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为“真本”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laopopo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代黄山画派名家戴本孝曾提出山水画要以“天地为真本”。探索此说之源,实与五代荆浩《笔法记》中的“搜妙创真”,在艺术理论方面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本文希冀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作品,对以自然为“真本”的写生技法进行初步探索,阐述山水画中面对自然本体的写生对当今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研究之意义,同时正确认识与理解“真本”的精髓,创作出经典的山水画作品。
  【关键词】自然;真本;山水画;写生;创作
  写生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写生的本质则在于对自然景观“真本”的描绘。通过对传统及现代山水画创作中以自然为“真本”的写生技法的研究,有助于补充当代山水画在继承传统和立足现实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研究,“质沿古意,文变今情”对当代山水画的学习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外,本研究所涉及的自然为“真本”的写生理念,山水画创作中笔墨当追求营造山水“真本”之景象,以笔墨取其真气真韵,最终体现了中国画家心目中的造化本性和自然之“真本”。
  一、自然审美中的“真本”
  (一)自然与山水画
  各种文化精神的形成究其根源最先是由自然环境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生活形式。中国山水文化是中国文人生活方式的体现,起初是在中国农耕自然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自然山水进入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念中,产生对自然宇宙的儒、道哲学思想观念的中国山水文化审美。中国山水画就是自然景物与中国山水文化精神相融化的艺术表达,是山水文化审美中对山水景象作为宇宙自然永恒精神的思考,将山水文化作为构建自然宇宙意识的完美范型,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山水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中的主流,山水画恰是延续山水文化血脉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二)形神兼备之“真本”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和卷帙浩繁的理论著作,都被时代赋予了夺物之“真本”或者“度物象而取其真”基本相类似的价值追求。夺物之“真本”需要绘画者以情入画才可以情观景得神采。《笔法记》中进一步解释,认为“真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因此,山水画之目的是皆取自然的“形”和“神”得“真本”,即挖掘瞬息万变的自然奥秘,提炼最精彩美妙的自然表象,才能兼备物象的形妙神善,体现美的核心,美的法则,观察、记录自然山水的美,揭示自然“真本”。
  (三)生命意义之“真本”
  中国老、庄哲学思想中认为五彩斑斓的自然都是外在虚无的存在,人的认识是从心出发,感知万物内在的本质,感知生命内部最深的情感,这便是山水画创作中写生命意义之“真本”的真谛。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长地久,福禄永终”“生气勃勃”“生生不息”,是对自然宇宙认识观的一种流露,和郭若虚“学穷造化,意出古今”的画学思想相吻合。因此,中国山水画以多变的笔法和丰富的墨色表现画面来映射自然万物的原生精神,以生命的精神映射自然,求得物象的真“形”与真“神”,融合儒家“仁”的道德观和道家对“道”的感知,在表达艺术家艺术情怀的同时,体现了宇宙赋予自然深层的生命意义。这种意义,应该就是戴本孝所说的“真本”,荆浩所说的“气质俱盛”的“真”。
  二、以自然为“真本”的写生在山水画创作中的表现
  (一)以沈周山水画为例
  沈周是明代中期苏州吴门派领军人物,吴门派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文人画团体,其重视品格的修养与自我完善,强调画作所表现的笔墨趣味和意境所指。常入山水之中,作真实之景,借助于作画抒情,愉悦心情,修身养性。沈周受家庭熏陶,具有较高的绘画才情。其山水画题材内容多样,纪游山水画系列是其中别具特色的一类,体现自然“真本”之作,贴近生活,体现依恋故乡、热爱家乡山水的人文情怀。这类以访胜纪游为主的山水画有《天平山图》《东庄图》等,正是生活在吴中山水的优美环境中,才造就了其创作出诸多真情实景的纪游图作。观沈周《东庄图》(如图1)册页中一幅用带有锋芒的扭曲的细腻干笔的王蒙笔法,和描绘人物独自屹立于中心山峰,目光似眺望下方迂回盘旋、连绵起伏的山脉布景相结合,使画面达到笔境和情景的最佳状态,写出了吴中“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真山色,实现人与自然的彻底亲近,把自然的“真本”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者选取近似上述《东庄图》的用笔和取意的沈周立轴山水进行临摹尝试,作《仿沈周寿陆母八十上水图》(如图2)体会其写生实践创作的过程,从中领悟到图中无论是花草、丘壑、水池、云山,还是人物的举手投足都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令人轻松、纯净的审美愉悦。可见,作画以古人为师,到以自然为师,再到心师自然,最后以心灵为师,才能心手相应,创作出悠然自得的画作。面对自然山水并不意味着立马对其一一描摹,在写生过程中,动手“画”是个浅层次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考虑怎么画,画成什么样,需要去观察和体会。写生实际上就是寻找比自己更智慧的人和山,拜山水为师,寻找自然的真理,以及真理中的自己。自然中的景象是被创造出来供世人临摹的有形的“真本”,亲近它的时候要有清澈敏锐的感受,将自然的“真本”幻化成心中笔墨的“形”,真实与虚幻重叠,形与笔墨融合,以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去表现。
  (二)以龚贤山水画为例
  明代遗民画家龚贤为“金陵八家”之首,在经历过社稷更替、战乱频起、师友倾轧、家境变迁后,开始寄身山水,“葺半亩园,栽花种竹”。龚贤的画以层层积墨法著称于明末清初画坛。其曾说:“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非若今人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也。然则今之学画者当奈何?”从这段话不难看出,古人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多来源于对生活及大自然的用心体味与观察,因此,后人若要创作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更应效仿前人那样亲近自然,从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与素材。此外,其还曾指出“我师造物”的观点。从许多龚贤的山水画里看到其师法自然,引导人心念飞腾向外无限延伸,最后反观自心,在瞬间的感受中体悟到“心物浑融”“悠然雅静”的内在精神。
  笔者素来仰慕龚贤笔触之精妙,在山水画创作实践中不乏对其画作的临摹(如图3),对山水画开合、主次、虚实、疏密、藏露等写生手法进行研究和实践,深深地体会到其积墨山水画作所表现出千年雨水对山峰的冲刷和风化所形成的独特的阶梯状的雄浑山体,刀削斧劈的险峻崖壁,千态万状的嶙岣山岩,立于秋风之中的葱茏树木,共同构成一种亘古永恒的壮观美,也是一种坚毅的生命状态,使灵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处。
  (三)以陆俨少山水画为例
  陆俨少是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其笔下的山水与古人不同,形成了独特的“陆家样”,即勾云、留白、黑块相融。陆俨少积极倡导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一生饱览祖国壮丽山岳和秀丽江河,丰富的游历使其积累了大量的绘画创作素材。如1963年他到雁荡山写生,为其独特山水画风格特征的形成起到了滋养的作用;1964年他到皖南写生,受岩石丛林中轮廓光的启发创作了留白法等。笔者曾学习陆俨少写生创作,意图再次对雁荡山的秀丽景观进行描绘作《雁荡印象》系列图(如图4),以图观画家之观,悟画家之悟,感画家之感。
  结语
  本文从写生与传统山水画创作出发,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以自然为“真本”的写生技法及其在山水画创作中的作用等进行表述,证明“真本”的内在含义,理解写生自然的本质。在写生中,指出以自然为“真本”的核心意义是深入自然、认识自然、感悟自然、升华自然,使作品具有形神兼备之“真本”、生命意义之“真本”。山水画作不仅要讲究气韵具备,还讲究绘画创作的笔精墨妙之真,追求真山、真水、真景的营造,理解戴本孝的“天地为真本”、荆浩的“搜妙创真”之意,搜寻自然当中的妙境,根据画家对自然审美的理解,创作自己心中的真景。同时,以沈周、龚贤、陆俨少三人的山水画为例,通过笔者的学习实践,探索三人的写生创作理念,从实际中认识自然为“真本”的内在含义。在笔者这些山水画创作实践中,真正实现“以眼观望”“以法求真”“以心观化”三个发展过程,真正体会“身即山川而取之”“山川之意度见矣”的理想境界。只有置身于拥有众多奥妙的大自然,实现心和景的相融,才能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写生过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才能在山水画创作时“搜妙创真”,笔下所呈现的是只有杰出画家才能体察、把握和表现的那片蕴含着无限生机的、宇宙所赋予自然的深层生命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师徒相授是传统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更替,西方教育思想的涌入与融合,21世纪,西方学院教育逐步在中国迅速发展,各地纷纷组建高等教育学校,学院教育替代师徒制教育而成为中国画传承的主要方式。两种方法在当下时代各有优劣,学院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师徒制符合传统中国画的传承方式,如何吸收与平衡两种教学方式关系到中国画在当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师徒相授
期刊
苏旅在文章中说:“有时我甚至想,黄菁自己一个人就能开一个也叫‘南方的风景’的画展,而且绝对的风格多样。”这并非夸张之辞。黄菁在油画风格上的多变,由来已久。  我大致归纳了一下黄菁各个时期的风格:一、1978年至1984年。从1978年大二下乡体验生活创作出《苗岭艳阳天》至1984年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前,基本上为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有的作品是堪比照片的超写实,也有古典主义风格的肖像。期间,197
期刊
王界山/会同村古韵中国画69cm×44cm  丁杰/大地旋律之三中国画366cm×116cm 2011年  李翔/山雨才歇天地清中国画68cm×45cm  骆根兴/祈祷的藏民系列之一纸本色粉49cm×39cm 2014年  关宏臣/万代子孙织锦绣油画204cm×67cm 2015年  邢俊勤/跃障碍油画160cm×130cm  秦文清/退潮油画2015年  邵亚川/石窑2油画60cm×73cm×2
期刊
【摘要】橄榄核雕是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一支奇葩,属于微雕类,历史悠久,现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简要介绍了橄榄核雕的历史、各种分类、雕刻工具和如何鉴赏核雕。希望通过这些介绍,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热爱和学习橄榄核雕。  【关键词】橄榄核雕;核雕工具;鉴赏  一、核雕的历史和代表人物  用橄榄的核为原料雕刻创作的核雕是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一支奇葩,属于微雕类,历史悠久,现已被列入第二批国
期刊
在经受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冲击和对传统绘画价值予以反思重估的背景下,当代山水的探求和构建走向两极态势:一是重建写实主义山水秩序,并结合运用制作、构成等西方技法形式语汇,走向写实主义;二是回归传统,从传统绘画的内部寻找突破口,形成传统文人山水画的新格局。前者以贾又福为代表,后者以龙瑞为楷模,都以工作室的形式聚集了一批致力于山水画研究的学者,给山水画审美领域的深化扩大和艺术手段的丰富完善带来了重要的契机。
期刊
“写意一族”是我的一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他们有的还在读,有的已经毕业,大家能够为艺术聚到一起,是缘分。之所以叫“写意一族”,因为大家都崇尚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从制作层面将“工笔”与“写意”分为精细和粗放两个品种是一个误区,中国画都应该是写意的,写意就是艺术表现,“工”与“写”是可以交融的,不宜分割。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艺术个性,反对盲从和模仿,鼓励同学们在追求中外传统经典
期刊
【摘要】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的新工艺和新的作品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风格。文章通过对国内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玉雕作者及作品的分析,对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现象的出现以及此类作品在当代玉器艺术中的地位给予肯定。  【关键词】玉器;玉雕艺术;中国画  一、关于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现象  所谓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是指将中国画效果呈现在玉器作品上的雕刻方式。2014年11月15日,第十三
期刊
随着80年代大美学的热潮渐趋退却,学人们纷纷转向各自的专业美学建树,在西学风涌、后现代解构思潮和先锋艺术甚嚣尘上的时代,以叶朗先生及其弟子为代表的中国美学和书画美学一脉,历经30余年的艰苦开掘和默默耕耘,不断发扬国学的人文内涵和真精神。樊波先生承师门复兴传统之大任,既深入史料勾玄抉微,又纵横捭阖总其大要,不仅在中国书画美学理论领域卓有建树,贡献了《董其昌研究》《中国书画美学史纲》《中国画艺术专史—
期刊
【摘要】在满足人们精神文明需要的进程中,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绘画专业及视觉传达专业已经不能满足我省艺术类人才的培养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发展的新专业,依托创意思维的表现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在高校建立数字艺术专业,大力开展交叉性学科建设,培养适合我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人才,促进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是高校迫在眉睫的工作。  【关键词】高校;数字艺术;文化创意
期刊
【摘要】动画是动态的艺术,从艺术起源、东西方艺术史、动画本体论来看,动画都是以关注动的美感为其研究根基。所以,动画是纯艺术的研究范畴,但是我们可以从影视、设计、传媒的方向去研究它的特性。  【关键词】动画;新媒体;本体论  100多年前,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连续拍摄下马的奔跑姿态,从而发现了动画拍摄与播放的秘密。在动画之初的实验阶段,能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确实是动画的主要诉求。1909年动画
期刊