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让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让词语与生活息息相通,让阅读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生活相连接。
对于词语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语境来推想其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还必须同语文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真正的有效词语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词语教学中理解是基础,运用是根本,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运用,每次词语教学笔者都会把词语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句子。让学生利用词语来说新句子,写句子。只有将词语与学生自己的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才会让这个词语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埋下种、扎下根,成长为学生心灵之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
(浙江省桐庐县洋洲小学 311500)
在《穷人》一文的教学中,笔者把重点放在对“忐忑不安”这个词语的理解上,从字面到含义,从表面到深入,由“激活词语,亲近人物”到“复活词语,走进人物”最后到“内活词语,把握人物”,一步一步地了解“忐忑不安”,一步一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获得了词语教学的一些启示,以飨读者。
【板块一】“激活”词语,亲近人物
师: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生:忐忑不安的。(板书:忐忑不安)
师:“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
生:心里七上八下,不安定。
生:心神不定。
师:请一位学生读第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边画画,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生读)
师课件出示: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学生交流)
师:课文为什么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生:因为她心里很担心,担心丈夫不同意。
生:因为她心里很矛盾,思绪很乱。
师: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很乱。
师:再读第9~11自然段,读着读着,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
生:桑娜脸色苍白……
生:是他来啦?不,没有人!
生: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师:找到了吗?还能从哪里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呢?(引导学生从省略号、感叹号中体会)
完成练习:补充第9自然段中省略号的内容。
【分析】 本环节教学,通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探索“忐忑不安”的原因,研读人物的内心,“穷人”的形象在师生的互动中逐渐丰满起来。
“忐忑不安”,牵一发而动全身。笔者紧扣“忐忑不安”一词,引导学生先找出“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在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之后,再把这四句话罗列出来,来一个点睛之引:“按事情发展顺序,这四句话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排列?”在重新排列句子的过程中,抓住句序的颠倒以及标点符号,让学生体会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然后“给省略号补充桑娜心里的想法”,此作业激活了学生已有的表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可见,从多角度品味语言并超越语言,引领学生理解内涵,获得感受,体验情感,只有理解了语言,给学生创造充分的阅读时间,才能使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用心灵去体会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
【板块二】“复活”词语,走进人物
师: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所以她会反问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
出示: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宁可( ),也要( )。
(学生填空练习,全班交流,过程略)
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生: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师: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生:出自善良。
生: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
生: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师:这是一种母爱。
师: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分析】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词语不是单个出现的,而是整体呈现在学生面前。首先设计了比较性的语言训练“如果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会——可是如果桑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会——”引导学生体会桑娜此时的左右为难,然后进行深化以及桑娜“宁可——也要——”这样的细节处理,既注重了语言训练的整体性,又拓深了人物的内涵。在一个又一个“忐忑不安”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桑娜遇到麻烦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也感受到了身为穷人的桑娜关心穷人的情感。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意义,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将词语融入课文的情节和细节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板块三】实践运用,体验人物
1.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时心里忐忑不安,其实在课文的开头渔夫在海上打鱼时同样也忐忑不安。请你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头写一段渔夫的心理活动。注意使用“?!……”等标点符号。
波涛轰鸣,狂风怒吼,渔夫在海上打鱼,内心忐忑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想你是否有忐忑不安的时候?当时心里有哪些想法?请你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我们要唤醒、顺应和呵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增值。
在该教学环节,笔者设计了两个内容供学生选择。“练笔一”借用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想象,比较容易,主要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学生,让他们也有所表现,也有成就感。“练笔二”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想象,丰富内容,学以致用。
【反思】
词语教学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要引领学生走进词语的天地,让学生用心品味词语,体会文章中词语所具有的表现力,在品味和运用语言中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水平,切实做到词语教学的三结合。
1.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词语的生存环境就是文本,它从文本中来又回到文本中去,所以要把词语放到文中去理解,在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中,获得对词语的整体感受,这样才能利用特殊的环境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所谓:“词是内容骨,情从感悟出。”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很多时候离不开词语的教学,推敲文中的重点词语也就打开了阅读的感悟之门。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个汉字传递给我们的巨大信息,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把握词语的丰富内涵、言外之意、眼中之情,以及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培养预感,提高言语能力。
2.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
比起其他学科,语文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让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让词语与生活息息相通,让阅读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生活相连接。
对于词语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语境来推想其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还必须同语文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真正的有效词语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词语教学中理解是基础,运用是根本,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运用,每次词语教学笔者都会把词语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句子。让学生利用词语来说新句子,写句子。只有将词语与学生自己的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才会让这个词语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埋下种、扎下根,成长为学生心灵之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
(浙江省桐庐县洋洲小学 3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